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絮凝剂产生菌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是各菌株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和牛肉膏是各菌株的适宜氮源;K 、Mn2 对各菌产絮凝剂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分别使菌株产絮凝剂的絮凝率提高27.9%~42.9%和19.0%~38.1%;初始pH值对于菌株产絮凝剂的影响不是很大;各菌均在30~35℃培养温度时产絮凝剂的效果最佳,絮凝率都大于88.4%.  相似文献   

2.
一株产絮凝剂无花果沙雷氏菌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1株絮凝效果较好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无花果沙雷氏菌,其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活性达94.1%.对该菌株进行了培养条件的优化.实验表明该菌株生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和尿素,pH为6.0~8.0,无机盐为0.2%的K2HPO4和0.5%的KH2PO4,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3d,条件优化后絮凝活性达到96.0%.  相似文献   

3.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 ℃、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取菌株PY-M3和PY-F6所产絮凝剂,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添加量、水的pH值、高岭土溶液的浓度、助凝剂的种类、助凝剂的添加量和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分布和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对絮凝效果好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PY-F6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0mL/L,pH 8,高岭土悬浊液浓度3g/L,Ca~(2+)的助凝效果最好,质量浓度1%的CaCl_2投加量20mL/L,静置时间20min,菌株PY-M3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0mL/L,pH 8,高岭土悬浊液浓度3g/L,Ca~(2+)的助凝效果最好,质量浓度1%的CaCl_2投加量30mL/L,静置时间40min;在最佳絮凝条件下,PY-F6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99%,PY-M3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96%;两种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为菌体细胞分泌的胞外代谢产物而非菌体本身;PY-M3絮凝剂的热稳定性较差,PY-F6絮凝剂的热稳定性较好;PY-F6菌株可以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  相似文献   

5.
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对废乳化切削液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研究了无机、有机复合型絮凝剂废乳状切削液的处理,应用对比实验确定出絮凝剂的种类和用量,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了pH值、温度、絮凝剂用量以及搅拌作用对絮凝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处理废乳状切削液的最佳絮凝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活性污泥中初筛分离出21株产絮凝剂的菌株,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高,较快絮凝活性的微生物产生菌,将其命名为WZU-1。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各种因素如碳源、氮源、pH、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WZU-1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尿素、pH为8.0、温度为38℃、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36h,在最佳条件下对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5.16%。同时对该菌株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絮凝活性物质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为该菌代谢产物;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从武汉焦化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4株具有稳定絮凝活性的菌株,对其中1株进行培养条件及废水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可产生高絮凝活性的最佳培养条件为:通用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80r/min,温度35℃,发酵时间72h。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5.35%。同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所产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净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廉价乳制品废水作为培养基筛选高效絮凝菌,并对其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试验,旨在降低絮凝剂生产成本的同时筛选出更稳定的优势菌种.方法 以稻田土壤、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初筛以及复筛,共选出24株产絮菌,其中菌株C2絮凝效果最佳,并对菌株C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一株高效产絮菌C2-5,并分别外加不同量葡萄糖、尿素、K2...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增强其絮凝效果,降低培养成本,以酱油废水替代发酵培养基对WN-2菌进行了培养,通过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培养时间、pH值等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絮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预处理过的酱油废水作为廉价替代培养基,高效絮凝菌株WN-2可以在此条件下产生微生物絮凝剂。且WN-2最佳絮凝条件为:外加氯化钙浓度为0.2 g/L、无需添加碳源和氮源、培养时间为36 h、pH为7.0、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进行絮凝测定,其絮凝率达到93.6%。因此,利用酱油废水作为微生物絮凝剂的替代培养基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HXCS-1处理乳化液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圣云  林波  李昌花  孙娜 《江西科学》2006,24(2):147-149
实验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絮凝剂产生菌HXCS-1,采用其产生的絮凝剂处理南昌市客车厂乳化液废水。絮凝实验的结果表明:絮凝菌HXCS-1所产絮凝剂对废乳化液CODC r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为87.84%。  相似文献   

11.
投加絮凝剂对膜生物反应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减轻膜污染,采用试验研究方法,探讨了投加絮凝剂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膜通量衰减的影响以及膜表面特性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絮凝剂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剂可有效改善污泥特性,磷的去除率从60%提高到85%,减缓膜通量衰减,小时膜通量衰减从原来的65.1%升至78.6%,说明投加絮凝剂是一种防治膜污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The sedimentation behaviors of bauxite flotation concentrates were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and floceulant dosages. The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flocculants ( cationic, anionic and non-ionic polyacrylamide floceulants) as well as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anionic flocculants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concentrate were studied. It is shown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at the pH 7.0, best sedimentation capability is reached when anionic polyacrylamide flocculant (molecular weight 14 million) is added and the optimal dosage is 30 g/t.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改进过滤效果,考察了β -葡聚糖酶对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发酵液粘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对发酵液过滤速度、沉降率、有效过滤体积和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最佳絮凝工艺条件,应用统计学手段获得了最佳酶促反应时间和酶用量. 结果表明,β -葡聚糖酶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联合使用,可使滤速提高80%,有效过滤体积增加50%,保证了去乙酰真菌环氧乙酯的发酵量.  相似文献   

14.
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混凝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对不同类型混凝剂混凝除藻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具有不同混凝特性和混凝除藻效果.EOM对混凝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即在混凝初期由于优先结合混凝剂,减小了有效投加量并阻碍电中和,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在混凝后期,初期与混凝剂结合的EOM具有增强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起到了提高絮体密实性和改善沉降性能等有利作用.综合而言,当EOM质量浓度处于3~5mg.L-1时,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最好.因此,合理利用EOM是提高混凝除藻效果、减少药剂投加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除藻剂及其工艺条件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异丙醇为分散剂,在不加入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阳离子淀粉絮凝剂。通过正交法优化了实验条件。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70.0℃,反应时间4.0 h,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的用量12.0 mL。探讨了絮凝剂的用量、温度、pH值等因素对印染废水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的最佳絮凝条件下,色度去除率最高达到97.1%,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83.3%。  相似文献   

16.
竹炭与絮凝剂复配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炭、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及聚丙烯酰胺(NPAM)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在处理印染废水时,竹炭与絮凝剂的组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组分的处理效果.当竹炭、PAC和NPAM的用量分别为0.15g、680mg/L和6mg/L时,CODCr去除率为91.3%,沉降速率53.47mm/min,处理后水的色度低于2倍.  相似文献   

17.
取纯培养条件下的铜绿微囊藻水样,分别用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3种药剂作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烧杯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混凝效果优于其他2种药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30~40mg/L)、矾花形成快、矾花沉降性能好、除藻效率高等特点.在聚合氯化铝最佳混凝条件下,投加聚丙烯酰胺助凝试验,发现添加6mg/L的聚丙烯酰胺只使除藻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铜绿微囊藻水样的pH对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产生最佳混凝的pH值范围为6.0~7.0之间.  相似文献   

18.
当前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各种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合成(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复合絮凝剂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表明当前絮凝剂正向着无毒、高效、价廉、复合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在污水处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往往通过曼尼奇反应以两步法获得。文章在对聚丙烯酰胺进行阳离子化改性过程中,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确定了一步法投料方式等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其结构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淀粉类、木质素类、甲壳素类、植物胶类以及纤维素类絮凝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包括絮凝剂合成的原料、方法,各种类型絮凝剂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存在的不足;对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