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低频电刺激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吴红瑛  范建中 《现代康复》2000,4(4):510-511
介绍了偏瘫后上肢的一些电刺激治疗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并对其适用性作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偏瘫后上肢的一些电刺激治疗方法 ,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并对其适用性作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3.
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正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疾患。功能性电刺激主要利用电流的作用来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为修复后的神经重新支配肌肉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保留残存肌肉形态与功能。本文就其在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分别给于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不同时程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通过采集肌电图和声门图像,并予及喉返神经Mallory神经组织染色,观察声门活动恢复情况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动物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提示进行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双侧环杓后肌的电活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声门活动恢复,没有出现喉的联带运动。②进行喉返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再生数量(≥759)明显多于未进行处理的动物(580),而且随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将神经肌肉刺激间断性应用于喉返神经,持续性应用于环杓后肌可以获得最佳的声门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犬喉返神经损伤模型,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为喉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观察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取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第1~5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其中第1只犬不干预;第2只仅给予喉返神经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3只给予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4只接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喉返神经为间断性处理,4h/d,环杓后肌为持续性处理,24h/d;第5只犬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均为持续性,24h/d。总的时间为2个月。第6只动物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神经肌肉刺激。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刺激频率30Hz,刺激强度5~10V。2个月后第1~5只动物取左侧环杓后肌,第6只动物取左右两侧环杓后肌,ATPase染色观察Ⅰ,Ⅱ型纤维比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比较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各成分。结果:①Ⅰ/Ⅱ比例:环杓后肌ATPase染色提示第4,5只犬左侧与第6只犬的右侧接近(0.89,0.96,0.82)。第6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中Ⅰ/Ⅱ为1.5。②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中ⅡB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低于ⅡA;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表现为ⅡA比例增高,ⅡB比例减低;第2只犬左侧环杓后肌ⅡB降低更明显;第4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比例几乎与正常右侧的环杓后肌相同。结论:对失神经支配或支配神经损伤的环杓后肌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地维持肌肉中Ⅰ和Ⅱ两种类型纤维的比例,持续应用优于间断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数据显示针对偏瘫侧腕及手部伸肌给予周期性神经肌肉电刺激(cNMES)可以提高亚急性及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末端的肢体功能。对侧功能性电刺激(CCFES)是一种新的物理疗法,其可以使患者灵活地张开偏瘫的手指。病人通过张开或者闭合健侧手指实时地控制刺激参数。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周期性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对侧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的疗效差异。这个平行对照研究纳入了发生脑出血或者缺血患者,其病程大于半年,且这些患者均具有单侧手指伸肌瘫痪。对于对侧功能性电刺激组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分别给于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不同时程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通过采集肌电图和声门图像,并予及喉返神经Mallory神经组织染色,观察声门活动恢复情况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动物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提示进行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双侧环杓后肌的电活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声门活动恢复.没有出现喉的联带运动。②进行喉返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再生数量(≥759)明显多于未进行处理的动物(580),而且随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将神经肌肉刺激间断性应用于喉返神经,持续性应用于环杓后肌可以获得最佳的声门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来说,通常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损害越明显,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常有极显著的活动功能障碍,而应用植入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则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颈部脊髓损伤病人活动功能障碍的方法。1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的作用机理 高位脊髓节段的损伤导致的是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这种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使其失去了对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调控能力,因此下位神经元极易为很小的刺激所激动而导致持续的,痉挛式的收缩,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可以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激动下位运动神经元,这样可以使下位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犬喉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模型,模拟临床喉损伤,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用下,观察环杓后肌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建立左侧喉返神经损伤模型,于左侧环杓后肌外侧植入两根刺激电极,上下电极之间相距0.5cm。第1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仅立即行喉返神经吻合术;第2只犬在行喉返神经切断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3只犬在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4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5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6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刺激参数采用单相方波,刺激频率为30Hz,波宽为2ms,幅度为5~10V。2个月后,麻醉下处死犬,取每一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和第6只犬的右侧环杓后肌标本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犬环杓后肌背面大体观察:第1,2,3只犬左侧肌肉厚度比右侧略薄;第4,5只犬两侧肌肉比较基本一致;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明显萎缩,厚度明显变薄。②犬环杓后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较明显减少[(9975.33±2067.74)比(17038.00±3870.87)平方象素,P=0.00;(389.51±53.512)比(505.87±67.58)象素,P=0.00];第4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5427.70±6985.83)平方象素,P>0.05;(458.49±105.64)象素,P>0.05]。第5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3974.75±5488.02)平方象素,P>0.05;(452.33±89.39)象素,P>0.05]。结论:对环杓后肌的持续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的维持环杓后肌的形状和正常的结构,减少环杓后肌的纤维化和萎缩。  相似文献   

10.
梁振江  娄卫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98-100,i0002
目的:建立犬喉返神经损伤模型,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为喉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观察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取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第1-5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其中第1只犬不干预;第2只仅给予喉返神经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3只给予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4只接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喉返神经为间断性处理,4h/d,环杓后肌为持续性处理,24h/d;第5只犬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均为持续性,24h/d。总的时间为2个月。第6只动物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神经肌肉刺激。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刺激频率30Hz,刺激强度5-10V。2个月后第1-5只动物取左侧环杓后肌,第6只动物取左右两侧环杓后肌,ATPase染色观察Ⅰ,Ⅱ型纤维比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比较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各成分。结果:①Ⅰ/Ⅱ比例:环杓后肌ATPase染色提示第4,5只犬左侧与第6只犬的右侧接近(0.89,0.96,0.82)。第6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中Ⅰ/Ⅱ为1.5②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中ⅡB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低于ⅡA;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表现为ⅡA比例增高,ⅡB比例减低;第2只犬左侧环杓后肌ⅡB降低更明显;第4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比例几乎与正常右侧的环杓后肌相同。结论:对失神经支配或支配神经损伤的环杓后肌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地维持肌肉中Ⅰ和Ⅱ两种类型纤维的比例,持续应用优于间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79例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肌肉瘫痪和运动单位功能障碍应用4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66例临床痊愈,13例明显好转。其中21例系上运动神经元瘫痪,15例痊愈,6例明显好转。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运动单位功能障碍58例,51例痊愈。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作用机制,除适应肌肉“募集作用”和“募集次序”以增强患肢肌力外,尚需作进一步探索。从对下运动神经元有良好作用看来,提示功能性电刺激对下运动神经和运动单位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可用于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动物失神经肌肉的作用机制,但体积偏大,功能单一.目的:设计一种微型、参数可调的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方法:基于红外通信技术,以MSP430为控制核心,采用低功耗设计,经体外控制器设置参数,产生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序列,可对神经或肌肉进行电刺激.结果与结论:实验设计的刺激器可在体编程,能够灵活设置刺激电压幅值、频率、脉宽和间隔时间等参数.多参数的设置丰富了刺激协议选择性,可最小化对目标神经肌肉临近组织的不可预测刺激,优化了功耗设计,可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宋光  王磊  任超世  沙洪 《中国临床康复》2011,(22):4098-4102
背景:目的:方法:序列。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可用于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动物失神经肌肉的作用机制,但体积偏大,功能单一。设计一种微型、参数可调的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基于红外通信技术,以MSP430为控制核心,采用低功耗设计,经体外控制器设置参数.产生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可对神经或肌肉进行电刺激。结果与结论:实验设计的刺激器可在体编程,能够灵活设置刺激电压幅值、频率、脉宽和间隔时间等参数。多参数的设置丰富了刺激协议选择性,可最小化对目标神经肌肉临近组织的不可预测刺激,优化了功耗设计,可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应用某些不同参数的电流刺激正常或失神经支配肌肉,使其收缩以达到某一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电运动刺激(Electro-MotorStimulation,EMS)疗法。电刺激神经肌肉常用于肌肉再训练、防止和延缓肌萎缩、降低肌痉挛及防止肌挛缩等。在功能性电刺激领域内,电运动刺激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有关电运动刺激在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5.
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神经肌肉电刺激 (neuromuscularelectricstimulation ,NES)是指任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达到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 ,国外用于瘫痪治疗已有 4 0多年的历史[1 3 ] ,国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NES及其在痉挛性瘫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介绍。1NES种类NES包括以下类型 :①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electricstimulation ,FES) ;②经皮电神经刺激 (transcuta neouselectricnerv…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犬喉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模型,模拟临床喉损伤,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用下,观察环杓后肌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建立左侧喉返神经损伤模型,于左侧环杓后肌外侧植入两根刺激电极,上下电极之间相距0.5cm。第1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仅立即行喉返神经吻合术;第2只犬在行喉返神经切断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3只犬在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4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5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6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刺激参数采用单相方波,刺激频率为30Hz,波宽为2ms,幅度为5~10V。2个月后,麻醉下处死犬。取每一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和第6只犬的右侧环杓后肌标本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犬环杓后肌背面大体观察:第1,2,3只犬左侧肌肉厚度比右侧略薄;第4,5只犬两侧肌肉比较基本一致;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明显萎缩,厚度明显变薄。②犬环杓后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较明显减少[(9975.33&;#177;2067.74)比(17038.00&;#177;3870.87)平方象素。P=0.00:(389.51&;#177;53.512)比(505.87&;#177;67.58)象素,P=0.00].第4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5427.70&;#177;6985.83)平方象素,P〉0.05;(458.49&;#177;105.64)象素,P〉0.05]。第5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3974.75&;#177;5488.02)平方象素。P〉0.05;(452.33&;#177;89.39)象素,P〉0.05]。结论:对环杓后肌的持续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的维持环杓后肌的形状和正常的结构,减少环杓后肌的纤维化和萎缩。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Stimulation,FES)这一术语见于医学文献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其含义已稍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应用范围已不限于对运动系统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而是扩展到多个领域的康复应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一切旨在促进功能康复的电刺激,诸如心脏起搏装置等均可归属于这一范畴,通常所指的功能性电刺激多限于对丧失神经控制的横纹肌与平滑  相似文献   

18.
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在物理治疗中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以及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本文重点介绍NMES、FES和TENS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电刺激Funetrional EIectrical Stimutaffon(FES)与一般电刺激疗法有所不同。一般的概念,电刺激疗法是指刺激的即时生理反应较突出的低中频电疗法,特别是指低频电的刺激疗法,如对感觉神经的“超刺激疗法”,或对神经肌肉的“电体操”疗法等。功能性电刺激主要作用于丧失功能或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或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 、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