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当前对劳动素养的倡导其实质是关怀生命发展的劳动者素养。人性中的好逸恶劳特征、劳动形态的智能化发展、劳动文化的身心分离顽疾以及审美情感的技术钳制,构成了劳动课程研制的逻辑基点。“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劳动课程研制需要以学校“毕业生画像”勾连课程目标与内容,通过跨学科实践、关注学习者体验的过程性评价来实现学习者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2.
2023年2月,四川省初中共同体第19届、小学共同体第29届“校长论坛”,聚焦“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融创与学习重构”,探索了怎样解决学校课程实际存在的“五育”分离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的问题,怎样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促进“五育”融合的改革要求,怎样践行新课程强调的课程融合改革要求等当下教改的重点问题,展现了学校的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3.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曾剑 《四川教育》2023,(Z2):8-9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课程建设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走向“四大融合”:与本土资源融合,助推核心素养落地走实;与三级课程融合,促进学生找准发展方向;与五育并举融合,保证多种素养平衡发展;与学科教学融合,使综合育人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冷雪 《家长》2024,(3):53-55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塑造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教育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置于“五育”之首,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依托新课标背景,注重发展学生综合性能力;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知识素养。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落实因材施教理念,能够为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供可行性路径。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巧用微课,激活课堂活力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福州第四中学“惠泽大美育”课程正是基于“五育融合”发展目标而逐步探索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它秉承“适性发展,成人致美”的办学理念,从优化全育课程架构、制定学科大美育课程实施策略、开发大美育课程校本教材、拓展大美育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维度、探索多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实现五育融合共通,“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朝阳区从当下教育形势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凝练“五育”融合思想,探寻搭建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驱动区域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革新。本文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融合途径、探索未来课程、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推进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五育”课程的构建对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校心理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零散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忽视化”等问题,由此以校园心理剧为育心载体,积极建设“剧润童心”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群。为此,学校架构了“主题化”课程内容、“进阶化”课程实施与“三全化”课程评价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生成积极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心理问题的精准追踪,真正转变学生认知、行为与心理上的问题偏差,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水芳 《教育》2024,(11):124-125
<正>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它的构建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结合了社会责任等诸多维度,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这恰恰与“五育融合”的理念不谋而合。“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在2017和2019年推出新课程标准,以适应新时代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意味着课程观念和课程制度再次变革。各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从教育方式和育人方式着手变革,以此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贵州省惠水县第四中学为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结合黔南州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教育立身、质量立校、课改立本”的方向,深化学校“自主、合作探究、检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在“五育并举”框架下,进行相关的智育变革工作,以期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本文从“五育并举”概述、惠水中学教育现状、基于“五育并举”背景下智育变革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与探析。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视域下,班主任要强化班级课程意识,以劳动课程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班级为主要阵地,积极构建班级劳动教育课程,丰富班级劳动教育内容,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在推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陈理宣 《四川教育》2023,(Z2):23-24+27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桥梁作用: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学生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学路径表现为: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实现“五育并举”;重视知识的关联性与整体性,理解学科基本结构;优化素养结构,实现个性化发展;形成逐级上升的大概念,实现“五育融合”。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经历:为了更好地践行“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价值取向,探索有学校特色、立足学生发展的“学养”课程架构和实施策略,加强“学养”课程的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突破点聚焦在“学养”课程之中,旨在推动学校课程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评价等实践研究,努力使课程成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晨 《江苏教育》2023,(10):76-77+81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和实施“大美育”课程群。课程群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材料为载体,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五个维度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会审美、会创造、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18.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整体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其在学校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开设、难以常态化,学科割裂、五育分离,价值体认缺乏等问题,亟需解决.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审视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重要的创新路径与育人范式,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五育要素的挖掘、联结和有机融通,高效、可持续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近四年来,“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日趋完善,“五育融合”的实践样本逐渐成熟,依托“五育融合”的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方兴未艾,贯穿“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范式和课程初步生成。当前“五育融合”区(校)本化实践依然面临教育生态紧张及内生动力不足、价值导向游离、协同治理机制不畅等新困境,还需从重构学习生态、打造协同机制、优化教育治理和推进智慧教育等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