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 1先天心脏异位患儿外观 1临床资料   患儿,女,出生后 10天,因胸壁包块就诊。查体:患儿胸骨左缘第 2、 3肋间有一突起的暗红色肿物 (图 1),大小为 5cm× 6cm,近似球形,触之张力高,有搏动。超声检查:患儿胸腔未探及心脏,暗红色肿物为心脏结构,各房室、流出道内径正常,升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明显变长,各瓣膜形态动度无异常,各腔室未见血流异常。诊断:先天畸形胸裂,心脏外翻。 2讨论   心脏发育从胚胎第 3周开始,至第 8周完成。在此期间如受感染、理化、遗传和代谢等因素影响,则容易产生心血管发育畸形,约占活婴总数的…  相似文献   

2.
<正> 患儿女,26天。尸检号:202。生后颜面、全身即青紫。因拒乳,咳嗽一天在门诊治疗。患儿一胎一产,足月,生后窒息二分钟,经治疗恢复呼吸。查体:呼吸表浅,颜面、指、趾青紫。心音于胸骨右侧明显,胸骨右缘第三肋间听及Ⅳ级收缩期杂音,两肺呼吸音粗,腹软,肝于右锁骨中线肋下不大,剑突下3cm,脾触不到。经抢救无效,于生后第26天死亡。病理解剖心脏检查:心脏重26.5克,心尖向右。心脏分二房一室,第一房间隔缺损甚大(面积为2.0×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1 岁。因受凉发烧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青霉素抗炎治疗第 3天患儿腰背部、臀部、双大腿后侧出现广泛性片状紫褐色瘀斑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第 7天转我科住院治疗。转入时患儿体温 38.8℃ ,心率 140次 /m in,呼吸 46次 /min,神志清。血常规示 :Hb 14g/L、WBC 15× 10 9/L、N0 .80。余常规检查均正常。查体 :患儿腰、背、臀部有 30 cm×2 0 cm大小片状全层皮肤坏死 ,双大腿后则分别有 10 cm×10 cm和 10 cm× 8cm大小片状皮肤坏死。诊断 :(1)药物性皮炎 (紫癜型 ) ;(2 )腰背、臀部、双大腿皮肤坏死并感染。入院后第 …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18h,汉族,G_5P_4,孕37周顺产。出生时体重2.6kg,羊水清,Apgarx评分1及5min均为9分。生后10h面部皮肤轻度黄染,18h全身皮肤苍黄,以新生儿溶血病收入儿科。家族史中同胞第1胎出生后正常,第2、3胎于生后第4天死于黄疸、惊厥,第4胎人工流产。体检:足月儿貌,神清,哭声略低,颜面及全身皮肤苍黄,肝肋下3cm,脾助下1cm,  相似文献   

5.
李秀文  吴明昌 《中国医刊》2007,42(10):67-68
1病例摘要患儿,女,3天。生后第2~3天查体发现心脏杂音。患儿系第1胎第1产,母无妊娠合并症,足月顺产,患儿出生无窒息,体重3200g,出生时查体未见异常。生后母乳喂养,患儿反应好,吸吮有力。生后第2~3天查体时在胸骨左缘第3~5肋间听到柔和的心脏收缩期杂音,未触及震颤,心率140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巴韦林组,38例)和观察组(阿昔洛韦组,38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细胞免疫指标及血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一9(MMP一9)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细胞免疫指标均优于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清、脑脊液NSE、PCT、IL一6及MMP一9水平均低于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昔洛韦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中的疗效相对较佳,对于改善神经功能及控制炎症均有积极的作用,且患儿的免疫状态也呈现出持续改善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柯萨奇病毒B3感染致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B3感染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 10 0TCID50 柯萨奇病毒B3腹腔注射BALB/c小鼠 ,于接种后 3、5、7、9和 14天各处死 5只 ,取心脏 ,将右半心脏匀浆 ,冻融 3次后离心取上清 ,用HeLa细胞分离病毒并滴定其效价 ;左半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用TUNEL方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接种病毒后第 3天和第 5天光镜观察可见心肌纤维崩解、断裂 ;第 9天和 14天间质纤维增生 ,填充坏死心肌吸收后的间隙。接种后 3~ 9天心肌内可分离到病毒 ,第 7天病毒效价达高峰 ,第 9天下降 ,第 14天分离不到病毒 ;接种后 3~ 14天在心肌内检测到凋亡细胞 ,凋亡细胞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柯萨奇病毒B3型感染BALB/c小鼠可以引发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凋亡是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探讨其对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四天采取其静脉血样,观察其血清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变化。结果T3浓度在体外循环后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二天降至最低,至术后第四天仍未恢复至体外循环前水平;T4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第一天轻度下降,第二天明显下降(P〈0.05),第四天恢复至体外循环前水平;TSH于体外循环时轻度升高。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明显下降(P〈0.05),第四天升高超过体外循环前水平。结论10kg以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囤术期不同时期可以发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表现为T3、T4和TSH的下降,这表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低体重婴幼儿甲状腺激素代谢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围术期患儿甲状腺激素的监测及术后尽早补充甲状腺激素对患儿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脏移植术后1月内X线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双腔法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的预测价值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小型C臂床边X线机对双腔法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个月内的动态监测资料。结果 术后第3天开始床边摄片,共摄片14次。首次胸片心脏中度大,心外形呈锥形,心脏最大横径21cm,心胸比率0.67。术后第10天心脏横径最小为17.5cm,心胸比率为0.57。心脏各房室无明显增大,心包积液不明显,肺野清晰,结论 X线监测在心脏移植手术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感观认识。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10岁7个月。因胸闷、憋气1周第1次入院。患儿3周前患呼吸道感染,2周后出现胸闷、乏力、心慌、胸痛,呈阵发性,运动后明显。症状持续1周,曾有恶心、呕吐2次,在课间操时出现过全身发抖、乏力。当时在门诊查心肌酶CKMB28U/L(正常值24U/L),心电图有P波倒置,拟诊“心肌损伤”收住院,入院时查体未见阳性体征,24小时心电监测有“交界性心律”,运动试验、心脏彩超、胸片均未见异常;血生化、抗链“O”、血沉及T3、T4、TSH等均正常。予静脉输心肌营养液9天,症状缓解,住院9天出院,门诊继续服心肌营养药治疗。但患儿仍有胸闷、发憋等症状,心电图同前,于出院后第39天第2次入院。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9天.主因腹泻5天,嗜睡、拒乳1天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一般情况可.生后第4天,出现腹泻,为水样便,日约数十次.曾请本村医生诊治,按“婴儿腹泻”给予“复方苯乙哌啶片”1片,每日3次口服.治疗1天,患儿出现嗜睡、拒乳,急入我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50次/分,呼吸40次/分.反应差,呻吟不止,哭声细小.口周唇发绀,末梢循环差.皮肤轻度黄染,弹性尚可:头颅无畸形,前囟约1.5×1.5cm,膨隆,张力高.颈抵抗,双肺底可闻及少量粗湿罗音.心率150次/分,律整,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四肢肌张力亢进.吞咽反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生化标志物水平升高是否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面积相关,并以术后的磁共振成像(MRI)进行量化。方法和结果:23例术前心电图及左心室功能正常、无心肌梗死及心肌炎证据的患者行首次择期CABG,且不伴随其他任何心脏手术。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2天及第4天检测血浆肌酸激酶MB(CK-MB)、肌钙蛋白I及T水平。于术后第4~9天之间行心脏MRI检查,发现18例患者有心肌梗死。CK-MB超过正常上限5倍以上的透壁心肌梗死患者,其MRI上所测到的梗死面积数字最大。3种心脏标志物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均相关。结论:CABG术后…  相似文献   

13.
[例1]吴×,男,20天。患儿因下肢浮肿一周,气急3天,哭吵后口唇青紫拒奶而入院。体检:心脏各瓣膜区均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传导至背部。脉搏160~140次,呼吸80次,体温37.2℃。X线发现胸腺肥大,右肺下叶支气管肺炎伴代偿性肺气肿。化验:红细胞612万/mm~3,血红蛋白132g/dl,白细胞7,595/mm~3,中性78%,淋巴22%。入院后用抗生素,速尿及西地兰等对症治疗。第八天患儿哭吵、唇周青紫及点头呼吸。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尸检发现:面部口唇及指甲明显青紫。脾脏缺如,胃在肝右叶下后方,十二指肠及胰头位于脊柱左侧。心脏明显增大(8×5×4cm),心尖钝圆伸向右侧,房间隔完全缺损成为单一心房,未找到冠状窦,心房壁厚0.1cm。右心室腔极小(2×2×2cm),肺动脉缺如,并有室间隔缺损。二尖瓣与三尖瓣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幼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102例幼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护理的重点包括手术前访视、术中密切监护及配合等.结果 本组10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ASD患儿、6例VSD患儿于手术后第1、2d出现Ⅰ~Ⅱ房室传导阻滞,使用地塞米松处理后症状消失.9例患儿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经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2天复查心脏超声,无1例患儿出现残余分流,经护理配合后,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 精湛的介入封堵术配合周密的临床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 病历摘要患儿,男,生后33天。因小肠经脐孔脱出10小时于1991年3月12日入院。患儿于生后第5天发现脐孔有一突出的管状物。管腔与外界相通,有气体及淡黄色液体溢出。管腔周边渗血,当地医生误认为脐带残端,给予丝线结扎。于生后33天因哭闹腹压增加,管状物经脐孔排出,并将小肠带出。入院后急诊手术,以脐为中心作梭形切口,切除脐,进入腹腔,见管状物直径0.3cm,长4cm,与小肠相通。距回盲部80cm。楔形切除管状物,缝合肠壁,温盐水冲洗小肠及腹腔,关腹,术后第8天拆线,切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张帆  刘亢亢  都鹏飞 《安徽医学》2019,40(5):477-480
目的测定川崎病(KD)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浓度和冠脉损伤(CAL)的程度,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2. 5 mg/mL)。4~6周龄BALB/C雄性小鼠80只,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只。实验组单次腹腔注射LCWE 1 mg,对照组予以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注射。观察并记录小鼠实验过程中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注射后第1、3、7、28天取小鼠血清测定MMP-2、MMP-9浓度,并观察心脏、肝脏切片病理变化。结果腹腔注射LCWE后,第3、7天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心脏重量、心脏重量/体质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小鼠MMP-2、MMP-9浓度在实验前期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至第28天浓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LCWE可导致小鼠CAL,MMP-2、MMP-9是能较好反映KD冠脉损伤的指标,或能为KD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于毅 《中国厂矿医学》2003,16(4):290-291
目的 :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 ,判断cTnI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VM )的意义。方法 :以固相免疫层析法测定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cTnI。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后第 1天的血清cTnI阳性率为 70 .73% ( 2 9/4 1) ,对照组阳性率 4 .35% ( 1/2 3)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第 2周和第 4周VM组的血清cTnI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0 % ( 2 9/2 9)和 51.72 % ( 15/2 9)。结论 :测定cTnI对VM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心脏的外部形态 (一) 心脏的大小成年人心脏的大小大致与自己紧握的手拳一样大,更明确些,成年人心脏的长度约为12cm,最宽处约9cm,厚约6cm。 (二) 心脏的位置和毗邻心脏斜位于胸腔的纵隔内前下部,第5—8胸椎的前方。心脏约2/3居于正中线的左侧,1/3居于正中线的右侧。心尖向左前下方,对左侧第5肋闻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由于心尖贴近胸壁,因此在胸前壁左侧第5肋间隙常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宽阔的心底向右后上方,位于第3对肋软骨附着于胸骨处的平面上。心脏的长轴与身体正中线  相似文献   

19.
阿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21-22,6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进一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36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清MMP-9、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行心脏彩超多普勒(UCG)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与心脏指数(CI)。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MMP-9、cTnI和CK-M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MMP-9与cTnI、CK-MB、LVSF呈显著正相关(r=0.628,0.591,0.706,P0.01);与LVEF、CI呈负相关(r=-0.722,P0.01;r=-0.365,P0.05)。心功能分级Ⅱ、Ⅲ、Ⅳ血清MMP-9水平不同,心功能愈差,MMP-9水平愈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MMP-9水平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判断心功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术中置放左房管进行左房直接测压,观察其在术后的监护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心内直视手术30例,术中将右心房内的导管尖端置入左房约3cm,通过换能器,在监护仪上记录压力波形和数值,评价其临床作用。结果30例患者CVP、LAP管均放置成功,8例患儿CVP、LAP、MAP均降低,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3例患儿表现为CVP、LAP均显著增高,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1例术中出现3度房室传导阻滞,复跳后又停跳探查,术后第2天左心功能差,经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后,病情好转。1例成人术后第3天出现全心衰,LAP持续维持在25~30mmHg,术后第10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LAP留管时间多为2~5天,其中1例留管10天,拔管后未见有心内异常。结论经左房直接测压可以有效指导心脏术后左心功能不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