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接受介入治疗、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5 mm)患者180例,其中破裂出血149例,未破裂31例.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之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值(AR)、瘤体最大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SR)、动脉瘤形状、位置和子囊,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之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两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的小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OR=0.166,P=0.023)及基底动脉末端(OR-0.006,P<0.001),表明前交通部位与基底动脉末端的动脉瘤更易破裂.18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部位、子囊、AR值(1.76±0.72对1.35±0.48)、SR值(1.90±0.81对1.31±0.67)、入射夹角(123.9°±23.21°对95.96°±20.2°)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动脉瘤形态、动脉瘤最大直径以及临床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OR=1.347,P=0.002)、入射夹角(OR=1.057,P<0.001)、SR值(OR=2.726,P=0.047)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端部位、SR值>1.90±0.81、入射角度> 123.9°±23.21°为颅内≤5 mm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干预与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破裂与未破裂虹吸部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为未破裂动脉瘤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检查后被诊断为虹吸部动脉瘤的患者151例,其中未破裂组104例(共117个动脉瘤),破裂组47例(共49个动脉瘤),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的形状、夹角等共21个指标,对上述指标行单因素分析,然后使用ROC曲线判断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以确定最大临界值,最后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未破裂组与破裂组虹吸部动脉瘤在形状、部位、宽、高、瘤颈、大小、子母角、倾角、流入角、AR(瘤体长径/瘤颈宽)、SR(最大瘤径/载瘤动脉平均直径)、S1/S2(面积比)、最大径、瘤宽/瘤颈、年龄、多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大小(OR=12.607,95%CI=4.400~36.124,P<0.001)、倾角(OR=4.062,95%CI=1.570~10.513,P=0.004)、是否为多发动脉瘤(OR=4.274,95%CI=1.620~11.272,P=0.003)为虹吸部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瘤大小、倾角、是否为多发是形态学预测破裂的危险因素,其用于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7例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其术后恢复程度分为治愈(完全恢复)组和非治愈(部分恢复+未恢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57例患者中,42例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治愈组与非治愈组在术前麻痹程度(73.8% vs 26.7%,P=0.002)以及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4.8% vs 20%,P=0.0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促进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症状恢复,术前麻痹程度较轻以及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ONP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 (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1段发育不良和动脉瘤大小等风险因素,预测ACoA动脉瘤破裂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253例患者共确诊253枚ACoA动脉瘤,其中218枚(86.2%)动脉瘤破裂,35枚(13.8%)未破裂。69.6%(176/253)动脉瘤最大径<5 mm,其中146枚(83.0%)破裂。所有患者中141例(55.7%)表现出A1段发育不良,其中右侧106例(41.9%),左侧仅35例(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A1段发育不良患病率比较,A1段发育不良与患者年龄和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OR=3.483,95%CI=1.233~9.837,P=0.018)和患者年龄(<65岁)(OR=0.150,95%CI=0.068~0.330,P<0.001)是ACo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且通常在形态较小(<5 mm)时也易破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能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它与动脉瘤大小和破裂风险无关。ACoA动脉瘤破裂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动脉瘤大小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应用价值及筛选敏感性指标。方法选择手术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0例(80个动脉瘤,破裂出血30个),均采用3D-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数目、位置、形态、长度、高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载瘤动脉直径、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破裂的高危因素,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破裂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动脉瘤数目、位置、高度、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钙化及血栓与未破裂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破裂组动脉瘤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和SR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子囊、AR>0.98、入射夹角>105.4°和SR>0.42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得出AR诊断动脉瘤破裂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6,临界值1.15;入射夹角诊断准确性为0.845,临界值110°;SR诊断准确性为0.855,临界值0.51。结论3D-CTA检查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子囊、AR、入射夹角和SR值可能是预测破裂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介入术后微缺血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行介入治疗的110例UIA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 d内患者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无急性微缺血病变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微缺血发生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微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0例UIA患者中有56例(50.9%)出现微缺血病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术后微缺血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2.909,P=0.015,95%CI=1.233~6.862)、瘤体直径大(OR=2.590,P=0.033,95%CI=1.078~6.222)、氯吡格雷抵抗(OR=4.369,P=0.010,95%CI=1.419~13.456)和支架辅助栓塞(OR=3.474,P=0.045,95%CI=1.029~11.724)为微缺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IA介入术后微缺血发生率高,有高血压史、瘤体直径大、氯吡格雷抵抗和支架辅助栓塞患者发生率更高。应重视具有危险因素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可能会降低微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颈部形态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3例经显微夹闭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通过CTA确定动脉瘤体形态和颈部形态。据动脉瘤颈部形态是否规则将动脉瘤分为两组,然后据术后是否出现脑梗死将动脉瘤分为两组,分别将两组间的动脉瘤形态和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术后相关脑梗死的预后因素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确定。结果:203例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81例,规则122例。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65例,形态规则138例。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40例,总的脑梗死发生率19.7%。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伴有较高的瘤体形态不规则出现率(χ2 =37.494,P<0.001)、术中破裂率(χ2=11.604,P=0.001)、临时载瘤动脉使用率(χ2=59.286,P<0.001)和术后脑梗死发生率(χ2 =21.262,P<0.001)。多变量分析中不规则颈部形态(OR=3.023,95%CI=1.291~7.075,P=0.011)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OR=2.762,95%CI=1.152~6.622,P=0.02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是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容积CT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14例共128个UI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史,观察体积增长组及未增长组UIA的形态、有无子囊、位置、平均CTA随访次数,测量瘤体直径、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层面面积、体积、动脉角度、血管角度、流入角度、平均载瘤动脉直径、瘤体高度/瘤颈宽度(AR)、瘤体直径/平均载瘤动脉直径(SR)。分析两组数据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体积≥0. 04ml、血管角度、流入角度是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结论 动态容积CT对于分析UIA体积增长的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