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信任是社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但频发的隐私侵犯事件常使社交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隐私侵犯后,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回顾信任修复相关研究,基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的具体情境构建信任修复的四元结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有效问卷324份,并使用PLS-SEM和fsQCA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行动修复策略和政府介入的净效应显著,社交媒体的言语修复策略和技术第三方的净效应不显著。但经fsQCA的组合分析发现,社交媒体言语修复和技术第三方可以与其他变量一起触发高强度信任修复,此外,分析结果中的8种高信任修复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为隐私侵犯后的信任修复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大多被归因于适应他国文化和维系本国情感的需要,但对于留学生代购群体来说,微信既是社交平台也是商业平台,平台中的隐私管理成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数字实践。本文改变了以往文献中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留学生身份建构的研究思路,从用户本身出发,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群体通过隐私管理平衡"做生意"和"做朋友"之间的矛盾,通过隐私让渡和观众隔离重构隐私边界,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策略性表露和选择性隐藏,建构符合客户需求的数字形象,获取客户信任,隐私管理成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目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状况,及如何共筑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移动社交媒体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载体,同时也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因此本文从用户自身角度、媒介运营角度、政府管理角度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提高用户隐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升级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拥有了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和较高的使用率。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促进用户群体交流互动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运用媒介环境学理论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隐私担心是指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其行为(行踪轨迹)受到违背意愿的观察或记录。本文利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结合隐私担心视角,探索了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隐私担心和信息规避行为的新形态,构建了隐私担心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研究结果发现,隐私担心包括信息收集、二次利用、被操控感、被窥探感和非自愿暴露,信息规避行为包括忽略信息、屏蔽信息、否认信息、转移注意力和清除行踪轨迹;隐私担心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也通过风险评估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信息窄化会加剧隐私担心。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系统的运营方和用户提供有益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发展势不可挡,传统的隐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变化催生着互联网语境下隐私概念的重构.通过阐释隐私的概念,分析了当前社会化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的现状,从中得出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面临的困难,并指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用户隐私素养水平提出新挑战,为科学测量用户隐私素养、发现现存问题并开展针对性教育,亟需构建一套系统可量化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三级编码方法,从已有研究中提取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初始评价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指标修正,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由隐私意识、隐私知识、隐私边界管理能力、隐私风险管理能力、隐私道德与法律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结果,提出了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美国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部分规制,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各种努力,尝试解决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在规制尚不完善时期,来自于利益相关群体的舆论监督,有力促进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这种企业自内而外的努力,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利.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画像技术作为精准推荐、定点宣传以及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逐渐在档案知识服务方面得到应用,但也引发档案用户数据在授权采集、保管利用等层面的隐私侵犯问题。基于此,可从主体治理、授权管理、技术嵌入和隐私立法四条“路径”来解决,最终提升用户画像技术在档案用户隐私保护规范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隐私悖论概念模型,包含隐私关注、面子意识、群体一致意识等因素,验证隐私悖论行为的存在与否,并探究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其消解之道。文章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通过对661个样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用户的隐私关注负向影响隐私披露意图;面子意识、群体一致意识均正向影响隐私披露意图,高隐私披露意图进一步驱使其产生披露行为;文章最终验证了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中存在隐私悖论行为。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不断地主动发布自己的信息,时常会带来隐私问题上的困扰。过去对隐私的概念界定受到冲击。本文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分析我国微博上的两个隐私困境的案例,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隐私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由于用户发布的信息冲破了原有的信息情境脉络,从而破坏了"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数字身份在社交网络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引发的数字身份焦虑现象,更是数字时代个体身份建构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解释性分析的路径,提出数字身份焦虑作为社交媒体征候而广泛存在,表征为错失恐惧型焦虑、消费崇拜型焦虑和隐私失控型焦虑,并勾勒出意识形态叙事、未来机器学习与自我主导权认同的积极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然而青少年的个人隐私泄露严重,隐私的管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以美国皮尤数据中心对青少年隐私管理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进行研究,获得一些发现:家长的关注会相应地引起青少年对个人隐私的关注;青少年在个人隐私管理过程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多;个人对隐私关注的多少会影响其隐私泄露的多少,而个体所感知到的隐私管理难度却反而加大.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