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占绝大部分. 据统计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老年AMI患者的发病率达80%,其病死率为70%~90%.因此,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防治不容忽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8年l0月共救治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兆性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5 3例AMI患者根据AMI前48h内有无先兆性心绞痛分为观察组 92例和对照组 61例 ,测定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PK )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情况 ,观察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P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t =2 .685 ,P <0 .0 1) ,而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 .64 0 ,P <0 .0 5 ) ,此外 ,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 .0 5 )。结论 AMI前先兆性心绞痛可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 ,在AMI后的人类心脏同样存在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和保护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6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所进行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26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15例患者治愈出院,1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42.3%(15/26)。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是关键。护士应加强对心脏疾病的认识,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 (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作者对 186例AMI患者 (老年人 118例 ,老年前期 68例 ) ,观察AMI前 4 8h有无AP发作 ,分为AP(+ )和AP(- )组 ,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 :在 <60岁的AMI患者中 ,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 1月内充血性心衰 (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 (P<0 .0 1) ;CK峰值降低 ,达峰时间缩短 (P <0 .0 1) ;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3 5 %者均减少 (均P <0 .0 5 )。在老年患者中 ,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 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 (P<0 .0 1) ;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 (P <0 .0 5 ) ;随访中 ,远期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18 0 %vs 5 .9% ;P <0 .0 5 )。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祁慧 《中外健康文摘》2009,6(28):213-214
心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占绝大部分. 据统计[1]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老年AMI患者的发病率达80%,其病死率为70%~90%.因此,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防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63例AMI患者的心电图QTd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MI急性期QTd显著增高;前壁与下壁AMI两组间QTd无显著差异;QTd值越大,则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QTd的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转归上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患者发病48 h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品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各心肌损伤指标含量、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出院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SB、SA、AVB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例数较少(P0.05);但VP、PVT、AIR、VF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绞痛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机损伤指标cTnI、CK、CK-MB以及LD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品联合缺血预适应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再灌注缓治疗中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概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林虹  王风  林英忠  王虹  覃丽萍 《医学综述》2006,12(21):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将135例AMI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53例、非休克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有高血压病、年龄>70岁患者显著增多;冠脉多支病变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多于非休克组;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但两组近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以高龄、高血压患者及冠脉多支病变多见,易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尽早应用IABP及血运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肺心病伴发AMI患者28例(A组)和同期单纯AMI患者80例(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胸痛发生率(39.28%)显著低于B组,A组急性左心衰竭(71.42%)、心源性休克(42.85%)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A组死亡率(46.43%)显著高于B组(23.75%).结论 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高度警惕AMI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洁 《中外医疗》2016,(18):13-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否将患者分为并发组32例和未并发组60例,回顾性分析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32例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均是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危险因素除心肌梗死相关面积、部位及病变支数外,包括既往有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内科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46例(空腹血糖≤6.1 mmol/L)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2组患者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血糖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在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糖升高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升高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两种常见临床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而死亡.特别是无心绞痛病史的以AMI起病的冠心病患者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60例AMI患者(老年人60例,老年前期60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P〈0.01);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P〈0.01);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均减少(均P〈0.05)。在老年患者中,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P〈0.01);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并发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观察组)42例,非心源性休克组(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探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左心室内径、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既往吸烟史及糖尿病史、A型与B型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前降支病变、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史、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室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芙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604-160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所进行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2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14例患者好转出院,6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30%。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完善各项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予以无创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及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能显著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62例老年人和40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不典型症状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死亡率亦高(P<0.05),老年组前壁 下壁心梗、无 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和近期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文  郭棣华 《河北医学》2003,9(7):587-59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临床和近期预后的意义。方法 :2 2 3例AMI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5~ 7d ,比较并发AF组与无AF组的临床特征 ,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2 2 3例中并发AF2 5例 ,无AF198例。并发AF组年龄大 ,血尿酸水平高 ,梗死范围大 ,入院时心功能差 ,CPK -MB峰值高 ,左房内径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无AF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AMI并发AF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近期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