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出现的多元法制现象,标志着我国已从一个单一法制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多元法制国家。该文认为多元法制局面的出现会对我国整体法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区际法律问题,比如区际法律关系、区际法律冲突、区际司法协助以及区际法律的协商、协调与合作等;该文还倡导重视对区际法律问题或法律事务的研究和处理,建立全国法律协商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有关慈善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完善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制定《慈善法》等基本法律。2.推动社会力量兴办慈善机构,增加慈善组织的数量。3.赋予慈善组织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4.提高慈善捐款的免税率,简化退税程序。5.加强对慈善组织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前科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刑罚制度,在预防犯罪、社会防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对有前科者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我国很多学者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前科消灭制度。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程度、前科消灭制度的缺陷等方面来看,目前我国还不适宜建立前科消灭制度。从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的角度出发来克服前科制度产生的不利后果,对于当前的中国更加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环境的日趋恶化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推进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的进程,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足,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对策,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构想。以期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逐步控制和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出现了多元制法律现象。多元法制现象会对我国的法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元法制产生了多元法域 ,多元法域又造成了区际法律冲突 ,这样就衍生出许多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将有利于我国的多元法制结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亲属关系一经法律的调整,就会产生法律效力,即产生权利义务后果。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国 家对亲属关系的态度,对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赋予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在各国法律中都有体现,但在不同的国家, 亲属关系的效力又有所不同。亲属关系会产生哪些法律效力,这完全取决于各国法律的具体规定。一般说来,在 亲属法、民法、诉讼法、刑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效力。各国的规定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不同特色。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亲属关系的效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亲属关系法律效力的立法 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入 WTO势在必行 ,但目前我国的有关经济法律仍不能适应 WTO的有关要求和原则。加入 WTO,将会对我国的经济法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我国有关经济法律与 WTO的不符之处 ,然后针对这些不符的表现提出调整、完善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宏伟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经济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法律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因此,要以改革的精神对待和解决当前立法中的问题。1 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1 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行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在计划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基本上是靠计划指令来联结,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公平竞争,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意志自由。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平竞争,政府也要依靠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市场经济将无所遵循,就必然会产生混乱。只有完备市场经济法律,使市场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的有关经济法律不能适应WTO的有关要求和原则。加入WTO,将会对我国的经济法律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我国有关经济法律与WTO的不符之处,然后针对这些不符的表现提出调整、完美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911年新加坡闽侨为响应国内革命于海外率先发起福建保安捐款,以福州"五字电文"为契机,其时在新加坡华社刚刚崭露头角的陈嘉庚被推举为保安会正总理。在领导保安捐款运动中,他以民族主义为号不分阶级和阶层广泛宣传和发动,所汇巨额华侨捐款为稳定光复后福建时局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撑。在后续福建临时省议会侨籍议员选举选务工作中,由于在选举权和领导权问题上闽侨内部产生意见分歧,保安会不得不将选务领导权移交天福宫,陈嘉庚本人亦备受排挤和冤屈,由此酿下闽帮内部长期盘桓的权力之争。剖析此段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史,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陈嘉庚个人生命史、华侨民族主义以及20世纪上半叶新加坡华侨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我国345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捐赠支出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捐赠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且这种潜在的收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滞后性,滞后效果仅为1年。即本期捐赠支出对本期及下一期企业财务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对后两期的企业财务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同时通过组间回归结果的对比还发现,相对于产品或服务是终端产品的企业,那些提供非终端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它们的捐赠支出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也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主体力量.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是社会共同体和谐稳定的主体力量,现代慈善捐赠理念是增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自觉性以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文化导向,改善优化外部环境是提高现代企业慈善捐赠广度和力度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救灾捐赠财产的信托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对庞大的社会捐赠财产的管理和分配便成为重要的法律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信托法规定的赠与制度和信托制度的比较探讨,认为利用信托制度管理和处分捐赠财产,比利用公益捐赠中的赠与制度管理和处分捐赠财产更加有利于救济灾民以及灾后重建的目的。因为依靠公益信托制度自身的受托人义务,最近似原则,宣言信托等规定,便能有效管理、使用和处分救灾捐赠财产。  相似文献   

14.
"逼捐"是社会中一直存在,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捐款中凸显的社会现象。笔者对"逼捐"的原因及主客体进行了分析,认为合理"逼捐"是道德评价的合理反映,是社会正义的合理体现,是对企业和个人道德义务的合理诉求。"逼捐"所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有求实原则、自愿原则、平等原则、无伤原则和人道原则等。  相似文献   

15.
若干的实证研究表明,NGO主要有三大资金来源: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会费及服务收费,三是社会捐赠。本文主要对其中之一的社会捐赠进行论述,首先对我国NGO获取社会捐赠不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促进社会捐赠的一些措施,以此来促进NGO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捐赠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除了追求利润外,还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捐赠活动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捐赠具有深刻的涵义。只有培育企业内在驱动力,把捐赠作为一种营销战略、完善慈善捐赠制度,优化企业捐赠环境、改进税收优惠法,为企业捐赠注入活力,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共赢。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湖南人民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募捐的主要形式有献机运动、征募寒衣、义卖、献金、出钱劳军等,并表现出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组织有方、数额巨大等特点。湖南的募捐,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相似文献   

18.
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资本公积和应交所得税为主线,对会计处理进行变化;而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做法,还原捐赠的"利得"本质,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全面收益观点,实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关系效用、组织品牌绩效和组织公信力,内生驱动因素包括社会效用、情感效用和显性效用,捐赠行为产出包括捐赠次数、额度和忠诚度。广州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多数与捐赠行为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显性效用与捐赠次数、捐赠额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标准化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对捐赠行为产出的认识。路径分析显示,个人捐赠行为受到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除了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捐赠行为产出外,还会因刺激到内生因素而对捐赠行为产生间接效果。  相似文献   

20.
熬茶布施政策是国民政府"从宗教上推动政治"策略的重要体现。依此政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熬茶布施,希望以此在西藏构建起支持中央的基本力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中央与西藏政治关系的目标。实践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藏隔阂,融洽了汉藏感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