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数据,针对2012年11月10-15日、2013年11月16-20日吉林省出现的2次暴雪天气,运用天气学原理分析方法,从环流背景及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雪的形成均受到了东北冷涡、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等系统的共同影响;降雪前期的异常升温也为此次降雪积聚了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4月9—10日和2008年4月18~20日的大范围寒潮、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2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铁岭春季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5月4~5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由于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使东北冷涡及地面华北气旋东移发展,形成冷暖锋降水。  相似文献   

4.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9-16830
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云图、数值预报着手,对2007年3月4日朝阳全区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发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雪的产生是在稳定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槽与地面倒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南—华北东北部—东北地区南部有低空急流,是形成大暴雪天气的主要条件之一,为这次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日本降水预报产品准确率较高,对朝阳地区强降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特征如涡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方面对2011年3月12—14日、2012年4月22—24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次春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2次春季典型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出现在亚欧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温度一般较往年同期异常偏高;强盛的冷平流造成气温大幅下降,地面冷高压强烈发展最终形成甘肃省河西地区寒潮天气;但2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也有所不同,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中高层西南气流和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向济宁市输送水汽;低层东北风使冷空气先从东北地区回流形成冷垫,暖湿气流沿着冷垫爬升形成降雪。动力和热力条件对强降雪的发生非常有利,假相当位温场的大值区为此次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预报思路,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14日夜到15日凌晨受1个生命史达4 h之久超级单体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MM5、地面遥测和高空天气图等资料分析,试图揭示该次冰雹过程的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磊  彭明艳  张方方  安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01-15803
通过对2011年11月18~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9.
赤峰市暴风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赤峰地区2007年3月3日暴雪天气过程从高低空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配置和云图特征几方面分析了此次暴风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分析表明,欧亚中纬两脊一槽形势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的影响系统是500h Pa深厚的冷槽东移,低层西南涡东北上,赤峰市位于地面倒槽顶后部和蒙古高压底前部东北风气流中,这是降雪的主要地面形势。低空急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作用。雷达产品特征明显,径向速度产品图上出现了清晰牛眼型对称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常州市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正翠  钱玮  史裕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06-13609,13643
2009年6月4和5日常州市的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同一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但2次产生的天气实况差异较大。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2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由于中低层温湿场配置不同、中低层系统不同、能量上的差异等,导致常州市天气不同;强对流天气与θse高能区和不稳定区、K指数场的高值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气旋、强上升运动、较好的散度场配置、比湿场的大值区及风速风向的较强垂直切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市2010年6月下旬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下旬呼伦贝尔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不但历时长且温度高,很多观测站点突破了历史极值,在此就产生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环流背景、物理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2010年高温天气形成的原因及物理机制,总结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并提出高温预报的着眼点及指标,为以后预报高温天气建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石河子地区热量条件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54-18157
利用石河子地区1961~2007年的积温实时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空间分布、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积温日数和各级积温初终日变化。结果表明,47年来石河子地区积温及积温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积温界限值的提高,积温增加幅度减小,但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年际变幅大,各级积温及积温日数在47年里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3.
王广生  邵志明  孙长鹏  王庆江  赵慧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29-14530,14534
利用呼伦贝尔16个气象站197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雷暴天气38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牧区偏少,林区偏多;呼伦贝尔地区雷暴集中发生在5~9月,其中7月雷暴日最多。  相似文献   

14.
李秀娟  刘喜元  张更乾  吴钦高  乌兰  李晓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9+16639-16629,16639
分析2010年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及其对呼伦贝尔岭西地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夏季干旱和阶段性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造成2010年该地区小麦大幅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市中西部的一次沙尘天气的成因。[方法]以天气学方法结合生态环境变化,对2006年5月30日呼伦贝尔市中西部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的发生及影响进行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该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机理,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提出沙尘天气的根源所在。[结果]在呼伦贝尔草原日益沙化的大环境背景下,春季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这次沙尘的主要因素;严重干旱加上沙尘形成前期的持续升温导致了表土层的疏松干燥,牧草的延迟返青,干土层的加厚,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子是诱发这次沙尘天气的决定性因素。从地面到高空的异常增暖,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热能条件,促使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的增加;另外,高低空急流的存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起到了动量下传的作用。地面蒙古气旋的形成及发展为这次沙尘天气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带来的大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直接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该市沙尘天气的防治提供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掌握内蒙古四大沙地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气候响应,用GIMSS/NDVI数据对1981 ~ 2001年8月的植被NDVI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四大沙地的植被NDVI平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NDVI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对四大沙地的8月NDVI数据与5~8月累积平均气温逐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都不具有显著性.而8月的NDVI数据与5~8月累积降水量逐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植被对降水量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有正相关,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NDVI与累积降水量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东部土壤墒情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内蒙古东四盟分为4个区,以每个盟为一个区分析土壤墒情变化。结果表明,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0%~46%,下降顺序为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植物生长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为0.2~0.7℃,受气候变化影响,内蒙古东四盟土壤墒情呈下降趋势干旱严重程度依次为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东部近4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立娟  邓晓东  达布希拉图  闫宾  毕力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14-11215,11239
利用内蒙古东部四盟市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自1951~200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事件、气温、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0多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升高,且极端最低温度升高的程度大于极端最高温度升高的程度;呼伦贝尔市东部和赤峰市西南部降水增加较明显,通辽市降水减少最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减少的趋势,仅呼伦贝尔市的西南部、东部和北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大于25mm的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40年的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16个测站暴雨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东侧暴雨日明显多于西侧,且大暴雨日仅出现在岭东的测站(不包括区域自动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集中出现在6-8月,7月份为峰值,大兴安岭东侧在5月和9月也有暴雨出现;年代际变化呈波浪形特点,基本上是呈少-多-多-更少的变化规律;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呼伦贝尔市产生暴雨主要有三种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市2011年春季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呼伦贝尔市2011年春季气候对林业、农业、牧业产生的影响,用降水、气温、大风与历年同期的比较以及分析,分析气候对牧业、林业、农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