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复苏期躁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间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评分效果及异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躁动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躁动、尿道刺激、意外拔管和生命体征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复苏期躁动护理中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减少了患者躁动,降低了并发症发作风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术前留置尿管麻醉复苏期的影响。方法选取入院时间在2018年1-12月之间的术前留置导尿管患者84例,按照患者接受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42例,常规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次数、躁动评分及导管脱出率。结果干预组患者麻醉复苏期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干预组患者躁动评分及导管脱出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术前留置尿管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减少了其麻醉复苏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次数和躁动情况,降低了导管脱出率,是一种效果理想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减少全麻患者留置尿管所致苏醒期间躁动的效果。方法:全麻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男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在麻醉后留置尿管,观察组60例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润滑尿管,对照组60例用液体石蜡润滑尿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记录麻醉苏醒期患者的躁动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心率更平稳。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尿管后再行导尿,能减轻全麻患者苏醒期间因尿管刺激而引起的躁动,提高了麻醉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防治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青壮年男性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骨科颈椎、胸椎、腰椎手术青壮年男性患者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用药、术中麻醉维持及监测均相同.对照组: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试验组: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观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躁动评级.结果 对照组苏醒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苏醒期躁动率[83.3%(25/30)]明显高于试验组[16.7%(5/30)](P<0.01).结论 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青壮年男性苏醒期易发生躁动,应用右美托咪定后显著降低了躁动率,同时不延迟麻醉苏醒和气管拔管时间,提高了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进行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留置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预防性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留置尿管时间及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患者(16.7%);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10.8±4.5)天低于对照组患者(16.5±5.4)天;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情况满意率(98.1%)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8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实施预防性干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减少留置尿管时间,提高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在我院接受全麻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在麻醉复苏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间基本复苏情况及疼痛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PACU)滞留时间及疼痛评分值(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间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加快麻醉术后身体复苏,降低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69-87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胸科手术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分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发生躁动13例,发生率为11.21%。单因素分析显示,躁动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高于非躁动组,留置尿管、制动不当、气管插管刺激发生率均高于非躁动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疼痛、留置尿管、制动不当及气管插管刺激为影响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全麻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躁动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麻醉状态下留置尿管复苏时尿道刺激症状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的男性全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患者苏醒期即给予利多卡因和丁卡因各5mL混合液通过无菌操作从尿管注入膀胱并冲洗尿管,夹闭尿管5分钟后开放,同时向患者解释尿管存在的必要性及患者可能出现的感觉;对照组复苏清醒后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尿道刺激症状。结果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干预组小于对照组,清醒期两组患者尿道刺激反应程度干预组小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均〈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予麻醉药混合液表面麻醉膀胱黏膜可避免清醒状态下留置尿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缓解尿道的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据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患者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提前采取相应的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减少留置尿管相关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患者220例,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根据分析留置尿管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相应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留置尿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留置尿管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6.36%,其中并发尿路感染17.27%,并发尿液外渗10.0%,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9.0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在本研究39例发生尿液外渗的患者中有74.36%并发感染,而未发生尿液外渗患者并发感染占13.81%,尿液外渗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尿液外渗患者(P<0.05)。结论根据急性脑梗死留置尿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采取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有尿液外渗患者更易并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7):989-99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脊柱手术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七氟烷全身麻醉脊柱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镇静及躁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Ramsay、Rik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脊柱手术七氟烷全身麻醉患者中具有较强的镇静效果,能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30例),均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一组为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SAS评分、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减轻其躁动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全麻患者中筛选300例开展此次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例在传统护理的同时进行舒适护理,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苏醒期血压与心率状况。结果: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显著较低,苏醒期血压与心率指标均较低,各项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P<0.05。结论:在全麻手术患者中在进行传统护理的同时采用舒适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良好稳定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临床运用效果较好,应该广泛运用于临床全麻手术患者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留置尿管护理对尿道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5~9月的10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综合护理,对两组护理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尿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评价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留置尿管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有效减少患者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评价,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干预措施对降低老年妇女患者盆底重建术后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实施全盆底重建术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循证干预措施,另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实施相同手术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情况及CAUTI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术前住院天数和AS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CAUTI总发病率(0. 65‰)低于对照组的(5.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重置尿管次数、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实施循证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留置尿管的重置次数及尿潴留的发生,降低盆底重建术后CAUT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魏丽 《现代保健》2012,(13):85-8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200 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苏醒期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硬膜外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4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病例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设定为全身麻醉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前15min两组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心率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插管时、手术时、拔管时、拔管后10min组间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麻醉医师评分和主刀医生评分均为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评分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硬膜外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可以进行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PICC置管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行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依从性,干预前后QLQ-C30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PI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行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可有效提高置管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中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留置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者5例,比例为2.27%,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者18例,比例为8.18%,两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留置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8,(2):310-312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降低PICC置管上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4月肿瘤内科接受PICC置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分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及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静脉血栓风险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静脉血栓风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栓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可控制PICC置管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降低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的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方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心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心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医嘱依从性评分、应急处理评分、生活管理评分及自我管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PCI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