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靖边气田榆31井区马五1-4储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小幅度构造和岩溶古地貌特征的研究,认为沉积微相中的潮上带膏质云坪最有利于储层发育,其次是潮间潮上带含膏云坪。对孔隙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是近地表和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构造高部位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岩溶残丘、岩溶台地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段成岩作用及其储层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区嘉二段发育白云岩、膏岩、石灰岩夹少量泥岩,属于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相.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鲕粒灰岩和砂屑灰岩具有储集意义.嘉二段经历了海底成岩环境、潮上蒸发成岩环境、大气水混合成岩环境、浅-中深埋藏和深埋藏成岩环境.早期大气淡水淋滤、近地表(蒸发泵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埋藏期与有机质演化有关的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储层建设性成岩作用,构造破裂作用使储层的渗透性得到了改善;压实、压溶、两期石膏胶结作用及粒状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储层破坏性成岩作用.针对嘉二段的颗粒碳酸盐岩和非颗粒碳酸盐岩,确立了6种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靖边气田陕200井区马五1-4储层以溶蚀孔洞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是石膏结核溶孔及石膏品模溶孔,也有少量以晶间孔为储集空间的细晶白云岩,储集性能以马五1 3最好.对该区储层分布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潮上带含膏云坪微相的地层因石膏含量丰富具备形成孔隙的潜力,构造运动裂缝则为溶蚀提供了渗流通道,也提高了储层孔隙度.表生岩溶作用对储集空间起着建设性作用,之后虽有矿物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等破坏性作用降低了储集空间大小,但埋藏溶解作用仍然沿构造裂缝对充填物进行改造和扩大膏核溶孔.  相似文献   

4.
研究塔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埋藏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识别标志和孔隙类型,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和主控因素.从成岩环境特征、酸性流体、运移通道以及运移动力等方面观察埋藏期岩溶的形成机理,分析温度压力、地层酸性水和构造断裂等因素对埋藏岩溶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物性的好坏受成岩作用的控制,研究成岩相及其展布规律,能有效地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根据控制沉积物孔隙形成与演化的成岩作用,将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划分为五种成岩相,即浅埋藏强压实相、浅-中埋藏钙质胶结相、中埋藏绿泥石胶结相、中-深埋藏硅质胶结相和深埋藏溶蚀-高岭石胶结相.各种成岩相的形成和分布与沉积物的原始组分密切相关.各成岩相之间储层物性差别大,它们的不同组合可形成成岩圈闭.在蜀南地区的中部(川中-川南过渡带)有形成成岩圈闭的条件,因而在该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应不局限于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6.
溶蚀在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不仅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多,而且经历了多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滩相白云岩储层.通过对该区沉积发育史、成岩演化史、构造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较深入研究了飞仙关组储层发育演化过程中的溶蚀作用.根据具体的溶蚀特征及化学充填物地球化学资料,识别出了同生-准同生期、液态烃期、气态烃期和构造抬升期等四期溶蚀作用;探讨了不同期次溶蚀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液态烃期和气态烃期埋藏溶蚀作用模式,总结出了溶蚀作用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统五井区主力产层马五1^3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该区五1^3沉积于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岩性为膏核、膏模细粉晶云岩及泥-细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膏模膏核溶蚀孔洞、晶间溶孔、晶间孔、溶蚀缝,主控因素为成岩作用、小幅度构造、古沟槽。靖边气田整体为低孔低渗气田,综合各项物性参数评价该储层为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8.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统五井区主力产层马五1^3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该区五1^3沉积于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岩性为膏核、膏模细粉晶云岩及泥-细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膏模膏核溶蚀孔洞、晶间溶孔、晶间孔、溶蚀缝,主控因素为成岩作用、小幅度构造、古沟槽。靖边气田整体为低孔低渗气田,综合各项物性参数评价该储层为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薄片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地化数据,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并探讨储渗空间的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海底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充填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溶蚀作用是关键.埋藏期白云石化形成晶间孔,表生期溶蚀发育膏模孔、晶间溶孔.热液溶蚀形成的热液溶蚀缝洞及热液破裂作用为储层提供有效储渗空间,多期次的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为研究区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碳酸盐岩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残余的海相沉积,也是柯克亚气田深部构造的主要储层和油气产出段.较为强烈的成岩改造是控制储层类型发育的主要因素,溶蚀(岩溶)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次生孔隙,产生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可破坏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具备良好勘探潜力,研究其储层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对黄龙气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宜川—黄龙地区马家沟组古岩溶储层基础特征、储层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含膏粉晶云岩、粉晶砂屑云岩及粉—细晶云岩;石膏铸模孔、晶间孔(溶孔)、溶孔及溶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度以0.1%~5.0%为主,渗透率以(0.002~0.100)×10-3 μm2为主,具有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特点;有利储层分布受多种地质作用共同影响,含硬石膏结核云坪、白云岩坪及颗粒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储层平面分布受控于古岩溶地貌,而垂向分布受控于岩溶旋回,有利储层分布于表生期岩溶垂直渗流带,晚成岩期次生灰化及3期不同组合类型充填作用使有效孔隙锐减,是该区储层物性较差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任北奥陶系岩溶发育规律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大量的钻探、物探、室内实验和油田开发等资料,研究了任北奥陶系油藏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油藏赋存、油田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任北奥陶系具有风化壳、顺层、断层、水平岩溶发育带,非均质性显著,受此影响,油藏的赋存亦具明显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天井山地区栖霞组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天井山地区钻井资料以及实验室数据.研究柄霞组储层特征.认为栖霞组储层主要发育存栖二段,岩性以中-粗品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溶洞为主。这些储层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带为台地边缘的浅水高能型生物滩: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成岩作用是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川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研究显示,鲕粒云岩和亮晶鲕粒灰岩是区内飞仙关组的主要储集岩类,储渗空间成因复杂,以次生的孔、洞、缝为主,仅偶见残余原生粒间孔。工区飞仙关组储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环境,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滩体的高部位是储集体发育的有利部位,后期云化及埋藏溶蚀作用是次生储集空间发育的必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渤海南部海域M油田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利用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M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量计算方法,表征了科尔沁油田交2断块区九佛堂组(J3jf)下段三类主要成岩作用,评价了各类成岩作用强度,根据储层成岩,岩相发育特征及地下流体的不同性质,总结出了该区三类成岩储集相类型;杂基支撑强压实细-粉砂岩相,碳酸盐强胶结砂岩相及不稳定矿物强溶蚀成岩储集相,其中不稳定矿物强溶蚀成岩储集相为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成岩储集相类型。  相似文献   

17.
结合研究区物性资料、测井解释结果及油田试油资料,综合运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石油法,求出埕南断裂带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和深度的数值,通过软件拟合出两者之间的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埋深、岩性、沉积相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储层物性受埋深、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效储层物性下限随埋深增加而降低,优势岩相为细砾岩和砾状砂岩,由于埋深较深压实减孔作用明显,后期溶蚀为主要的增孔机制,其中沉积相为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扇三角洲沉积为最有利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18.
岩溶水的赋存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研究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储水构造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对汉中地区勉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地面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极度贫水山区,充分论证区内已知地质及物性资料,确立具有岩溶水找水前景的目标区域,开展高密度电法勘探综合研究工作。划分了岩性接触带和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圈定了可能的岩溶赋水空间,推断了地下水补给循环模式,为岩溶山区找水定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工作成果表明:①岩溶储水构造的发育受构造活动强度、地层岩性差异和地形地势条件共同影响;②在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探研究时,应充分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测线宜穿越构造或岩性界线布设;③对于向斜构造、岩性接触带和地形共同控制的岩溶储水构造,建议将钻井布设于向斜构造轴部、地势相对较低的可溶性碳酸盐岩一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同类地区的岩溶储水构造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