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自组装(SA)技术制备了正十二硫醇的SA单分子层膜,应用电化学交流固抗及循环伏安研究了12硫醇SA单分子层膜在K3Fe(CN)6/K4Fe(CN)6 的电化学行为,测得了表观电子传递系数α+β≠1,电子隧穿系数为(0.83 ̄1.11)/CH2。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电化学方法测定电极反应电化学Peltier热.实验中将高灵敏度热敏电阻紧贴于工作电极表面,结合SRC-100溶解-反应量热仪与电化学工作站组装成高精度热电化学测试系统,其控温精度达±0.001K.运用该测试系统分别对5个不同浓度等物质的量比的Fe(CN)63-/Fe(CN)64-体系阳极过程进行恒电流极化,得到该电极反应电极电势和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运用热电化学方程,得到298.15K时Fe(CN)63-/Fe(CN)64-体系阳极过程电化学Peltier热,分别为41.51 kJ/mol(0.075 mol/L),43.48 kJ/mol(0.10 mol/L),46.95 kJ/mol(0.15 mol/L),50.77kJ/mol(0.20 mol/L)和54.81 kJ/mol(0.25 mol/L),由此获得该温度下的标准氢电极反应在绝对标度下的熵变.  相似文献   

3.
金电极上巯基修饰单链DNA对[Fe(CN)_6]~(3-/4-)的电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制简易非标记脱氧核糖核酸(DNA)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了固定在金电极上的DNA探针.研究了铁氰化钾在裸金电极、巯基化单、双链DNA(HS-ssDNA, HS-dsDNA)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铁氰化钾浓度和离子强度对[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离子强度下,HS-ssDNA对[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有电催化作用,导致[Fe(CN)6]3-/4-在HS-ssDNA修饰的金电极(HS-ssDNA/Au)上的峰电流远远大于在裸电极上的峰电流;而HS-dsDNA则没有这种电催化活性;电极上的DNA杂交后阻碍了电子的传递,导致HS-dsDNA修饰金电极(HS-dsDNA/Au)上的[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消失;巯基修饰的单链DNA对[Fe(CN)6]3-/4-的电催化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5,7-二羟基-8-氰甲基黄酮是黄酮醋酸类化合物中间体.以5,7-二羟基黄酮为原料,经氯甲基化反应得到5,7-二羟基-8-氯甲基黄酮.在此基础上,在碱性条件下,以无毒、廉价的K3[Fe(CN)6]为氰源,Cu(OAc)2为催化剂,合成5,7-二羟基-8-氰甲基黄酮.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原料摩尔比、K3[Fe(CN)6]与原料摩尔比及碱与原料摩尔比等因素对氰基化反应的影响,从而确定氰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00℃,催化剂Cu(OAc)2与原料的摩尔比为0.004∶1,K3[Fe(CN)6]与原料的摩尔比为0.1∶1,Na2CO3与原料的摩尔比为1.5∶1,在此条件下反应收率为72.8;.  相似文献   

5.
应用交流阻抗技术及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十八硫醇修饰的金电极在Fe(CN)63-/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提出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输可以诱导十八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膜结构的一定重组,使其变得更加均一有序.  相似文献   

6.
针对负载树脂上Fe(CN)64-难以解吸的问题,运用Boyd和范山鹰提出的扩散模型,考察了碱性溶液中Fe(CN)64-在201×7树脂上的扩散行为;结合能谱分析吸附以及解吸前后树脂上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Fe(CN)64-在201×7树脂上的扩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201×7树脂对Fe(CN)64-的吸附在反应初期,以液膜扩散为主控制步骤,离子交换主要发生在双电层结构中的扩散层;反应后期,以空隙扩散为主控制步骤,离子交换主要发生在双电层结构中的固定层,交换到固定层中八面体结构的Fe(CN)64-和树脂的功能基团紧密结合,很难被解吸.  相似文献   

7.
应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SAM)修饰金电极在2mmol/L 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无“针孔”缺陷的SAM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电对的电子转移具有良好的阻碍作用,在所测定的外加直流电位下,12烷基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均表现为半圆形式。指出了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在Fe(CN)6^3-/Fe(CN)6^4-溶液中的行为实质上主要反映了膜自身的电阻特征,发现表观电阻ln(1/R2)与η^1/2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有机超薄绝缘膜的Poole-Frenkel效应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利用线性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K3Fe(CN)6在0.5mol/L的KCI底液以及邻苯二甲酸二壬酯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在Ni电极上化学修饰Ni[Fe(CN)_6]~(2-/1-)膜的形成过程中,支持电解质阳离子对膜的复盖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阳离子在Ni[Fe(CN)_6]~(2-/1-)电极上不同程度的特性吸附所引起的,经研究发现,膜的稳定性还与支持电解质阳离子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共聚焦显微拉曼仪结合特殊的电极表面粗糙方法首次获得了Fe(CN)_6~(3-/4-)在铂电极表面氧化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图。研究结果表明Fe(CN)_6~(3-)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能力比Fe(CN)~(4-)强,它们都是通过CN上的N原子和电极表面成键而发生化学吸附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通过测定电动势确定六氰合铁 ( )离子对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 ,当体系 p H=2 .2 ,温度 =2 5℃时 ,E=0 .1 58v,k=1 0 ,误差 =± 8% ,该法的优点是方便 ,快捷 ,易于进行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交替吸附多联吡啶钌配合物[Ru(bpy)2Hip]2+和铁氰化钾(K3[Fe(CN)6])、亚铁氰化钾(K4[Fe(CN)6]),制备了2种新型的静电自组装多层膜.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图对自组装膜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用差示测温技术测定了Fe(CN)3-6/Fe(CN)4-6体系及Ag/AgNO3体系阳极过程的热效应,实验中采用热敏电阻测定电极表面的温度变化,利用电流、电极电位、温差和极化时间等数据,运用热电化学基本方程得出电极反应的焓变值.实验结果表明,由热电化学方法决定的焓变与由相对应的离子的热力学数据计算得来的焓变的差值为一恒定值,进一步得出298.15K下标准氢电极反应的绝对熵值为88.4J·K-1·mol-1.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Fe(dipy)2(CN)2配合物的溶剂色性,从成键情况分析了产生溶剂色性的原因,溶剂的极性参数AN可用来阐明该本系的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而导致CT吸收带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Fe~(2+)-Fe(CN)_6~(4-)-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了 Fe~(3+)-Fe(CN)~(4-)_6—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是5×10~(-10)g·mL~(-1)Fe~(3+),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是2×10~(-9)~5×10~(-7)g·mL~(-1)Fe~(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此方法已用于化学试剂中痕量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PW91方法,在Lanl2dz、6-31G(d,p)、6-311 G(d,p)基组水平上对具有不同点群对称性的Zn(OH)46-及Zn(H2O)62 系列配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了全优化,并在B3PW91/6-311 G(d,p)水平上对前线轨道、振动频率等性质进行了分析。Zn(OH)64-系列配合物中具有D3d点群对称性的构型最稳定,Zn(H2O)26 系列配合物中具有Th点群对称性的构型最稳定。从体系能量角度考虑,Zn(OH)64-.6H2O体系比Zn(H2O)26 .6OH-体系稳定。通过振动分析得到的O—H键吸收峰在3816和1638cm-1位置处,Zn—O键的吸收峰在541和391cm-1位置处,与文献报道的实验数值相符,证明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基组适用于研究Zn(OH)64-和Zn(H2O)62 系列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间-磺基苯基)膦(TPPS)作还原剂制备而得99mTcN(NOET)2(NOET:N-乙氧基,N-乙基氨荒酸钠),经TLC检测标记物的放化纳大于90%.将99mTcN(NOET)2进行了大鼠体内生物分布测试,结果表明99mTcN(NOET)2心肌摄取快而且摄取率高,5min心肌摄取量XID(即每克组织中含量占总注射量的百分比)为5.22%g-1,心肌滞留时间长,60min为3.09%g-1,有望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同时采用甲脒亚磺酸(FSA)作还原剂对NOET进行了99mTc直接标记,大鼠生物分布结果表明99mTc-NOET主要在肝内浓集,而心肌摄取很少,这也充分表明,放射性药物分于中[99mTcN]2+核结构的变化引起生物分布性质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ATP与[Mo_2Fe_5S_2(SPh)_6(MeO)_3]~(3-)原子簇的络合,引起ATP的α-、β-~(31)PNMR谱峰往低磁场方向移动13.23和9.02ppm.t-~(31)PNMk谱峰趋于消失,ATP与原子簇的络合,增加其配位场和配位数,促进原子簇与亚甲蓝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屏蔽原子簇中的铁,使其不易与亚铁螯合剂phen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