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内Th1和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平衡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刺激培养后的CD3^+/CD8^-细胞的IL-4和IFN-γ的水平,进一步探讨Th1/Th2失衡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2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2R与IFN-γ、IL-4、IL-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P<0.01);而IFN-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0.01).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4和IL-5的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5和0.595,P<0.01).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r=-0.580,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细胞,并释放Th2细胞因子,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Th2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鼻息肉病人外周血Th1、Th2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鼻息肉病人和3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培养后测定Th1细胞内IFN-γ和Th2细胞内IL-4的水平。结果鼻息肉组的Th2细胞(CD3 CD8-IL-4 )和Th1细胞(CD3 CD8-IFN-γ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鼻息肉病人体内激活的Th细胞中,Th1细胞和Th2细胞均增高,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益气温阳方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虚寒证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40例,并选取5例正常健康者作空白对照.中药组20例口服益气温阳方,西药组20例口服西替利嗪,治疗4周.测定变应性鼻炎肺脾虚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的IL-4、IL-5和IFN-γ水平,并采用自身前后比较法及组间对照比较法进行分析.结果 两治疗组患者PBMC培养上清中的IL-4、IFN-γ水平在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5水平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治疗前后PBMC培养上清中的IL-4、IL-5和IFN-γ水平与西药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温阳方是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脾虚寒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脾细胞在不同刺激物刺激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在不同时间段的水平,比较2种刺激物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效果,以及在不同时间段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小鼠,并用OVA盐溶液滴鼻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在末次激发后取脾单核细胞培养,并分别加入OVA和刀豆蛋白(ConA)刺激脾单核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分别于培养后24、48、72h取培养上清液进行细胞因子IL-4、IL-5、IFN-γ浓度测定。结果:实验组脾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加ConA刺激产生IL-4、IL-5和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IFN-γ/IL-4、IL-5明显降低;加0VA刺激产生的IL-4、IL-5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升高幅度比加入ConA的低,而IFN-γ浓度则明显降低(P〈0.05)。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含量在72h内随时间持续增高,IL-5及IFN-γ在48h内增长显著,48~72h内增长趋缓。结论:小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体内T细胞被广泛激活,受抗原OVA和非特异性刺激物ConA刺激Th2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多,而T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则受抑制;ConA刺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差异更显著。在2种刺激物刺激下72h内各细胞因子是持续增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健康人及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骨髓干细胞通路相关指标CD34^+、白细胞介素5(IL-5)、EOS,探讨外周血一骨髓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①试验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7~68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②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检测试验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血清IL-5含量、CD34^+数分别为(88.25&#177;33.47)ng/L、(9.24&#177;2.15)个/10^5,显著高于治疗后[(44.34&#177;16.32)ng/L、(6.31&#177;1.83)个/10^5]及健康对照组[(31.24&#177;8.43)ng,/L、(3.47&#177;1.32)个/1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与其cD0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P值均〈0.01)。患者血清IL05水平与其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参与AR发病过程,提示AR患者病变局部组织和骨髓造血之间有相关通路存在。通过检测外周血IL-5及CD34^+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亚群失衡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24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7例健康志愿者,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L-4含量[37.8±18.36]p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4±3.35] pg/L;IFN-γ含量[0.72±3.35]pg/L明显低于对照组[43.60±22.87]pg/L,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FN-γ/IL-4比值明显下调。结论T辅助细胞亚群比例失衡,Th2功能亢进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小鼠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比较与正常对照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8周龄成熟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卵清蛋白致敏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21天实验结束取鼻腔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别取脾脏和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实验组小鼠均出现喷嚏、搔鼻、鼻周红肿等症状;镜下可见鼻黏膜下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实验组PBMC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均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变应性鼻炎中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实验从分子水平分析变应性鼻炎中CD4^+细胞的表达特征,旨在为Treg的深入研究提供又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2009年武夷山标准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以22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收集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中IL-4、IFN-γ,术中取AR组和对照组下鼻甲黏膜,行免疫组化检测Occludin的表达,比较两组间Occludin表达强度,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4、IFN-γ与鼻黏膜Occludin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平均含量(53.65±20.6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5±9.50)ng/L,而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FN-γ平均含量(19.38±11.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0.26±65.10)n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Occludin表达评分(2.78±1.96)较正常组(5.59±2.86)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Occludin蛋白的表达强度与IL-4含量呈负相关(r=0.783,P〈0.05),与IFN-γ含量呈正相关(r=0.748,P〈0.05)。结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表达强度明显下降,提示其表达下降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1/Th2平衡和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学说是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较新的观点。虽然IL4被认为是生成Th2型细胞的主要介质之一,但IL-13也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IL4缺陷的转基因小鼠也能产生IgE反应,而IL-4/IL-13都缺陷的转基因小鼠不能产生IgE反应。IL—13缺陷小鼠的T细胞不能产生Th2型细胞因子。阻断IL-13可显著抑制抗原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本研究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细胞内IL4、IL-13、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13含量,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炎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选择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予鼻炎冲剂连续口服2月,进行疗效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正常对照组及30例患者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比例;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0、IFN-γ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比例:治疗组治疗前16.83±2.94%,治疗后19.38±3.71%;对照组20.75±4.64%.血清IL-10含量(pg/ml):治疗组治疗前6.87±1.08,治疗后11.97±1.62;对照组13.18±1.56.血清IFN-γ含量(pg/ml):治疗组治疗前14.77±2.13,治疗后14.56±2.29;对照组15.65±1.93.结论 本研究提示鼻炎冲剂可通过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及血清IL-10含量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新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发病与Th2型细胞免疫反应有关,Th2型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和IL-10等,主要促进B细胞增殖并分化,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Ⅰ型超敏反应。本研究通过分离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测定诱导上清液中的IL-2、IL-4、IL-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r-1,ICAM-1)的水平及变化,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内在关系。方法 8~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R模型组和"脾胃湿热+AR"组,比较观察三组鼠的行为学、病理改变,以及关键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的组间差异。结果各组小鼠的行为评分、病理改变及细胞因子IL-4、IFN-γ的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胃湿热状态与变应性鼻炎发病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与血清IL-4和IFN-γ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复合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动物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烟熏法及TDI鼻腔激发法,建立豚鼠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复合模型,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IFN-γ和IL-4水平,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模型动物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IL-4升高,IFN-γ下降,IFN-γ/IL-4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及肺气虚证的发生均与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有关,由Th2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构成了变应性鼻炎鼻腔黏膜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表达及两者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22例对照鼻黏膜组织中IL-12和IFN-γ的表达.结果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PBMC)IL-12 mRNA杂交阳性率分别为0.13±0.03和0.77±0.15(t=11.1,P<0.05);血清IL-12的含量为(13.7±2.4)pg/L和(52.9±8.4)pg/L (t=6.2,P<0.05);血清IFN-γ的含量为(11.2±2.1)pg/L和(51.8±6.4)pg/L(t=7.9,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与IL-12和IFN-γ的表达下调有关.Th细胞分化偏移,Th2功能亢进是导致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及IL-16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P-D及IL-16在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5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组织(变应性鼻炎组)、15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15例下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中SP-D及IL-16表达。结果:SP-D、IL-16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SP-D和IL-16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中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D及IL-16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SP-D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IL-16是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病变中重要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并增强了嗜酸粒细胞的局部作用,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γ-促分泌酶抑制剂(GSI)DAPT对变应性鼻炎小鼠鼻中隔黏膜病理学改变、血清IgE表达、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Th型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变化,来研究DAPT对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8周龄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变应性鼻炎组、DAPT组、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各8只。分析比较不同组小鼠IgE表达水平及鼻腔黏膜病理改变;并检测各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外周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量。结果①DAPT处理小鼠后,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炎症改变明显减轻;②DAPT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浓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结果显示DAPT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1、Notch3、Notch4的mRNA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Notch2的表达则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细胞因子的检测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DAPT组小鼠外周血血清及鼻腔盥洗液中IL-4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IFN-γ的表达却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APT能改善小鼠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并减少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的表达;②能影响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Th0细胞向Th1方向分化,进一步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内和(或)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节及总IgE(tIgE)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PAR患者经鼻特异性脱敏治疗(鼻喷组)和36例PAR舌下特异性脱敏治疗(舌下组),并进行疗效比较,以3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用免疫放射平衡法和双抗夹心法检测鼻喷组及舌下组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8及tIgE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FN-γ;鼻分泌物涂片观察局部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与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AR)患者在经鼻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前两组血清Th1细胞因子IL-2及IFN-γ含量显著减少,而Th2细胞因子IL-4、IL-8和tIgE含量显著增高,鼻喷组及舌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T至维持量后,AR患者血清中IL-2及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而IL-4、IL-8及tIgE含量则明显降低(P<0.01或P<0.05).SIT后鼻喷组和舌下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94.4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平衡失调,表现为Th2细胞功能亢进.经鼻黏膜和舌下脱敏治疗能通过对AR血中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和细胞因子水平表达的调控及对血tIgE水平的调节来改善和纠正Th1/Th2细胞失平衡,能明显改善AR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情况,探讨IL-17与Eos在其发病中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鼻息肉21例、变应性鼻炎18例及单纯中隔偏曲12例中IL-17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计数E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发现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下固有层、鼻息肉组织上皮层及间质内Eos、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及部分腺体内有IL-17表达;②检测3组中免疫组织化学IL-17阳性细胞数、IOD(IL-17阳性表达吸收度值)及苏木精-伊红染色Eos计数,发现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数与IL-17阳性细胞数在鼻息肉中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606,P<0.01,在变应性鼻炎中两者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446,P<0.05。结论:①IL-17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有表达,因此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作用,可做为深入研究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指标;②推断在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发病中IL-17亦有趋化E...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