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已有实验动物和临床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安全、有效的诸多报道.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0-01收治1例确诊为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经药物及康复治疗无效,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途径采取首次静脉输注,后3次蛛网膜下腔注入,1次/周,每次细胞数量达(4~6)×107个,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肌酶、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与结论: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肌酶下降,FIM评分由68分提高到93分,肌电图检查重收缩每10.0 ms所检肌运动单位增加两三个,双下肢肌力增加,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该例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有效,其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已有实验动物和临床应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安全、有效的诸多报道。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0-01收治1例确诊为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经药物及康复治疗无效,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途径采取首次静脉输注,后3次蛛网膜下腔注入,1次/周,每次细胞数量达(4~6)×10^7个,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肌酶、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与结论:移植6个月与移植前比较,肌酶下降,FIM评分由68分提高到93分,肌电图检查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增加两三个,双下肢肌力增加,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该例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儿有效,其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3.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脑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脑瘫的疗效。方法对30名重症脑瘫患儿进行静脉及腰椎穿刺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方案:使用脐血干细胞注射的方法,细胞数量为(2×107~3×107)个/份。其中第1次为静脉注射,剩余各次均为经腰椎穿刺注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及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结果统计结果表明,患儿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及GMFM评分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的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73.3%,各功能区得分的前后比较中,以运动功能及言语功能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而GMFM评分的各功能区的前后比较中,仰卧、俯卧及坐位功能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对于治疗重症脑瘫是安全的,且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及言语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其中粗大运动功能中以仰卧、俯卧及坐位功能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32例脑性瘫疾患儿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配合、治疗后病情观察以及正规系统的康复训练是护理关键,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具有修复和替代受损脑组织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目的: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随访过程中有3例患儿失访。顺利完成研究的17例患儿治疗后1,3,6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总分及A(卧位与翻身)、B(坐位)、C(爬与跪)功能区得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总分及B(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抓握能力)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以治疗后1个月的提升速度最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对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可被诱导分化为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替代修复的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并经腰椎穿刺注入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体内。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患者肢体的肌肉痉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和随访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及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根据是否接受干细胞治疗分为3组:脐血干细胞治疗组采用脐血干细胞+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未行有效治疗。结果与结论:3组患儿入组前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脐血干细胞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中A、B、D能区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脐血干细胞治疗组A、B能区分值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无变化(P〉0.05)。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优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物理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动物脑血肿继发脑水肿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实验性脑血肿继发脑水肿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生7dSD大鼠分为未进行干预的空白对照组、仅制作脑出血模型的脑血肿对照组和制作脑出血模型后给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移植组。3组大鼠均于移植后1周处死,提取脑组织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脑血肿形成后,脑系数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增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小于脑血肿对照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1周后,各组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均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任何负作用。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能有效减轻实验性脑血肿继发的脑水肿,对其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地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从而在病灶脑组织存在并分泌大量保护性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