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玉 《湖北教育》2006,(5):57-57
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效益的最直接的标准。法约尔说过.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也有人说过.管理就是创造价值、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抠细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教育者的个性出发.注重细节.实施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剑珊 《时代教育》2010,(6):130-131
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又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应积极介入学生宿舍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21世纪是个性化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以学生发展为本”日益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所在。未来的教育在于发展,管理在于服务。  相似文献   

4.
学校价值的实现需要学校管理的支持,然而近年来学校管理出现了秩序性管理和功利性管理的不良倾向,这些倾向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学校管理应注重教育性,实现人性化,学校领导唯有将情感融入管理,鼓励教师发展自身业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念,方能在竞争日益的今天,将学校管理做成教育本位的管理,实质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学校选择型学生媒体,作为学校"授权的"、"官方的"信息传播平台,肩负着代表学校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职责,其发展和运作值得高校工作者关注。但是,学校选择型学生媒体同样面临着人才管理的难题,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对这种组织形态的认识不清造成的。本文通过厘清学校选择性学生媒体的概念,分析其特点和管理困难,为改善组织的人力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学校管理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师生共同努力工作,并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可以分为效率为本模式、人本模式、理性为本模式和多元整合模式,分别对应古典组织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后现代管理理论。我们应该看到,学校管理与一般管理又有不同,因为他面对的对象是人,是教师和学生,是有着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和老师,因此,当今学校管理应提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7.
贫困山区教育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无奈.如办学条件差,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高考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戏,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严重偏离教学规律,造成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教师生活缺乏幸福感并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促进贫困山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的健康的和谐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管理理念 尊重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而言,管理者必须明确,他是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事事处处都要以关注人的一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出发去尊重和发展师生的个性.建立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教师群体和一个多元的校园学习平台,搭建一个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到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才呢?作为一位战斗在教育一线三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生全面发展靠科学管理。以下是我对学校科学管理的几点看法。一、摆脱"应试教育",端正管理理念新课改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有的学校根深蒂固,学校的学生管理仍是老一套,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1.单一片面的学生管理。个别学校仍以  相似文献   

11.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师德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性问题。师德建设包含伦理与道德两个层面。用教师品德建设表述我们的思考可能会更合理一些。教师品德建设的主体包括四个社会群体。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教师品德自我养成的意识,应当全面提升自己从事职业必备的品德要素,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师德观的内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师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师德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师德观.通过对86名中小学特级教师的师德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师德观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在"严谨治学"、"有责任心"、"积极性"、"拥有新知识、积极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热爱学生"、"有责任心、积极性"方面存在明显的职称差异,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本专业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年龄、教龄和学历对教师的师德观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应加强对教师"严谨治学"、"公平对待学生"、"提高科研水平"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定义课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课程文化的特点,据此分析了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带来的几点启示: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等。  相似文献   

19.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宋晔 《教育研究》2005,26(8):48-52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师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师培训的目的主体应当是教师自己。它的目标是围绕着本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展开的,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制;必须认识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必须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