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及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省西部潮土区研究了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下连续两年4个种植茬口秸秆全还田和施用钾肥对耕层土壤钾素状况、作物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两年后,秸秆还田及施用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其中秸秆还田配施钾肥(NPKst)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小麦或玉米产量各个茬口均以NPKst处理最高,不施钾肥秸秆不还田(NP)处理最低。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8.03%,玉米平均增产2.92%;秸秆还田条件配合施用钾肥,小麦平均增产14.13%,玉米平均增产6.99%。施用钾肥秸秆不还田(NPK)处理和NPKst处理第一种植季的钾肥当季回收率分别为31.8%、24.4%,4个种植季钾肥累计回收率分别为39.2%、25.3%。定位两年后,单施钾肥处理(NPK)土壤钾素平衡达到-481.2 kg/hm2,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NPKst)土壤钾素平衡达到74.2 kg/hm2。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是维持潮土土壤钾素持续供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施条件下,钾肥的效应及土壤钾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氮、钾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氮、钾对玉米的影响程度为:N>K,钾素的盈余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施用钾肥对抑制土壤钾素的下降作用明显。郑州潮土区建议施钾量(K2O)为112.5kg/hm2,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建议施钾量(K2O)为150kg/hm2。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位方法研究连年施用钾肥对草甸土土壤钾素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红兴隆草甸土钾素含量较高,施钾对大豆和小麦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不大,施钾肥结合秸秆还田对增加作物产量,提高钾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施钾肥和秸秆还田明显缓解土壤耕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下降,对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钾土壤冬小麦、夏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钾土壤上(速效钾含量高于100mg/kg)增施钾肥(K2O)75~225kg/hm2,冬小麦平均增产6 96%,夏玉米平均增产8 38%;1kgK2O平均增产小麦3 00kg,增产玉米4 26kg。不同土壤上同一作物最高产量施钾量以及最佳经济效益施钾量差别较大。在高钾土壤上种植冬小麦、夏玉米,钾肥(K2O)用量在150kg/hm2时,可以保持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5.
钾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效益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双城地区不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规律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钾素投入—产出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植株各部分含钾量,对秸秆钾含量的提高尤其明显。在一定范围内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随着施钾量增加,籽粒产量没有进一步提高,从而使钾肥效益降低。施钾肥的K1、K2、K3、K4处理分别比K0产量增加1 190、1 460、1 070和729 kg.hm-2;各处理钾含量大小顺序为:籽粒K4K3K2K1K0;秸秆K4K3K1K2K0;各处理钾表观盈亏量均为负值,其中K1和K2处理钾的亏缺程度最大。双城地区钾的平衡系数均小于1。从产量、效益及平衡系数看,该地区钾肥用量以K2O 100 kg.hm-2为宜,可使土壤钾素趋于动态平衡,达到玉米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相似文献   

6.
黄潮土的钾素状况与钾肥效应的长期定位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黄潮土18年肥料定位试验的系统资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钾素平衡、速效钾的变化以及钾肥的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期不施钾肥或仅施化学钾肥,土壤钾素始终亏缺,有机厩肥-无机化肥配合施用,土壤钾素可达到平衡有余;②不施钾肥地NP处理,第1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即达到“最低值”,连续施用钾肥的NPK处理,10年后土壤速效钾含量趋于稳定;③土壤钾素呈亏缺状况下,土壤缓效钾含量与作物产量显著相关,且缓效钾是  相似文献   

7.
豫东平原夏玉米平衡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实现平衡施肥,提高豫东平原夏玉米产量,在3个试验点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推荐平衡施钾对潮土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及钾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施较不施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22.61%~49.95%,氮磷钾平衡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平均增产7.06%,施用钾肥平均增产10.11%,施用硫肥没有增产效果。施用钾肥增加了植株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为33.47%、5.98 kg/kg和61.22kg/kg。在豫东平原夏玉米上平衡施钾具有较好的效应,但应注意合理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丘陵双季稻区红黄泥田和黄泥田2种土壤4个水平钾肥用量(记为K0、K1、K2、K3)与2个水平氮肥用量(中量氮肥水平N1和高量氮肥水平N2)配施(共6个施肥处理N1K0、N1K1、N1K2、N1K3、N2K0、N2K3)对早、晚稻产量、钾素吸收利用、钾素平衡、土壤钾素含量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早稻K0、K1、K2、K3分别为0、105、150、195 kg/hm2(K2O,下同),晚稻分别为0.0、136.5、195.0、253.5 kg/hm2;早稻N1、N2分别为150、195 kg/hm2(N,下同),晚稻分别为180、234 kg/hm2。结果表明:1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且晚稻的增产效果尤为显著,在中量施氮(N1)水平下,红黄泥田早稻N1K1和晚稻N1K2的产量最高,分别比N1K0增产5.1%和13.9%;黄泥田早稻N1K3和晚稻N1K2的产量最高,分别比N1K0增产12.9%和17.7%。2施用钾肥有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提高土壤钾素肥力。在中量施氮(N1)水平下,2种土壤早稻N1K0和N1K1的土壤钾素呈亏缺状态,N1K2和N1K3土壤钾素出现盈余;晚稻N1K0、N1K1和N1K2土壤钾素均呈亏缺状态,N1K3出现钾素盈余。32种土壤早稻和晚稻收获后N1K2、N1K3和N2K3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N1K0、N1K1和N2K0均显著降低。4红黄泥田上施用钾肥对早稻的增收效果不明显,而对晚稻的增收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黄泥田施用钾肥对早、晚稻的增收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考虑到钾肥在提高水稻产量、维持土壤钾素肥力和增加收入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湖南省丘陵双季稻生产应重视早稻与晚稻的钾肥合理分配,根据土壤钾素状况和早、晚稻的钾肥增产效应差异,采取"早稻轻,晚稻重"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9.
稻草与钾肥配合施用对冬作马铃薯土壤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钾肥和稻草还田对南方冬作马铃薯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在施氮磷肥基础上设计了稻草与钾肥不同组合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仅施氮磷肥,增施钾肥和稻草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效钾、缓效钾含量,且以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处理对土壤钾素提高的效果明显好于氮磷肥基础上施用钾肥或稻草;至马铃薯成熟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处理的土壤速效钾、有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平均高180.13%、125.16%和10.62%,而且较种植前也有较大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33.33%。钾肥与稻草不同配比中以T5(K3S2)、T8(K2S3)对土壤钾素影响比较明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比种植前分别增加69.69%、14.09%和81.98%、10.76%。从节约资源和改善土壤钾素状况综合考虑,在南方早稻-晚稻-马铃薯种植模式下,钾肥和稻草施用量以199.7 kg/hm2和9 000 kg/hm2较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培肥土壤,平衡土壤钾素失调,补施化学钾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生态坏境,为验证国产钾肥增产效果,比较其与进口钾肥差异.开辟有效施用途径。在缺钾土壤上施用钾肥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为9.03%,即在适宜的条件下施用一定量的钾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砂薄地玉米施钾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薄地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施钾量225kg/hm2为最佳,此时钾肥产投比最高,达5.2,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施钾能够提高砂薄地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与施钾的产量效应变化趋势不同,在施钾225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高,继续提高施钾量则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欲保持玉米生长周期结束后土壤钾素肥力平衡,施钾量应达到150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内玉米体内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植株钾含量与产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87、0.95、0.94、0.99。  相似文献   

12.
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要,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产,施钾效果不显著.在2类双季稻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施用钾肥的.由差值法测得,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早稻NPK_1,NPK_2,NPK_3处理的平均钾素利用率分别为28.8%,43.0%,晚稻NPK_1,NPK_2(1-1),NPK_3处理的分别为44.4%,26.5%.在每季水稻施钾量(施K_2O)为112.5,150.0,187.5 kg/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处于亏缺状态,但钾素的亏缺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洞庭湖双季稻区的NPK_3处理出现了钾素盈余).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地区春玉米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纪元一号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3414完全方案设计,另增加1个单施有机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北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确定玉米主要肥料需求量及比例。结果表明:不施任何肥料处理的产量最低,仅占正常施肥产量的80.6%,平衡施肥对提高春玉米产量至关重要。目前推广使用的N2P2K2配方(N施用量310.5 kg/hm2、P2O5施用量157.5 kg/hm2、K2O施用量162.0 kg/hm2),氮、磷用量合理,钾用量偏低,可采用稳氮、控磷、增钾予以调整。本研究条件下,纪元一号在N2P2K3处理下产量最高为13 530.0 kg/hm2。有机肥是完全肥料,施用有机肥取代化肥,高产肥田效果好。本研究结果对指导北方地区春玉米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壤磷钾供应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给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提供合理施肥和培肥土壤的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法,在河北省宁晋县大陆村镇试验地,研究该地土壤磷钾供应能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土壤磷素贡献率达100%,钾素贡献率为94.5%;不施肥处理的土壤供P、K量分别为55.4和139.2 kg/hm^2,NP配施土壤供K量比对照提高15.7%;NK配施土壤供P量比对照提高6.3%。施入钾肥改善了冬小麦的株高、基本苗数、分蘖数、总茎数、成穗数、穗粒数和最终产量,提高土壤的钾素营养。增施磷肥,不能增加冬小麦产量,只能增加生产成本,造成土壤中磷的残留增多。对照区土壤中的磷钾在支持6 750 kg/hm^2的小麦产量后,还能继续满足9 810 kg/hm^2的夏玉米需求,说明供试土壤补钾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中的磷钾不是限制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适合南平烟区的钾肥施用比例。[方法]选取速效钾含量高、中、低田块,研究不同钾肥比例对烤烟K326产质量的影响。[结果]在土壤低钾水平下,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烟叶钾含量,有利于提高烟叶品质。在土壤高钾水平下,钾肥比例过高(N∶K=1∶3.2)会导致烟叶产量下降。[结论]综合考虑烟叶产质量和经济成本,不论植烟土壤是否缺钾,钾肥施用比例在2.5~2.8时,K326的产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6.
淮北平原小麦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下小麦钾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 ,增施钾肥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增加产值 ,提高经济效益。 2年试验 ,小麦施钾分别增产 15 .5 6%~ 2 3 .5 0 %和 9.12 %~ 17.3 1% ,平均增产18.73 %和 13 .2 1% ;增收 3 5 0元 /hm2 左右 ,施用钾肥的产投比为 1.67~ 2 .5 9。综合小麦产量和施肥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生产水平下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钾肥 (K2 O)的适宜施用量为 90kg/hm2 左右。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连续20 a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褐土耕层土壤钾素平衡、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其在全钾中的比例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磷化肥或与有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地上部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土壤钾素除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所盈余外,其余处理都表现为亏缺,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钾素的亏缺量减少;只施用氮磷化肥处理,随着氮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他钾素形态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水溶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钾素各种形态含量以及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比例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矿物钾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非交换性钾变化规律不明显。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减缓土壤全钾含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钾肥对水旱轮作系统产量、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效钾含量的影响,探明水旱轮作系统中钾素在土壤团聚体组分中的分配规律,进而为土壤结构改良、钾库管理和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7年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布置中稻—冬油菜轮作定位试验.试验选择氮磷肥(不施钾肥,-K)和氮磷钾肥(施钾肥,+K)处理,对比分析施用钾肥对中稻—冬油菜轮作系统的产量及不同深度土壤有效钾含量和团聚体分布产生的影响.[结果]轮作系统产量变幅受年份和施肥的双重影响,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钾肥后水稻和冬油菜的年均增产量为0.51和0.33 t/ha,增幅分别达7.5%和14.1%.连续7年施用钾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垂直分布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20~30和30~40 cm土层的水溶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各粒级团聚体中速效钾含量.通过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速效钾的盈缺值计算得出,10~20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盈缺值变幅最明显.[结论]与2011年农田初始有效钾含量相比,2017年钾肥用量会导致农田钾素含量持续缓慢下降,因此,应重视秸秆还田和有机钾肥的补充,以维持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农田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