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的影像学表现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硬膜外脊膜瘤位于颈椎管,1例位于胸椎管,累及2~4个椎体节段;8例病灶均呈扁平形、以增厚的硬膜为基底,伴硬膜外肿块形成;5例肿瘤经椎间孔向硬膜外延伸、相应水平椎间孔扩大;椎管均均匀变窄,1例伴脊髓水肿,1例伴脊髓变性。CT显示病灶呈等密度,6例硬膜可见条片状钙化。MRI显示病灶于轴位图像上均呈半环形,包绕脊髓,T1WI上呈等(n=5)或低(n=3)信号,T2WI上呈等(n=3)或低信号(n=5);增强后呈中等(n=2)或明显(n=6)强化,其中7例强化均匀,1例不均匀。结论 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好发于颈椎管,可累及多个椎体节段,以硬膜增厚、钙化并硬膜外肿块形成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临床表现:胸背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4例,颈部疼痛伴双上肢疼痛1例。MRI示肿块均为单发,均位于椎管内硬脊膜下脊髓背侧,胸段4例,颈段1例;T1WI呈等(4例)或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多均匀强化(4例);病灶周围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脊膜尾征(1例)及肿块头侧可见引流血管(1例)。结论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好发于中年人,位于脊髓背侧。MRI特征表现为肿块周围引流血管、含铁血黄素沉积、脊膜尾征、显著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HP)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以提高对肥厚性硬膜炎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ic pachymeningitis,HP)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7例肥厚性硬膜炎,2例累及胸椎硬脊膜,5例累及多部位硬脑膜,均表现为硬膜不均匀性增厚,6例增厚的硬膜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中2例T2WI低信号边缘可见条带状高信号影环绕;仅1例增厚的硬膜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7例增厚的硬脑(脊)膜均呈明显强化,3例伴有脑实质或脊髓受累,软脑(脊)膜异常强化。结论 HP以硬脑(脊)膜广泛性不均匀增厚为特点,T2WI多呈低信号,明显强化,可伴有软脑(脊)膜、脑实质或脊髓受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例GS患儿的MRI资料,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信号特点、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特点。结果 4例GS,3例为多发病变,1例单发。1例病灶位于T3~T7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双侧上颌窦及蝶窦窦壁、眶周;1例位于L1~L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2~T4、T10~T1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1例位于T11~T12、L4~S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左侧眼眶、蝶骨及右侧额窦窦壁;均在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或经椎间孔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3例骨髓信号受到弥漫性抑制。所有病灶的T1WI信号均较周围正常肌肉稍高,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T1WI明显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G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例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形态、信号、骨质破坏情况、增强特点及分型。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颈椎1例、胸椎15例、腰椎2例。10例肿瘤经椎间孔或破坏相邻骨质达椎管外形成椎旁肿块。MRI显示T1WI呈等信号11例、混杂信号5例、稍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3例、混杂信号5例。5例肿瘤内部可见点片状脂肪信号,T1WI、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8例均明显强化。Ⅰ型(病变局限于椎管内)8例(8/18,44.44%),Ⅱ型(病变呈哑铃状突至椎管外)10例(10/18,55.56%)。结论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及其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类型及相应MRI表现。结果 颅内感染8例,包括真菌感染5例,颅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异常信号伴环形强化;病毒感染3例,为多发斑片状T2WI及FLAIR高信号。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右侧额叶出血性占位伴不均匀强化。脑血管病6例,包括硬膜下出血2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新月状T1WI、T2WI混杂信号;脑梗死4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例,MRI示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下FLAIR高信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例,其中软脑膜浸润1例,软脑膜呈FLAIR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脑实质浸润1例,左侧小脑斑片状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类型多样;MRI对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估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CT和MRI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方法 对7例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脊柱GCTTS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CTTS位于颈椎5例,胸椎2例。CT表现为寰枢外侧关节(n=3)、C6~7左侧小关节(n=1)、C5椎体及右侧附件(n=1)、胸椎椎体(n=2)呈溶骨性骨破坏;肿瘤压迫、侵蚀性邻近骨质,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边(n=5)。MR示肿瘤呈分叶状,T2WI呈低信号5例,中等信号1例(位于T11),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脊柱GCTTS以小滑膜关节多见,对邻近骨质压迫侵蚀,周围硬化边较多见;T2WI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以良性多见,若肿瘤内部囊变坏死明显,应警惕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2011,(6):470
本例MR特点:本例磁共振检查T1WI见枕骨大孔下缘、C2-T1节段髓外硬膜下多发短T1或略短T1信号结节影,边界清楚,信号较均匀,T2WI病变呈短T2信号或等T2信号,病灶之间硬脊膜不规则增厚,脊髓受压变细,MR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鉴别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范围包括脊膜瘤、神经源性肿瘤、表皮样囊肿等。脊膜瘤:胸段髓外硬膜下多见,一般单发,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4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矢状位及轴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7例注射Gd-DTPA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位于椎管内背侧8例,仅1例位于椎管内腹侧,累及3~5个椎体节段,平均4个椎体节段。颈段4例,颈胸段4例,腰段1例。血肿呈新月形及长条状。3例血肿呈T1WI及T2WI高信号,4例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血肿与脊髓间T1WI及T2WI均可见低信号线相隔,以T2WI明显。增强扫描3例见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血肿的新旧程度及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TL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平扫MRI示8例患侧睾丸均形态失常,体积明显增大。病灶呈团块状,边界清,T1WI均呈低信号,3例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3例病变累及附睾及精索,睾丸与附睾分界欠清,信号不均,T2WI见精索多发纡曲条状高信号;3例合并睾丸鞘膜积液(其中累及附睾及精索1例)。延迟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未强化区;8例病灶时间-强度曲线(TIC)均呈流出型(Ⅲ型)。8例DWI病灶实性部分均呈高信号,ADC图均呈低信号。结论 PTL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灶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有助于诊断PT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平均53岁。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患者行脂肪抑制。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病变范围累及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3.
MRI对脊膜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搜集并分析术前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膜瘤16例,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瘤体信号表现及邻近硬脊膜改变,瘤髓交界带的MRI信号及增强后的MRI表现特征。结果:位于上、中胸段14例,颈段2例。肿瘤信号不均者6例。全部病例均未见囊变及出血,肿瘤邻近硬脊膜增厚1例,瘤体均有一定的增强特征。结论:脊膜瘤多位于硬膜下间隙、脊髓侧方,单发多见且无囊变、出血。肿瘤信号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钙化。瘤髓交界带T2WI呈低信号时,肿瘤与脊髓可能存在粘连。脊膜瘤可引起硬膜增厚。Gd-DTPA增强具有明显均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LPRM)的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PRM患者的CT、MR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病变发生在大脑半球表面3例,大脑镰旁1例,鞍上2例,3脑室后1例,侧裂池1例;其中7例为单发,1例多发。4例接受CT平扫,其中2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内部可见坏死灶,1例可见出血液化灶。8例均接受MR扫描,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6例呈稍高信号,2例为低信号。1例病变内部可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坏死区,1例可见高信号出血灶。增强后5例病变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光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下,脑膜上皮细胞以不同形状排列。结论 LPRM具有脑膜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同时具有独特表现,结合病理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MR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 MRI表现.方法 7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行MRI检查.结果硬膜外淋巴瘤多为梭形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轴位扁平状环绕脊髓生长,较均匀轻中度强化,可累及相邻脊椎或硬膜、脊髓.髓内淋巴瘤表现为病变脊髓肿胀,长T1等长混杂T2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肿块.硬膜内侵犯表现为硬膜囊内弥漫均匀等T1稍长T2信号病灶,中等强化.结论 MRI是椎管内硬膜内、外淋巴瘤最佳检查方法;硬膜内、外淋巴瘤MRI表现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椎管内Rosai-Dorfman病(RDD)的MRI影像特点,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病理确诊的椎管内RDD患者的MRI特点。结果 4例患者行椎管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患者位于颈椎管内,1例患者位于胸椎管内、1例位于骶管内。4例患者MRI显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与脊膜关系密切,呈等T1、等T2信号,其中3例明显较均匀弥漫强化,1例呈较弱强化;强化程度弱于相邻脊膜。1例颈椎管患者为多发病灶。结论 MRI检查发现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与脊膜关系密切的单发或者多发病灶,应考虑到椎管内RDD的可能,加扫磁共振波谱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