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纽约第一部区划于1916年颁布,至今正好百年。纽约百年区划经历了由建筑高度与密度控制、容积率控制到弹性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建设强度管控方法。首先,建设强度的基准分区与土地用途分区一致。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住宅、商业和工业三大类用地,每类用地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容积率区间及建筑密度、高度等指标数值。其次,对于同一类用地,包含若干可选择的规则,例如高度系数、优质居所规则等。最后,纽约区划包含丰富多彩的特别意图区,具体可以分为鼓励发展区、特色发展区、风貌保护区三个类别。本文以125大街、哈德逊庭院等作为案例,从现状情况、规划目标与措施、强度管控规则、实施后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纽约区划建设强度管控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提出了对国内城市开展强度管控的七项启示。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20,(1)
建筑高度是影响城市山水格局和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控量—提质"的转型趋势下,对城市建筑高度的定量控制迫在眉睫。文章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基于"容量测算—形态修正"的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张家界的规划实践中。首先,"容量测算"是指通过用地潜力评价和开发规模量化两个步骤构建城市建筑高度基准模型;其次,"形态修正"则是根据生态、市政等方面的刚性管控因子以及视线廊道、文脉地标等城市设计因子对城市建筑高度基准模型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刚柔并济"的分级管控机制实现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从规划控制到实施管理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3.
辽阳市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在两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根据自身条件,提出了跨河建设河东新城的战略部署,河东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采用"缝合"策略,从形态、功能、交通和景观四个方面缝合新老城区,构建了具备自身发展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用地总量和利用模式、道路建设、公共开放空间构建、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等进行精细化控制,实现了现代化生态新城的构建目标,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转型发展,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196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很大变化。旧金山区划在引导控制商业用地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了多种创新措施,如混合区、特殊区和命名区等,实现了区划用地管理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本文通过解析旧金山现行区划中的商业用地类型并分析其演变过程,介绍历次区划商业用地类型的增补和变更及其所依据的研究和规划,分析旧金山区划对城市设计理念的吸收及其精细化用地分类、混合控制等策略,提出可供我国城市商业用地分类借鉴的几点启示,包括在法定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开展商业用地近期建设规划工作,尝试将城市商业用地规划“控规化”,以及探讨增补规划用地分类的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5.
建筑退界范围在某种意义上是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目前各城市执行的建筑退界标准不统一,珠海市采用道路等级进行建筑退距控制,横琴新区也是采用珠海标准进行规划控制。基于珠海现状建筑退界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标准研究,提出基于慢行活动需求和“近人尺度”街道空间景观视角测算的建筑退距修正值,同时给出街道界面空间管控、混合界面空间管控、用地出让增设许可条件、修正出让用地边界等多措施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是对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包括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两个主要环节,密度(开发强度)管控是开发控制的核心指标之一。本文简述了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普适性和特定性,层次性和调适性。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的普适性是指城市中几乎所有地区都适用的共同规则,特定性是指城市中部分地区涉及的特定规则,需要进行密度分区管控的局部修正。国内外城市的实践表明,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的基础是依据用地类型和区位条件确定开发强度控制的普适性规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局部修正体现局域特定性。城市密度分区管控的层次性一般包括宏观层面的城市开发总量、中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区和微观层面的开发强度分配,调适性则意味着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调适可能。在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密度分区管控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政策导向、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城市建设一直是亚洲城市的普遍特征,在解决人地矛盾的同时,也使城市的健康、安全和生态风险逐渐增加。伴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管控合理城市密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密度的相关理论研究,选取地块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开放空间率三个变量,从地块尺度定义城市密度,并认为城市密度存在适宜的"中密度"临界值,中密度可实现城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结合亚洲典型大城市的密度分区和管控经验研究,本文提出我国大城市建设的适宜"中密度",即中等开发强度、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多样的建筑高度,并建议构建"橄榄型"密度分区模型引导城市建设向"中密度"靠近。  相似文献   

8.
高彩霞  陆海  陈芳  邱枫  张科盈  张晴 《城市住宅》2022,29(3):143-146
在对宁波传统建筑所在典型街廓样本选取与属性分类、形态相关城市与建筑规定梳理的基础上,以月湖历史街区内的街廓地块为例,通过关联性理论与实证分析街廓形态特征与相关管控规定的关联性,提出融入宁波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街廓管控规定的优化对策.研究对于科学认知城市复杂空间、补充相关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规定、城市设计精细化管控和提升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围绕地方城市规划和协议开发区规划,结合具体案例,对法国城市设计法定管控路径进行研究,总结其主要特征—通过法定条文管控城市设计要素,以城市设计为平台实现法定内容的"上传下达"路径。随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三点建议:形成法定化的城市设计管控指标体系,构建"上传下达"的城市设计管控路径,以城市设计为工作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关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与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的通风廊道规划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范围的通风廊道采取"城区—分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类研究。城区层面,识别出通风口地区和一二级风道,并将通风口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分区层面,进一步识别出三级风道。对应新、老城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研究思路:老城区以"改善现有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通风环境较差的地区,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改善策略,简称为"亡羊补牢"。新城区以"保障未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识别出的一二三级风道沿线地区,从宽度、建筑密度、阻风率、高宽比和开放度等方面提出控制指标要求及规划策略,总结为"未雨绸缪"。通过探索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通风对策,以期对今后其他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量化和预测用地的碳排放是实现规 划控碳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城镇建设用地分 类体系,从城市用地建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核算视角,提出以“用地”作为碳排放的核算 终端和核算单元,基于PCA-BP神经网络建 立规划用地碳排放预测模型来预测用地碳 排放。将调研获得的样本地块的碳排放数据 作为因变量,以其用地特征指标(包括:容积 率、建筑单体数量、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 筑高度、用地类型、用地兼容性、人口密度) 作为自变量,建立用地碳排放预测模型。以长 兴县老城区为实例,应用该模型预测用地碳 排放,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该方法能较准 确地预测用地的碳排放,为城市的低碳规划 和碳排放管控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5)
由于空间范围界定存在价值偏差、用途管理缺少精细化指引及缺乏可操作的要素控制体系等问题,城市非建设用地往往陷入"控不住、用不好"的尴尬境地。文章以广州市从化新城规划为例,从"科学地定、精明地用和有效地控"三个维度,提出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的规划方法,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提供了一种规划编制层面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崛  许立言 《规划师》2021,37(6):19-25
文章从用地权衡与生态过程回溯出发,分别对当前生态管控在建设开发和生态保护、控制要素与指标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回应,并在建立划定生态控制分区、构建分区管控导则与指标体系及发布生态保护与修复附加图则的实施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详细规划层面的落地实施与精细化管理.其中,用地权衡以生态—建设兼容性矩阵与...  相似文献   

15.
"商业综合体"是以"商业"为主体,将城市生活中的餐饮、办公、文娱、酒店等多种生活空间三种以上功能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多功能、高效率、空间丰富的综合性建筑。在大中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节约用地、缩短交通距离、提高效率、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的突出意义。文章结合项目设计内容,探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色彩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展现,城市色彩管控对其城市风貌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实地调研收集的色彩信息数据为基础,构建AHP评价模型,对上海市建筑色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类。通过对不同评价等级建筑的空间分布、所占比例和色系表现的总结分析,得出了上海市建筑色彩总体水平处于"较好"一级。这主要是由上海的经济发达、更新保护工作开展全面造成的,但建筑形式、建筑墙面材料等因素对建筑色彩的影响依旧较大。上海依旧存在政府审批管理力度较弱、管理条例不明确、管控指标缺失等问题,未来仍需对色彩进行重点管控和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及政策要求,就黔江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多目标要素控制的小街区设计理念和方法。具体就是指将三维的空间形态转化为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的管控方法,重点引入小街区理念,结合其它管控要素,对黔江总体城市设计做出整体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自然风貌的彰显及保护面临着科学化管控与塑造的挑战。过往研究以主观评价为主,为应对城市自然形态风貌彰显与保护日益精细化的特色空间营造需求,需制定适宜多尺度城市自然风貌保护及管控。【方法】具体的管控路径可分为宏观及微观层面,以人群感知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眼动生理监测、CityEngine及ArcGIS等多种技术方法,以南京市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宏观层面,通过城市自然风貌专项研究,挖掘城市中具有自然风貌价值的绿地空间;在微观层面,对挖掘出的重要绿地空间周边的城市形态进行进一步管控,充分彰显城市标志性节点的自然风貌。【结论】构建“容积率—建筑高度—自然风貌”的动态管控路径。多尺度城市自然风貌精细化管控方法可助力后续实践及研究,营造并彰显更为宜人的城市自然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容积率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城市层面进行整体研究能够有效规避"局部合理、整体失控"的现象,并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管理提供依据,进而优化城市空间品质。基于当前容积率控制存在开发总量缺乏控制、指标确定缺乏依据、单一指标缺乏弹性等问题,提出以街区为控制单元对城市整体进行现状解析、等级划分、指标分配、调控管制的容积率控制技术流程。以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地区为例,通过合理的弹性释放与多维的动态管控提升容积率控制的科学性,以期对城市整体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地处新老城交界、多个利益团体纠葛的苜蓿园地区发展现状问题和利益诉求的研究,明确高度管控、路权诉求、用地兼容、开发强度、设施配置是该片区控规编制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据此,笔者提出以"平衡多方权益的管控措施"为研究重点,以"资源共享、整体最优"为规划目标的精细化管控策略分别构建了基于公众视觉与开发诉求平衡的临山单元高度管控、基于路权适度共享的慢行友好TOD体系构建、基于存量公益优先与增量适度弹性的用地兼容引导、兼顾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的增量用地强度研究和兼顾标准适宜与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键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