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BBRVT)是一种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大量临床病例的积累,BBRVT在诊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至今仍未形成系统的诊治指南。本文就BBRVT的机制、分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临床研究     
编者按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BBRVT)是一种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通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如扩张型心肌病约占50%,还可见于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等。心动过速发作频率一般在200次/min以上,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脏性猝死、阿-斯综合征、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BBRVT具有明确的折返环,希氏束、希-浦系统和心室肌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可表现为两种情况:(1)一类是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 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交替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心电现象 ,是 P、QRS、ST、T各别或同时出现周期性交替改变。近年来人们已关注到心动过速时心电交替现象 [1 ]。近期我们遇到一例室上速伴 RR间期长短交替 ,同时合并的 QRS- T交替可能为性交替改变 ,实属罕见。图 1 详见正文患者男 5 3岁 ,因近几年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正常 ,心脏 X线及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 1为窦性时 12导联心电图 ,V1 呈 rsr′,呈不完全性 RBBB无交替现象。图 2为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 ,上行 a VL、下行 V1…  相似文献   

5.
交替性双重性室性心动过速往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对于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其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协调性和心功能降低,且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此时也具备发生交替性双重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现有一例86岁高龄患者,有30多年高血压病史,因心悸就诊。动态心电图提示其同时出现2种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形态,一种频率较慢(118次/min),另一种频率较快(186次/min);二者QRS波群电轴呈左、右交替出现,与交替性双重性心动过速特征相吻合。由于这类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给予尽早的临床诊断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一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扩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基础,有明确的希-浦系统传导障碍,电生理检查可诱发两种室速:一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顺序为左束支-His束-心室;另一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内激动顺序为His束-左束支-心室。确诊为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通过消融右束支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7.
56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动过速(VT)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功能性束支阻滞)的鉴别一直是心律失常诊治的难点。本文对56例经体表心电图及临床诊断为VT者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俞晓珍 《心电学杂志》2011,30(6):500-500
我对《心电学杂志》2010年第6期发表的〈加速性旁道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一文有不同看法,特与作者交流. 一、伴有房室分离的心动过速是否属于室性心动过速范畴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自希氏束分叉以下(左或右心室)、频率100~250次 / min的心动过速.而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其特征为:QRS时间≥120ms、  相似文献   

9.
电交替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心电现象,是P、QRS、ST、T各别或同时出现周期性交替改变。近年来人们已关注到心动过速时心电交替现象[1]。近期我们遇到一例室上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同时合并的QRS T交替可能为性交替改变,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0.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是常见临床急症,因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以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来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增加了心电图分析的复杂性。这次教学查房结合1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再发心肌梗死"诊治过程中研究生提出的有关临床心电图问题加以讨论。杨医师(研究生)患者男性,83岁。因"胸痛5年,心悸3d,加重3h"入院。患者5年前因胸痛于我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出院后  相似文献   

11.
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右偏的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一例周忆林陈春安胡永琼陈丽华(江汉油田中心医院内二科湖北潜江433124)患者男性,30岁,因情绪激动突发心悸1日,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入院。以往有类似发作,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体格检查:Bp12/...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68岁,因“呼吸困难一日”就诊。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平卧受限,端坐呼吸,咳嗽、咯痰白痰,无发热,无明显胸痛。赴医院就诊时记录的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继发性ST-T改变(图1)。为进一步诊治,住院治疗。住院后记录了心电图(图2)。  相似文献   

13.
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射频导管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是迄今惟一明确了其折返环路的室性心动过速(VT)。1974年由Akhtar等首先报道。虽然国外的相关报道不少,但国内似未见确诊病例。究竟是国人发病率极低或是因为对其认识不足所致,尚待考证。结合近期发现的病例,介绍此种特殊心律失常的机制、电生理特征、诊断标准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传统依心电图表现分为房性心动过速和交界性心动过速。近年来随着临床电生理学的进展,食管心房调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其电生理机制逐获明确;且用无创方法对其作出分析已成现实,治疗方面已从经验用药到电生理指导下选择用药;从终止发作到手术和导管消融根治,均有较大进展,现简述如下。 一、电生理机制分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鉴别宽 QRS心动过速心电图指标对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非选择性、连续性 42 0例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以往文献报道鉴别宽 QRS心动过速心电图标准中的 QRS形态指标的特异性。结果  12个分析指标中 4个指标特异性 >90 % :右束支传导阻滞 V1 呈三相型 (Rsr′,r SR′,RSR′) ;右束支传导阻滞 V6呈 QS或 QR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 V6有 q或 Q波 ;V1 ~ V6无 RS波。其它 8个指标特异性在 45 %~ 87%范围内。结论 有利于室性心动过速诊断心电图标准中的 QRS形态指标对鉴别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评价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现状与进展。综合国内外近10年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资料。RFCA是近年应用于临床与国际接轨较好的引进技术。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正逐步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该文报道1例反复发作晕厥患者,心电图表现为Brugada综合征合并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仍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后予奎尼丁(1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10个月无发作;停用奎尼丁后再次反复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触发ICD放电,再次服用相同剂量奎尼丁后随访1年余无心律失常发作。Brugada合并右束支阻滞可能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风险高有关,低剂量奎尼丁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介绍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右心室心动过速(室速)如果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型和心电轴右偏,多见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idiopathic 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tachycardia,RVOT)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f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C)。ARVD/C是一种遗传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特征为心肌组织被纤维和脂肪替代,导致进展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致室速或猝死;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5岁。入院行结肠肿瘤切除术。自述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10余年,可自行终止,从未作心电图检查。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图1)示: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时间0.16s,心电轴-48°,R-R间期规则,频率150次/min。因作瓦尔萨尔瓦动作未能终止心动过速,故采用Brugada四步法分析,发现V2导联呈rS型,r波宽度>30ms,自r波起始至S波最低点之间期为100ms,符合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且II、aVF导联每个QRS波群后均可见P-波,R-P-间期固定为0.18s,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伴1∶1室-房传导。予利多卡因50mg静脉注射,未能终止心动过速。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