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通常认为长2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和优质储层控制,构造、裂缝等其他地质因素作用较弱.对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表明,蟠龙油田长2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和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鼻状隆起与局部盖层对长2油藏意义更为突出,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而局部盖层拓展了油层纵向分布范围.长2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外,以构造-岩性为主的复合油藏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长6油层组为姬塬地区的主力含油层系,其含油圈闭主要受岩性变化和储层物性变化控制,是典型的岩性油藏。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特征,圈闭及盖层保存条件和油气成藏时空配置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控制油气成藏的因素主要有2个。烃源岩、成藏动力的平面分布范围及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决定油气是否成藏的直接因素;储层的储集性能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3.
陕北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的主要地区,其特点是构造平缓,油藏分布集中.其中三叠系延长组的长6油层组作为主力油藏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前人对长6油藏的成藏条件及特征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但是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深入,研究发现长6油层组内部油藏的特征和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随机性.因此,通过对X油田的长6内部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对其分布的不均一性进行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子北地区延长组长6段油层构造特征、沉积相分布及砂体展布特征,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方面对长6段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就油藏类型、主控因素及成藏期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子北地区长6段油藏具有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控制;长6段油气主要储存在长61、62、63 段河道砂体内,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长6段油藏主控因素有主分流河道、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原油分布;长6段油层中,油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双峰状,主要在100℃~110℃和130℃~140℃;利用热演化史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判断,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早白垩世运移并大量聚集至长6段油层组,形成长6段油藏。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测井相综合分析认为,本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哑相沉积,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其主要的储集层.这些砂体横向上复合连片往往呈带状展布,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也为主要的孔隙类犁.通过沉积相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6.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7.
坪北油田长7-长9油组特低渗透油层与浅层的长4+5和长6油层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沿用老的解释标准。从分析长7-长9油组油藏特征及含油特点入手,研究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孔隙度解释、渗透率解释、含油饱和度等测井解释模型;采用最小孔喉半径法、岩心含油产状法及试油试采法等研究手段,对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进行研究,确定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标准及测井解释标准,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老井复查工作,重新解释油层293.6m/81层。  相似文献   

8.
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堡子湾区的主要产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藏.通过深入研究该区长4+5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找出了此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该区呈现主力层油水同层较厚,非主力层油层或油水层分散,以及纵向分带性较强等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水分布特征.沉积微相控制油气的聚集规模和范围,成岩相制约了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物性非均质性是油水微观分布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致密油属于非常规油气领域,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是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代表的致密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烃源岩条件、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成藏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长7段烃源岩与储层是互层共生关系,属于源内成藏;而扶余油层的烃源岩位于储层之上,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源下聚集。两者都具备致密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致密油属于非常规油气领域,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是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代表的致密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将鄂尔多斯盆地长 7段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烃源岩条件、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成藏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长 7段烃源岩与储层是互层共生关系,属于源内成藏;而扶余油层的烃源岩位于储层之上,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源下聚集。两者都具备致密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上畛子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将该区长6储层分为产油层(油水同层)、产水层、混合区(产油、产水层混合区)以及干层四类,基于测井标准化,建立了目标区长6储层流体识别标准,经实例验证有效,为该地区快速准确识别产油层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注采调控技术在吴仓堡长6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开发层系均为低压油藏,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高开发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低渗透油藏实现长期稳产的根本保证。以控制吴仓堡地区长6低渗透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减缓递减,实现长期稳产为目的,分析了精细注采调控技术在吴仓堡长6油藏的应用效果,并进一步对区内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下步与开发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吴旗油田长2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通过对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堵塞机理、近年实施的各类措施方式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吴旗长2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堵塞特征下的措施优选性,提高了措施选井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也为同类油藏解堵措施优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丰富的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以及录井资料,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沉积相分析方法,深入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沉积相类型及相模式等研究。通过岩石类型、沉积结构、构造、古生物以及沉积环境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陆相湖盆深水浊积扇相,并可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个亚相;通过沉积相及测井相等分析方法,以明确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垂向演化规律,最终建立了研究区长6油层浊积扇相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浓度胰岛素体外诱导法建立张氏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为研究胰岛素抵抗和二型糖尿病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以张氏肝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浓度胰岛素体外诱导法诱发张氏肝细胞胰岛素抵抗,分别在含1%胎牛血清和10、50、100、500和1 000 nmol/L牛胰岛素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24 h,以不含胰岛素培养细胞为对照,采用葡萄糖测定试剂盒(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消耗。结果表明,将张氏肝细胞置于含1%FBS和100 nmol/L胰岛素的RPMI 1640中培养24 h,细胞消耗葡萄糖最少,即胰岛素抵抗作用最为明显,该细胞模型在36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6.
长6油层化学解堵技术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延长油矿管理局西区勘探开发指挥部长6油层的实际情况,对储层岩石物性、地层流体以及钻井、固井、射孔、压裂和其它各种施工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经室内岩心流动评价,找出了长6油层的损害因素及损害机理。筛选出适应长6油层化学解堵的地层处理剂。现场应用表明,该处理剂明显改善地层渗透特性,扩大地层孔隙,增强地层的流体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17.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2^1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Shunning oil field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the data of well logging and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Chang 2^1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long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ddle-to-fine sized feldspar sandstone, with its components being low in maturity, deposited in distributary rivers in the front of the delta; 2) the reservoir is obviously dominated by a low or a very low permeability with a linear variation tendenc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3)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lit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re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 and 4)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lastic constituents and their structure, and the constituent of cement materials and their content.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diagenesis action of the reservoir is quite strong in which dissolution greatly modified the reservoir In addition, the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are the mainly developed one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iddle-to-large sized pores with fine-to-coarse throats. Finally, the radius of the throats is in good exponential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and the seepage capacity comes from those large sized throat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本区长6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物性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层间隔层展布;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同时利用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