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对侧上颌间隙(CTM)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岩尖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经CTM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5例颅底岩尖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软骨肉瘤12例,脊索瘤11例,脑膜瘤6例,神经鞘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12例软骨肉瘤和11例脊索瘤中,术后24h内C...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3例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特点,包括原发及复发病例,颅底脊索瘤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7次、经鼻蝶联合经口入路2次、翼点入路1次和乙状窦后入路2次;颈椎脊索瘤采用颈椎后路切除及内固定术4次。结果 13例病人术后随访2~60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首次手术后全切除7例(53.8%),次全切除4例(30.8%),部分切除2例(15.4%)。术后行放射治疗7例。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结论 依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底和颈椎脊索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经鼻蝶入路鼻内镜辅助下手术为颅底脊索瘤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颅内脊索瘤临床与病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可以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也可发生在脊椎骶尾部。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四周时即出现脊索结构1,随着胚胎的发育,脊索逐渐退化,但位于颅底蝶枕部及脊椎骶尾部的部分脊索组织不完全退化而残留下来,以往认为该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有作者认为这种残留的组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如刺激和创伤2或激素水平增高,如人-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4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肿瘤性增殖而形成脊索瘤。Ribbert于1894年最早提出了脊索瘤的诊断,1903年Grahl首次对颅底脊索瘤进行了描述。本文将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骶尾部巨大脊索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斜坡蝶枕交界部位,各约占40%,脊髓的脊索瘤是骶尾部最常见的肿瘤。自1998年至2002年,我院共收治7例骶尾部巨大脊索瘤,均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脑室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脑室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2例均为青年病人,影像学检查示脑室内占位明显,术前误诊为其他病变,开颅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1~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脑室内神经鞘瘤非常罕见,基本为良性病变,影像表现多样,不具特异性,可出现囊肿、周围水肿、钙化、伴脑积水等多种表现,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易误诊,手术全切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采用眶颧弓入路开颅术处理颅底病变3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14例,女21例。年龄7~66岁,平均41.1岁。颅底脑膜瘤21例(其中颅眶沟通脑膜瘤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15例,扁平型蝶骨嵴脑膜瘤2例,岩斜脑膜瘤1例,中颅底脑膜瘤1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其中海绵窦三叉神经鞘瘤1例,哑铃状三叉神经鞘瘤3例);巨大颅咽管瘤、垂体瘤、脊索瘤和胆脂瘤各2例。肿瘤最大径3~11cm。另有脑动脉瘤2例,其中右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和巨大后交通动脉瘤各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策略、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73例患者(共行500例次手术)。其中2004—2019年为早期手术组,采用以肿瘤为中心的手术策略;2020—2021年为近期手术组,依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及其沿着颅底骨缝、神经和大血管孔道延伸生长的特点进行顺序探查和切除(探查顺序形似"龟背")。比较两种手术策略切除肿瘤程度的差异。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间PFS和OS的差异。结果500例次手术中,413例次为早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35.1%(145例次)、36.6%(151例次)、28.3%(117例次);87例次为近期手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部分切除率分别为52.9%(46例次)、37.9%(33例次)、9.2%(8例次),两组肿瘤的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例次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4.6%(23例次)。373例患者中,术后1例(0.3%)死亡,1例(0.3%)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共325例(87.1%)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3~193个月)。182例(56.0%)复发,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PFS为24个月(95%CI:17.5~30.5);85例(26.2%)死亡,估计总体患者的中位OS为10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与原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小、肿瘤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经典型或软骨型肿瘤及术后放疗的患者比较,复发性肿瘤、肿瘤体积大、肿瘤非全切除、病理学类型为去分化或差分化或肉瘤样型肿瘤及术后未行放疗患者的PFS和OS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据颅底脊索瘤生长侵袭特点,采用"龟背"形顺序探查、切除肿瘤的手术策略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肿瘤是否原发、体积大小、切除程度、病理学类型、术后是否放疗可能与颅底脊索瘤患者术后的PFS和OS有关。  相似文献   

9.
经蝶切除蝶骨斜坡区脊索瘤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经蝶入路切除蝶骨斜坡区脊索瘤。结果 肿瘤次全切除14例(73.7%),大部分切除5例(26.3%)。14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5年生存率58%。结论 经蝶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省时的手术入路;适宜切除大多数蝶骨斜坡区脊索瘤;积极切除肿瘤术后结合放疗可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马尾部肿瘤1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60年3月~1984年3月共手术治疗马尾 部肿瘤120例。神经鞘瘤42例,转移瘤20例,脊膜瘤14例,表皮样囊肿14例,室管膜瘤7例,脂肪瘤5例,皮样囊肿5例,畸胎瘤4例,硬脊膜外囊肿4例,血管瘤3例,脊索瘤2例。肿瘤位于硬脊膜内80例,硬脊膜外40例。本文分析本组病例并就本部位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及保护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延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其分为传统组(即采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和多模态组[即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C-MET-PET/CT)、术中导航、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术前肿瘤体积、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术后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模态组的肿瘤平均切除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86.7±26.7)%、(61.8±32.9)%,P=0.007];多模态组术后1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分别为34.8%、69.6%,P=0.018);术后1周呼吸机使用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的随访时间为0.6 ~37.0个月,平均(12.9±11.4)个月.术后3个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呼吸机使用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8%、5.0%,P=0.027).结论 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还可降低术后近期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促进患者术后远期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对继发癫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癫痫预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发作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脑膜瘤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17.2%(46/26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P<0.01)、男性(P=0.01)、青年患者(<45岁,P<0.01)以及伴有脑积水(P<0.01)与脑膜瘤术前继发癫痫有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脑膜瘤位于围中央区皮质(HR=2.21,95% CI:1.23~3.97,P=0.008)以及青年患者(<45岁)(HR=2.03,95%CI:1.11~3.68,P=0.021)是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21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13)个月。术前伴发癫痫的患者行脑膜瘤切除术后的癫痫无发作率为80.4%(37/46)。结论癫痫是脑膜瘤较常见的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运动相关皮质以及青年患者更易伴发癫痫发作。幕上脑膜瘤继发癫痫患者单纯行肿瘤切除可获得较好的癫痫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为阳性。发作症状学中,4例患者有自动症表现,包括口咽部自动症和双上肢摸索症状,其中3例出现在发作早期;6例患者表现为偏转发作,均出现于发作早期,其中4例偏转方向与病灶侧别一致。致痫灶切除术后,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偶尔出现癫痫发作,3个月后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5.3)个月,癫痫发作均完全消失(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级1级)。结论偏转发作是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的常见发作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表现。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学、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单纯病灶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特点,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范围.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例额叶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及DTI检查,于MRI T1加权增强扫描图像上,分别在肿瘤强化实体、距离强化实体边缘1 cm和2 cm的部位各选取1个感兴趣区;之后应用DTI技术测定3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对3个感兴趣区的标本依次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细胞比例测定.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学相关结果显示,随着距离肿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残余肿瘤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Ki-67的表达较肿瘤实体显著下降(均P<0.05).通过对3个感兴趣区的ADC、FA值与肿瘤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为D=0.201ADC+1.094FA(其中D为肿瘤细胞的比例,为标准化的数值),该函数可通过DTI测定的ADC值和FA值预测肿瘤细胞的比例,准确率为66.7%.结论 随着距离高级别胶质瘤实体边缘距离的增加,肿瘤细胞的比例、侵袭性和增殖力均较肿瘤实体明显下降.通过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初步得出DTI参数与肿瘤细胞比例的量化关系,以期协助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d月北京丰台医院癫痫中心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4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CD。分析患者的临床发作类型、视频脑电、MRI表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表现、病灶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术后病理分型。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FCD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43例患者术后随访3.8~5.5年,平均(4.3±1.2)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性发作、PET—CT阳性、病灶位于颞叶以及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预后更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除范围与FCD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预后密切相关(OR=6.857,95%CI:1.583—29.707,P=0.010)。结论手术切除范围与FCD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相关。术前临床发作类型、PET-CT表现、病灶部位可能能够作为评估患者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3个月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穹窿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穹窿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除.术后1个月,3例患者穹窿的FA值稍有下降,1例ADC值稍有下降,4例穹窿长度缩短.至术后3个月,4例患者穹窿的ADC值,3例患者穹窿的FA值、长度呈现向术前状态恢复的趋势.结论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手术对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穹窿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且多可恢复.DTI功能分析可作为评估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PEID治疗的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突出髓核摘除均满意。20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手术优良率为80%(16/20)。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无感染以及神经根损伤患者。无一例复发。 结论采用PEI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TRIM33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对胶质瘤U25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分别在低氧及常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RIM33的表达变化情况。通过构建TRIM33过表达慢病毒转染U25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TRIM33的表达,低氧条件下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常氧条件培养的U251细胞相比,低氧条件下U251细胞中的TRIM33表达发生下调(P〈0.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RIM33组的TRIM33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3)CCK-8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RIM33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TRIM33组的迁移及侵袭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MT相关蛋白即波形蛋白、N-钙黏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E-钙黏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结论在低氧条件下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TRIM33表达发生下调,过表达TRIM33可以显著抑制低氧环境对U251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其可能是通过影响EMT实现的。TRIM33可作为拮抗低氧微环境的潜在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颅内肿瘤患者,共19例。其中孕早期(≤12周)1例,孕中期(13~28周)9例,孕晚期(>28周)9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产科、麻醉科及儿科共同制定手术、麻醉及新生儿管理方案。共12例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先行剖宫产术后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或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例),其中一期治疗2例,剖宫产术后5~16d行神经外科治疗4例;3例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继续妊娠;3例肿瘤切除术后终止妊娠。7例未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为垂体腺瘤患者,继续妊娠至足月行剖宫产手术;4例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剖宫产后行神经外科保守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颅内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脑积水3例,肺部感染1例。孕妇院内死亡1例;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3.3±3.5)个月,随访期死亡3例。4例死亡者均为肿瘤未切除者。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共分娩新生儿16名,分娩时孕周25~40周,出生Apgar评分为2~10分,平均(8.8±2.2)分。其中15名临床结局良好,1例出生1个月后死亡(孕周28周)。结论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个体化管理是提高妊娠合并颅内肿瘤患者母胎安全的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48例。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TLE)22例,下丘脑错构瘤9例,额叶癫痫5例,岛叶癫痫4例,脑室旁结节1例,结节性硬化1例,多脑叶癫痫6例。术后临床疗效评估采用Engel分级标准,并观察手术的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35个月,平均(16.3±7.3)个月。截止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者23例(47.9%),Ⅱ级者12例(25.0%),Ⅲ级者11例(22.9%),Ⅳ级者2例(4.2%);术后1年无发作率(Engel分级Ⅰ级)为71.9%(23/32)。术后MTLE和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疗效较好,Engel Ⅰ级的比率(或比例)分别为59.1%(13/22)和5/9;多脑叶癫痫(Engel Ⅲ级的比例为4/6)、额叶癫痫(Engel分级Ⅲ级的比例为1/5例,Ⅳ级的比例为2/5)疗效相对较差。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7例(14.6%),永久性并发症者1例(2.1%)。结论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Y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安全、有效;相较于其他部位,对MTLE及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癫痫疗效较好。该技术可作为经典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