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丹辉 《中外能源》2010,15(8):19-24
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自然资源,集中了全球1/3的天然气和12%的石油资源,油气勘探开发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石油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俄罗斯石油产量4.94×108t,天然气产量5560×108m3,高居世界榜首;石油(含凝析气)出口量为2.474×108t。近20年来俄罗斯一直保持着100%的石油储量替代率,2005年以来每年发现的新增石油储量均超过当年产量。俄天然气工业保持着完整统一的经营体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生产的天然气占俄天然气总产量的80%以上,从而使全国天然气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俄原油出口贸易2/3在欧洲,其次是独联体等国家。石油出口50%以上靠油轮海运,1/3靠管道输送,靠铁路运送的不到出口总量的5%。成品油和石化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能源出口中的比例将不断增加。鉴于亚太地区石油市场的庞大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今后亚太市场将是俄石油出口的重点研究方向。俄罗斯《2010~2030年国家石油天然气工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对俄本国、欧亚和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石油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数据资料,俄罗斯仅陆地上的A+B+C1级工业石油储量就达170×108t,还有C2级石油预计储量100×108t。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是现在储量的2/3,约120×108t。未来俄罗斯石油资源的最大潜在来源在沿海大陆架。其大陆架石油储量约达1350×108~1400×108t油当量。还有俄罗斯的页岩油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根据美国能源局能源信息管理局评估,俄罗斯拥有的页岩油资源约达120×108t(约为750×108bbl石油),其储量比美国  相似文献   

3.
彭薇 《中外能源》2013,18(8):8-13
近年来非洲油气资源探明储量快速增长,油气产量前景广阔,不仅在北非、西非等传统产油区获得重要进展,而且在东非﹑非洲内陆以及南部非洲都取得重要突破。到2013年,非洲原油储量增至1276×108bbl,天然气储量增至515×1012ft3,油气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从1991年的6%增至2011年的8%。2010年非洲原油产量达到1077.0×104bbl/d,占全球产量的12.4%,后因局势动荡,产量急剧下滑。2011年非洲天然气产量达到71235.3×108ft3,占全球产量的6.1%。非洲是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和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中非能源合作方式也实现多元化,从贸易合作到投资开发,再到"贷款换石油",但存在投资合作少、份额油少、合作对象中大型产油国少、合作项目中区块权益类少等特点。非洲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石油工业本土化趋势明显。中国石油企业的合作战略要从国际化向本土化转变,合作战术要从单打独斗向强强联合转变,合作对象要从中小产油国向大型产油国转变,合作方式要从贸易合作为主向投资合作为主转变,合作优势要从政治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相似文献   

4.
国际原油市场正处于再平衡进程中,局势复杂多变。2017年世界原油新增储量达到历史新低,全球已探明原油储量为2308×108t,相比2016年减少了6530×104t,为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OPEC为了实现"减产提价",原油产量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北美地区则因为页岩油的开采,产量从2007年的6.3×108t增长到2017年的9.2×108t。在原油需求方面,OECD国家原油消费量逐年下降,过去10年原油需求增量基本来自非OECD国家,中国和印度领跑全球原油消费增速。我国原油消费量不断增长,但原油产量却在下降,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而长期存在的"亚洲溢价"给我国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我国一直保持着多元化的原油进口,同时逐步放开了对原油进口配额的管制,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但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给原油贸易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了保障原油进口安全,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持续推进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原油期货市场配套,推动原油贸易健康发展;同时要改善观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5.
掌握原油资源与贸易信息 优化原油采购与原油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义 《中外能源》2010,15(1):73-85
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量为165×108t油当量,2050为215×108t油当量。2030年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中,中东地区约占60%,欧佩克约占76%。世界主要国家原油储量、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布不平衡。世界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明显。世界炼油厂逐年减少,平均规模越来越大,炼油企业和装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炼油工艺装置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氢裂化、加氢处理与焦化的加工能力还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石油输出国大力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中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炼油工业的发展,但中国炼油工业面临着石油资源短缺和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挑战。据IEA预测,中国2015年石油需求量为5.0×108~5.3×108t,2020年将达到5.9×108~6.4×108t,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  相似文献   

6.
舟丹 《中外能源》2013,(5):21-21
非洲地区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石油资源量415×108t,占世界石油资源量的8.6%;天然气资源量30.8×1012m3,占世界天然气资源量的6.3%。非洲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38.1×108t,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9%,仅次于中东、北美和中南美洲地区,为世界第四大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目前非洲拥有油气探明储量的国家共23个,其中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  相似文献   

7.
《中外能源》2013,(10):98-98
俄罗斯自然资源部2011年4月26日发布一份调查报告说.俄罗斯石油产业面临储量减少、开采难度增加和投资减少等多重难题。作为全球最大产油国之一的俄罗斯2009年石油产量超过5×10^8t。报告说,以现有开采速度,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仅能维持13~15年。俄罗斯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地区,其中西部因靠近工业核心区,开发较充分,多数油田开采于苏联时期。报告说.西伯利亚西部地区油田开采率平均为40%。一些油田开采率超过66%。报告同时显示,俄罗斯轻质原油储量不足30%,其余70%均为“黏稠且难以开采的”重油。全球石油市场需求主要为轻质原油,而俄罗斯现在主要生产这种重质原油。随轻质原油储量的枯竭,俄罗斯剩余大量重油,开采难度大且需额外处理。  相似文献   

8.
肖飞  孟硕 《中外能源》2012,17(10):1-8
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11年公布的储量为35.05×1012m3,约占全俄储量的78%;产量为5132×108m3,约占全俄产量的77%。俄气还控制着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管道运输网络,独家垄断全俄天然气出口经营权,甚至影响着俄天然气工业政策制订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俄气公司还拥有大规模的电力、传媒、金融等资产,同时还经营着航空和铁路运输、无线通讯、IT等业务。由于俄气公司在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国内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成为俄罗斯内政外交和能源政治中的重要工具。虽然近年俄气面临诸多挑战,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其在国内外天然气市场的地位。俄气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一是继续强化行业领袖和垄断出口商地位,并扩大综合影响力。为此,2011年俄气公司资本投入达到13277亿卢布,继2010年大幅提高40%之后再次同比提高50.3%。二是以强硬姿态扩大世界天然气市场份额,增量不减价。力求西方市场稳中有升,维持垄断供应商地位;在亚太市场实现突破,获取10%~15%的市场份额;同时遏制中亚国家的出口独立。我国石油企业与俄气公司开展合作,其实质是与俄罗斯国家层面的经济和能源战略的合作。要从更高层面深入分析俄气公司所处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得失,同时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我国经济和能源发展状况,寻找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质、气候和环境等因素,使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俄罗斯北极地区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该地区技术可采的油气储量约合2900×10~8bbl油当量,占到北极所有油气发现总量的88.2%,潜在储量约为400×10~8bbl石油和43×10~(12)m~3天然气。此外,该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建设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实现电力的跨区域外送,是改善北极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北极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中国巨大的能源市场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将能源互联网的优势深入融合到中俄能源合作之中,共同开发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打造数字化能源交易系统,能源创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深度能源合作,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到4%。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商业和居住方面的年人均天然气消费量要低30多倍;按照EIA的中长期预测,中国天然气仅占家庭用能的21%~28%、商业用能的14%~20%,与发达国家大约相差1倍。中国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使用量不到2%,由于风电比例的提高,非常有必要争取2050年将天然气调峰发电的比率提高到5%以上。如果203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3000×108m3并加大从国外的进口量,使消费量达到5000×108m3,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率有可能提高到14%。制约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提高的因素包括国内天然气产量、国外进口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天然气价格等。提出2050年中国实现天然气消费量达到6000×108m3和8000×108m3的两个情景,其基础是确保常规天然气产量为2500×108m3,页岩气产量达到1000×108~1500×108m3,煤层气和煤制替代天然气产量达到1000×108~1500×108m3,进口量为1500×108~2500×108m3,这是一个非常艰巨但却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果205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8000×108m3的高消费量情景,按照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设定的节能情景的能源消费总量测算,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可上升到14%;按低碳情景测算,天然气的比例可上升到18%;按强化低碳情景测算,天然气的比例可上升到20%,达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两个天然气消费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7.4×108t和9.6×108t。从各方面而言,增加天然气消费量都是正效应而非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油价波动剧烈,但世界油页岩的开发利用的热潮未减。2009年全球共举办三次油页岩会议,分别是2009年6月在爱沙尼亚塔林召开的国际油页岩会议;2009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召开的第29届国际油页岩会议;2009年11月在中国重庆召开的全国油页岩会议。综合三次油页岩会议的主要报告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高达7000×108t以上,但探明储量仅为400×108t以上,急需加强勘探工作;中国油页岩电厂较少,发电能力较小,2008年仅为30MW;世界干馏法生产页岩油年产量共约100×104t,其中中国约为40×104t;美国虽然拥有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但迄今并未工业化生产;俄罗斯油页岩储量丰富,但其油气资源很多,不发展页岩油;发达国家,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开始关注页岩油的生产;印尼、约旦、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强了油页岩资源的勘察和加工利用可行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油气投资环境与中俄油气合作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具有雄厚的油气资源基础,未来为世界提供油气的能力将逐渐增强,2030年俄罗斯能够为世界提供的油气将分别达到790×104bbl/d和2400×108m3,在世界油气供应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与中东、非洲等油气资源富庶区相比,投资环境较好,虽然油气财税政策均有从严趋势,但俄罗斯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独立性更强,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使俄罗斯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更高,是比较理想的油气合作伙伴。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开展油气合作具有地利优势,就保障我国油气安全而言,中俄油气合作更具现实性。当前中俄战略合作已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的油气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中俄油气合作视为未来的海外发展重点,认真研究俄罗斯对外油气合作的政策和态度,继续坚持市场换资源战略,为中俄未来的油气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世界页岩气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资源分布与资源潜力成为研究的热点。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亚、中国、中东、北非和非洲南部等国家和地区。据EIA最新的评价结果,全球页岩油和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别为473×108t和207×1012m3,分别占油气资源总量的10%和32%。中国页岩气和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1.6×1012m3和44.1×108t,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三位。世界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和阿尔及利亚,资源量分别为22.71×1012m3和20.02×1012m3。俄罗斯拥有102.19×108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居世界首位,阿根廷、利比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国也拥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油气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比例已超过10%。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的成果包括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水平井规模压裂技术、平台式"工厂化"开发模式。将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综合应用到勘探领域,是目前页岩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继续引领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李冬  亓秉哲  周波 《中外能源》2011,16(4):93-96
201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2.39×108t,进口依存度连续两年突破50%。山东口岸检验原油进口量达到3099.5×104t,占全国进口总量的12.9%,其中进口量超过100×104t的原油品种有7种,包括安哥拉原油共计2种,分别是KISSANJE原油(153.9×104t)、HUNGO原油(280.9×104t),沙特原油共计3种,分别是轻质原油(102.7×104t)、中质原油(183.2×104t)、重质原油(184.4×104t),伊朗重质原油(250.9×104t)和巴西RONCADOR重质原油(127.3×104t),这7种进口原油占山东口岸原油进口总量的41.4%。对这7种进口原油品种的密度、硫含量和水分含量进行检测,发现山东口岸主要进口原油为高硫和中、重质原油,但只有巴西RONCADOR重质原油含水,水分平均含量为0.093%(体积分数);近3年来只有安哥拉HUNGO原油和伊朗重质原油进口比例持续增长,而沙特轻质原油的进口比例则逐年小幅减少。2010年以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为主的南美州原油进口比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巴西RONCADOR重质原油的进口比例2010年激增到4.19%。山东口岸2010年原油进口呈现出个别油品增长、油源更加多元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持续攀升,而国内石油产量一直保持缓慢增长,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假定未来我国石油消费量等于石油需求量,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7.177%的速度增长,石油需求弹性保持在0.5的水平,采用情景分析法、能源需求弹性法和时间序列法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石油需求、供给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未来几年石油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2020年会达到约3.9×108t,形势很不乐观。鉴于此,建议首先要立足国内,鼓励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保障石油基本供应;其次要放眼海外,调整战略重点,弥补我国石油供需缺口,三大石油公司应在稳定中亚、非洲市场的基础上,大力进军南美、中东和亚太市场,加强海外油气合作,实现海外规模化经营;同时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缓解国内石油供需矛盾;另外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整体需求;还应该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地建立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完备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并尽快出台石油储备法。  相似文献   

16.
进口石油对我国能源及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家欢 《中外能源》2008,13(2):65-69
我国国内石油资源虽然还比较丰富,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有计划地从国外进口原油,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6年原油进口量已达1.45×10^8t,占当年原油加工总量的47%。进口石油已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此需要研究和实施保证进口原油稳定供应安全性的各项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油气资源量占全国的20%以上,油气资源探明率均不高,油气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石油产量由1998年的1570×104t增加到2010年的2570×104t,天然气产量由1998年的25.5×10(8)m3增加到2010年的250×108m3.新疆除自身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外,来自中亚地区的进口油气资源也将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新疆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虽然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但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等挑战,应着力培植未来10~20年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炼油化工特色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油气产业相关配套技术.建议成立新疆能源协调委员会,统筹制定新疆油气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相关税费改革,设立“新疆油气发展科技攻关专项”,加强油气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将新疆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油气储备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石油消费需求不断增长,2012年达到5.03×108t,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9年超过国际警戒线达到52%以来持续提高,已逼近60%。影响石油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汽车保有量、非石油能源及节能技术等,其中中长期内对我国石油消费影响较大的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汽车保有量及城镇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预测我国2020年、2030年汽柴油消费量合计分别为31593×104t和34718×104t,按照汽柴油消费量合计占石油消费总量的55%计算,2020年、2030年的石油消费量分别为5.7×108t和6.3×108t。届时我国每年至少需要进口石油3.7×108t以上,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5%。鉴于此,建议应大力发展和鼓励使用节能型(低能耗)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汽车保有量增幅,并高效有序地发展公共交通;同时有序调整炼油厂装置结构,提高优质汽柴油调合组分比例;另外,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和替代燃料是有效降低石油消费需求增幅,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