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机垃圾产氢的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利用有机垃圾产氢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有机垃圾资源化,减少环境的污染,又可以通过无污染氢气的获得改善能源市场,缓解能源的压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厌氧发酵产氢的技术现状;以厌氧发酵产氢的原理和机理入手,讨论微生物、发酵过程、过程参数等对产氢效率和速率的影响:最后还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易艾琼 《上海化工》2007,32(9):30-33
利用有机垃圾产氢的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利用有机垃圾产氢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有机垃圾资源化,减少环境的污染,又可以通过无污染氢气的获得改善能源市场,缓解能源的压力。分析了国内外厌氧发酵产氢的技术现状;以厌氧发酵产氢的原理和机理入手,讨论微生物、发酵过程、过程参数等对产氢效率和速率的影响;最后还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机垃圾产氢的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利用有机垃圾产氢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有机垃圾资源化,减少环境的污染.又可以通过无污染氢气的获得改善能源市场,缓解能源的压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厌氧发酵产氢的技术现状;以厌氧发酵产氢的原理和机理入手,讨论微生物、发酵过程、过程参数等对产氢效率和速率的影响:最后还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利用有机废水发酵产氢,既保护环境又可获得氢能,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废水资源化途径,极具发展前景。作者介绍了厌氧发酵产氢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等,并就以有机废水为对象发酵产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建议了有机废水厌氧产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发展氢能的几条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氢是一种高效、洁净的能源,其制取途径包括有机废弃物制氢、利用微型藻类持续大量产氢、源于植物原料制氢和新型光催化制氢。以有机废水为原料厌氧活性污泥发酵制氢的产氢能力达到每天5.7m~3/m~3;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制氢的产氢效率为49ml/kg,有望实现规模生产。目前海藻培养液的产氢效率为3ml/L,产量较低。用植物源葡萄糖为原料,在贵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可制氢,但距实用化的目标还有较远距离。以铟钽化合物为光催化剂,利用可见光可将水分解为氢和氧。  相似文献   

6.
餐厨垃圾虽是废物,但经过厌氧发酵,可以产生发酵产物和沼气,厌氧发酵可以将有机垃圾变废为宝,同时获得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本文中,对餐厨垃圾厌氧沼气发酵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通过探讨食物垃圾物理组成,研究影响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各种因素,通过研究找出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实验室测试得出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7.
易艾琼 《河北化工》2007,30(3):28-30
分析了国内外厌氧发酵产氢的技术现状;从厌氧发酵产氢的原理和机理入手,讨论微生物、发酵过程、过程参数等对产氢效率和速率的影响;还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底物种类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间歇批次分别研究了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胨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蔗糖是最好的产氢底物,1mol葡萄糖氢气产量为1.71mol,产氢速度16.5mL/h,能量转化率为12.5%。产氢能力稍差一点是乳糖和淀粉,而纤维素和蛋白胨不能直接作为产氢底物。  相似文献   

9.
厌氧发酵产沼气作为污泥处置的重要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生成量见长的污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而且能够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氨、硫化物、金属离子、氢、短链及长链脂肪酸等物质可抑制厌氧发酵菌群的活性,从而显著降低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效率。本文围绕影响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氨、硫化物、金属离子、氢、短链及长链脂肪酸等抑制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及分析,以期为高效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厌氧细菌暗发酵产氢和光合细菌光发酵产氢的优势和互补协同作用而联合起来的两步法制氢,探讨不同底物浓度对厌氧发酵阶段产氢的影响、厌氧发酵时间对产氢发酵过程的影响;光合微生物发酵随发酵时间的产氢情况。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对厌氧生物产氢有很大的影响, 15 g/L 的葡萄糖浓度有较好的产氢量。葡萄糖利用率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总量随厌氧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表明,在厌氧发酵阶段,以葡萄糖为底物,最佳的葡萄糖浓度为 15 g/L。在 37 h 的葡萄糖利用率达到 72.08%,挥发性脂肪酸总量达到 9 326.3 mg/L,每克葡萄糖累计产氢量为 182 mL。在厌氧发酵时间 37 h 时把厌氧发酵的产物移到光合发酵反应器,接种位于生长对数期的光合细菌群,调节培养液的pH值和加入光源进行光合产氢,88 h 时每克葡萄糖累计产氢达到 352 mL,两步联合制氢每克葡萄糖累计产氢量共可达到 534 mL。  相似文献   

11.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转化率高、可再生和无污染等优点。试验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分离培养产氢细菌,并对产氢细菌进行理化分析。在乙醇型发酵的产氢原理上,以蔗糖作为产氢微生物的培养基,通过间歇培养的方式研究产氢微生物的产氢特性,采取分批培养的方式来研究纯培养生物制氢工艺。纯培养生物制氢工艺的主要工程控制对策为:按反应溶液体积的2%接种新鲜产氢细菌种子培养液,底物浓度采用20%,反应启动时间63 h,温度35℃。  相似文献   

12.
选取有机垃圾中的餐厨垃圾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初始pH值、不同含盐量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pH值为7. 0,含盐量(Na Cl)小于5 g/L时,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效果最佳,产甲烷体积分数分别可以达到56. 8%,62. 4%,57. 6%。由此可以确定,对餐厨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时,中温(35℃)、中性(pH=7)以及低含盐量(5 g/L)的情况下,有利于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污泥厌氧发酵的产氢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联合预处理对产氢效果的提升往往优于单一预处理。针对目前研究报道分析,提出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产氢研究有意义;今后应加强对共发酵产氢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代谢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产氢/产甲烷的两相厌氧技术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如何提高产氢反应器的氢气产率和系统生物能源的高效转化成为两相厌氧研究的关键问题。总结了近年来两相厌氧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介绍了两相厌氧基质利用的运行情况、相分离的优势及两相中的优势菌种。同时,就氢/甲烷两相厌氧发酵的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东化工》2021,48(5)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厨余垃圾产量与日俱增。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因其具有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潜能,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的机理、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其次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项目的工程化实例,对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及启动调试、稳定运行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推动干式厌氧消化技术的工程应用,并为相关的干式厌氧发酵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制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制氢技术在世界范围受到了极大重视,产氢机理的研究对于制氢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活性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多种途径和机理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活性污泥利用甲酸、丙酮酸、各种脂肪酸等有机物,淀粉纤维素等糖类产氢途径主要是丙酮酸脱氢和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气,发酵类型有丙酸型发酵、以及乙醇型发酵,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雪婷  顾霞  徐先宝  赵磊  薛罡  李响 《化工进展》2023,(9):4994-5002
目前,厌氧发酵产戊酸受限于其产率低,且利用餐厨垃圾产戊酸的研究少有报道。水热预处理因其可以促进底物的溶出和水解,并且无需使用化学试剂及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不同水热预处理温度下,分别接种酒曲和剩余污泥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戊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水热预处理条件(180℃)下,戊酸产量分别可达16.19g COD/L (酒曲组)和18.55g COD/L (剩余污泥组),相比空白组提高了3.66倍和0.74倍,显著提高发酵产戊酸效率。通过代谢分析发现:水热预处理可提高丙酸的产量,为发酵产戊酸提供充足的底物;此外,水热预处理有效调控厌氧发酵底物醇酸比,削弱戊酸产庚酸的转换途径,实现了戊酸的积累。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水热预处理可提高产戊酸功能菌巨球菌属(Megasphaera)和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的相对丰度,酒曲空白组无产戊酸功能菌的富集,水热预处理(180℃)后,Megasphaera和Dialister的相对丰度可达13.77%和2.26%;剩余污泥空白组Megasphaera的相对丰度为6.21%,水热预处理(180℃)后,Megasphaera的...  相似文献   

18.
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有机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氢是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为了克服单一底物厌氧发酵制氢存在的因营养元素不均衡、毒性抑制和微生物种类较少等导致氢气产率较低的局限性,不同类型的底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得以开发,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过程机理不清楚和关键工艺参数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的必要性、优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不同有机废弃物混合比、有机负荷、发酵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以及固液比、搅拌方式和反应器类型等关键工艺参数特征及其范围,分析比较了不同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体系的氢气浓度及产率、发酵液pH、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及其组成等工艺特性,总结了产氢功能菌群及其产氢特性及不稳定系统特征微生物。随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其在底物利用范围及其预处理、过程机理、技术完善及其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生物产氢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牛粪为菌种来源,利用玉米秸秆进行厌氧发酵产氢实验,在产氢效果达160 mL/h,秸秆产氢能力225 mL/g的最佳状态下,从实验中提取发酵菌液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产氢效果最好的R-3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研究和初步鉴定,确定产氢细菌为Clostridium sp.Fanp2.  相似文献   

20.
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气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天求  郝小龙  俞汉青 《水处理技术》2004,30(5):270-272,275
本实验以蔗糖为底物,在控制不同Na+离子浓度的条件下测试分析产氢率、比产氢气和糖降解率,考察不同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离子浓度较低(<1000mg/L)时对微生物的活性和产氢能力有不良的影响;Na+离子浓度在1000-2000mg/L时,对厌氧发酵产氢有促进作用;Na+离子浓度在8000-16000mg/L时,对厌氧发酵产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