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脾静脉和胃冠状静脉壁类粥样硬化样改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和胃冠状静脉壁类粥样硬化样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时取一段脾静脉和胃冠状静脉供研究,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和1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照组,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PH)对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LRAS)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脾脏动、静脉组织局部肾素与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内局部肾素mRNA在肝脏中最低(0 19± 0 12 ) ,显著低于脾脏动、静脉组织 [(0 4 5± 0 12 )及 (0 39± 0 12 ) ],P <0 0 5 ;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以肝脏最高 (0 6 4± 0 2 1) ,显著高于脾脏动、静脉组织 [(0 32± 0 15 )及 (0 4 1± 0 18) ],P <0 0 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组肝脏、脾动脉、脾静脉局部肾素mRNA分别为 (0 78± 0 2 8)、(0 86± 0 35 )、(0 81± 0 2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组肝脏、脾动脉、脾静脉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量分别为 (0 96± 0 2 5 )、(0 83± 0 18)、(0 79± 0 2 3) ,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局部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增强 ,并可能促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内脏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是否参与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发生过程.方法实验组为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8例,住院期间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选取同期因外伤性脾破裂急诊入院行脾切除术患者10例.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脾静脉组织总蛋白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ERK1/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fos在脾静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脾静脉壁ERK1/2活性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脾静脉壁c-fos表达增高,平均染色指数为6.267 5±0.312 4,正常组脾静脉壁c-fos表达增高,平均染色指数为1.821 3±0.504 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os在平滑肌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结论 ERK1/2/c-fos信号传导途径与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ERK1/2/c-fos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重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4.
Zeng JH  Yang Z  X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9):543-545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c myc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法对 2 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静脉、12例正常血管分别进行c myc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检测。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PCNA蛋白表达阳性指数为 (2 9 8± 4 2 ) % ;c mycmRNA在PCNA蛋白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为 (7.6 1± 1 0 4 ) %和(3 82± 0 92 ) % ,正常对照组血管中PCNA蛋白无表达、c mycmRNA表达为 (1 0 4± 0 2 1) % ,两者同时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c myc基因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起动基因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激活脾静脉壁平滑肌细胞中原癌基因 ,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改变 ,导致脾静脉血管重塑 ,使血管对缩血管物质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5.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红素氧化酶-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及脾血管血红素氧化酶 (HO ) 1mRNA的表达。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0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脾动脉、脾静脉组织HO 1mRNA的表达 ,以 12例脾破裂患者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仅有 4例脾组织可见弱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染色指数为 0 .0 5± 0 .0 1,其脾动、静脉组织未见HO 1mRNA表达。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组 18例脾脏HO 1mRNA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染色指数为 0 .68± 0 .12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脾动、静脉HO 1mRNA全部表达者 15例 ,脾动、静脉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 0 .5± 0 .1与 0 .5 6± 0 .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多种应激原刺激患者HO 1mRNA表达增强 ,HO 1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参与门静脉高压症多种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II)与核因子(NF)-κB、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活化在人门静脉高压症(PHT)脾静脉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PHT组为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6例;对照组选取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10例.放免法(RIA)检测脾静脉中AngII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脾静脉中NF-κB、Phospho-p38蛋白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脾静脉及体外培养的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NF-κB 、Phospho-p38蛋白的表达.结果 PHT组脾静脉组织AngII为(248.91±48.3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AngII为(143.35±36.45)ng/L(P<0.01).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均显示PHT组脾静脉NF-κB 、Phospho-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体外培养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AngII在1×10-8~1×10-6mol/L浓度范围内,AngII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加人脾静脉VSMC中NF-κB 、Phospho-p38蛋白的表达.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静脉组织AngII水平升高,NF-κB、Phospho-p38蛋白表达增加.AngII能激活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NF-κB、p38信号传导通路.门静脉高压症时AngII可能通过激活P38和NF-κB信号对传导通路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和维持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孙政  杨镇  徐鋆耀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9):548-550,603
目的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基质Gla蛋白(matrixGlaprotein,MGP)mRNA的表达在门静脉高压症(PHT)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光镜及电镜观察对照组和PHT脾脏动、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MG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与电镜观察下与对照组脾脏血管相比,PHT组的脾脏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以及与生物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增多;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MGPmRNA分别为(0.23±0.10)、(0.26±0.13),PHT组脾动、静脉内MGPmRNA分别为(0.58±0.19)、(0.55±0.15),对照组的显著低于PHT组,P<0.05。结论PHT血管组织MGPmRNA的表达增强,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变、增殖和迁移,并参与了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巨噬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巨噬细胞(Mψ)的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12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验组),同期外伤脾破裂患者4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脾脏组织Mψ,RPMI-1640培养液将收获的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应用Vybant Phagocytosis Assay试剂盒、人TNF-α EliSpot试剂盒、DQTM ovalbumin试剂盒检测脾脏Mψ的吞噬、分泌及抗原呈递功能.结果 与正常脾脏Mψ相比,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脏Mψ的吞噬率、抗原呈递阳性细胞比例和分泌TNF-α的阳性细胞数(每105个细胞中阳性分泌细胞数)明显增高(86.4±7.1比61.8±4.1,26.3±1.6比15.6±1.8,387.0±24.3比240.3±13.0,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Mψ吞噬、抗原呈递和分泌功能明显增强,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进一步说明门静脉高压症时脾脏没有完全丧失免疫功能,但可能处于某种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在门静脉高压症(PHT)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方法检测肝硬化PHT患者脾脏动、静脉和正常血管NF-κB的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TNF-α mRNA分别为(0.24±0.12)、(0.21±0.10),显著低于肝硬化PHT组脾动脉、脾静脉TNF-α mR-NA的表达(0.38±0.21)、(0.36±0.16),(P<0.05);对照组脾动、静脉NF-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而于肝硬化PHT组检测到显著具有活性的NF-κB表达(P<0.05),且PHT组脾脏动、静脉TNF-α 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肝硬化PHT血管组织NF-κB的活化、TNF-α表达增强,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壁细胞间黏附分子-1激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血管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静脉与30例对照组织行ICAM-1原位杂交染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PKCα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脾静脉I—CAM-1原位杂交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呈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表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VSMC中PKCα mRNA的表达是正常的2.81倍。结论 PKCa和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I—CAM-1的激活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Rho激酶(Rho-associated kinaseⅠ,Rock-Ⅰ)及其底物肌球蛋白磷酸酶肌球蛋白结合亚基1(myosine phosphatae targeting subunit 1,MYPT-1)在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壁中的表达,初步探讨Rock信号转导通路在门静脉高压症时脾静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5例.住院期间患者接受断流或分流术脾切除.对照组为同期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患者16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ock-Ⅰ以及MYPT-1在脾静脉壁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以MYPT-1的表达水平作为Rock-Ⅰ功能活化状态的指标.结果 Rock-Ⅰ和MYPT-1在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壁中表达明显上调(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ock-Ⅰ和MYPT-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实验组中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Rock-Ⅰ和MYPT-1的蛋白表达,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58,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壁中明显存在Rock-Ⅰ表达上调与功能活化,提示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在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病变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探讨其对门静脉高压症时内脏高动力循环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DNA片断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和12例正常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平滑肌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为(24.3±2.6)%,正常对照组仅为(0.8±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bax与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06±3.20)%和(18.61±2.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外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产生凋亡,bax和bcl-2蛋白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调节,凋亡与增殖失衡导致血管结构重塑,促进门静脉高压症时内脏高动力循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Mφ)中Toll样受体2、4(TLR2、4) mRNA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讨Toll样受体在PH脾亢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12例)为实验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4例)为正常对照组.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脾脏组织Mφ,荧光定量PCR法对Mφ表面Toll样受体2、4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与正常脾脏相比,PH脾亢脾Mφ TLR2、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TLR2:2.29±0.55 vs 1.06±0.53,P <0.05;TLR4:2.32±0.41 vs 1.01±0.14,P <0.01).结论 PH脾亢脾Mφ TLR2、4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蛋白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了"内毒素血症→脾脏Mφ Toll样受体活化→Mφ吞噬破坏血细胞增多"是PH脾亢发生可能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平滑肌细胞gax 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8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和12例正常对照血管gax mRNA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gax mRN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3±0.21和10.17±0.81(P<0.01);PCNA蛋白在实验组中的表达为(29.8±4.7)%,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表达(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平滑肌细胞中gax mRNA表达下降PCNA蛋白过表达,调节了脾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改变,使血管结构重建,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和维持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血管病变以及c-fos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1例,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另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作为对照。术中取脾动、静脉作HE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呈内膜增生;中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细胞外基质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浆内c-fos呈强阳性反应。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静脉有明显的病理变化,c-fos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因子可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 对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和34例单纯脾破裂患者的脾静脉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静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并发生玻璃样变,内膜增厚。站静脉高压组和脾破裂组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破裂组术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8例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组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之间脾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及其内皮细胞ICAM-1过度表达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内核因子-kappaB(NF-κB)的活化与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protein,MGP)mRNA的表达在门静脉高压症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实验组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28例,住院期间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选取同期因外伤性脾破裂急诊入院行脾切除术患者12例。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elee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脾脏动、静脉血管NF-κB的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的MGP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MGPmRNA分别为0.23±0.10、0.26±0.13,显著低于PHT组脾动脉、脾静脉的0.58±0.19、0.5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NF-κB活性表达1.44±0.23、1.38±0.18,显著高于对照组脾动、静脉的0.19±0.12、0.2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HT组脾脏动、静脉MGPmRNA表达与NF-K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5;r=0.703,P〈0.05)。结论 肝硬化时PHT血管组织内NF-κB的活化,MGPmRNA的表达增强,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参与了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脾大部切除、残脾腹膜后包埋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进行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做全脾切除,研究组保留部分带血管蒂脾脏移植于腹膜后.手术前后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流向;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 两组术前均存在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术后6个月MRA复查均消失或改善.术后6个月两组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1.81±0.73)cm~2比(1.20±0.52)cm~2,P<0.01;对照组(1.78±0.52)cm~2比(1.30±0.12)cm~2,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速均下降[研究组(9.86±0.10)cm/s比(7.06±1.92)cm/s,P<0.01;对照组(10.0±0.6)cm/s比(8.2±2.4)cm/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量均下降[研究组(15.0±1.9)ml/s比(10.5±2.7)ml/s,P<0.01;对照组(14.9±2.1)mI/s比(11.6±2.1)ml/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脾在腹膜后成活,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脾大部切除、带血管蒂残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仅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而且具有断流和分流为一体的联合性术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采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为寻找脾动脉造成严重出血,1例为术后脾窝有活动性出血,腔镜下无法满意止血;合并肝癌4例,术中同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术;合并胃间质瘤1例,一并切除。手术时间平均(160.6±4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9±150.2)mL。术后发生脾静脉血栓12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胰瘘、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胃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5.6±1.2)d,术后平均住院(9.7±3.2)d。术后2个月因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死亡1例。结论:六步法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