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震过程中地壳形变的混沌和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地壳形变中倾斜观测为例,用常熟观测台石英摆地倾斜仪记录到的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SN测向的观测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采用时间延迟相空间重构法计算并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Ms6.1级地震前后地倾斜系统混沌吸收子的关联维数,D2二阶熵K2和最大Lyapunov指数λ1,并用推广GP法和数盒子法研究了地震前后系统多重分开遥广义维数谱D2和奇异性谱(α)研究结果表明,地倾斜  相似文献   

2.
地球变化磁场的分形和混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北京地区地球变化磁场的水平分量作为一无规时间序列,利用谱分析方法求出了1959,1965,1970和1976年时间段的分数维布朗运动(FBM)的维数Db。结果表明Db值与太阳活动性呈负相关。进而利用时间延迟方法来重建该序列在相空间的吸引子,计算得到吸引子的维数D=4.2±0.4,最大Lyapunov指数总是正值。这表明地球变化磁场可能是混沌的。还利用一简单模型说明太阳活动性对地球变化磁场Db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兆吸引子及可预报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中国地震》1998,14(4):71-77
利用溧阳台和徐州台体应变前兆观测资料,计算并研究了地震前兆吸引子的关联维数D2和二阶Renyi料K2,提出了在一定异常判据下估算前兆吸引子可预报时间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VAN所宣称的成功预报的地震是以Ms的大小为基础的。然而,它们比MS的权威出处震中原始测定公布的震级平均大1.0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因为VAN计算的MS是以ML换算而来,用了不正确的换算公式MS=ML+0.5。根据希腊PED的数据,用最小平方回归得出MS=1.5ML=2.62,或MS=1.82mb-4.16。  相似文献   

6.
邢西淳  毛娟 《内陆地震》1994,8(3):247-252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泾阳台DD-1地震仪记录资料,拟合适于泾阳台由地震波持续时间求算近震震级MD的公式:MD=2.7lgr—2.4(Δ≤10km),MD=2.29lgr+0.00118Δ-2.25(10km<Δ≤520km),并对震级ML和MD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σ(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α(dσ/dt)-q/ερ,其中α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ε为介电常数,ρ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τ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αM0[ερ/(τ-ερ)](e-t/z-e-t/ερ).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Δσ满足τ=D/D′=(Δσ/σ0)(a/β).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ε及J=F/ρ′得到.若ρ′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8.
吴小平  黄雍 《地震研究》1998,21(1):88-93
本用最大似然法对云南省几个不同地区大震发生前后时期的b值进行了扫描,并用数盒子法和相关函数法计算了相应时期内地震震中分布的容量D0,信息维D1和关联维D2的随时间变化,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不同地区b值与各阶段分维值的关系,发现各阶分维与b值均有正的线性相关关系,此结果与AKi从理论上推出的D=2b基本一致,本从分维与b值的物理实质对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础-地基系统具有频变参数的质-弹-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系统的刚度K=K0-K1ω2和阻尼系数C=C0+C1ω随系统振动频率而变化。文章以竖向振动为例,给出了用稳态激振下的动力反应测量值确定系统参数K0、K1,C0,C1的方法;讨论了基础频变刚度系统与附加质量系统的等效范围和差别。  相似文献   

10.
由速度谱测定微震的地震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K.Aki(1980)提出的ω平方、常应力参数谱衰减模式.研究了地面运动速度谱衰减的带宽效应,导出了用速度谱直接估算地震矩M0的新方法。利用中日合作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的洱源、脉地、松桂三个地区新获得的三次微震群序列数字化记录资料,通过不同参数Q值和△σ值的计算比较,选取Q=300,△σ=1.0MPa作为测定的参数值,计算了P波和S波速度谱的理论量板,并且与实际观测点的低频速度谱值相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三次震群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参数。结果给出,在震级为1.0~2.5级的范围内,地震矩M0=10(1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70~200(m),P波和S波的拐角频率比f(op)/f(os)=1.58。用P波或S波三分量的速度谱值测定的地震矩比较一致,以及在相同震级范围内,用速度谱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速度谱测地震矩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当地震矩和观测低频谱值(如f=1.0HZ)已知时,可通过查函数表值快速测定M0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京白家疃测站8台GEO潮汐重力仪对比观测的资料,采用标准线性体流变模型模拟重力仪及记录系统的力学特性,计算各台仪器的格值改正系数、主潮汐波的振幅衰减系数和相位滞后;确定北京重力地球潮的振幅因子δ和相让滞后为δ(M)=1.1784,δ(O)=1.1804,δ(M)/δ(O)=0.9983,(M)=0.07°,(O)=0.10°.  相似文献   

12.
对星叶石K_2Na(Fe,Mn,Mg,□),[Ti_2(St_4O_(12))_2| O_3](OH,F)_4进行了晶体结构的精测, 求得晶胞参数:a=0.535 9(2)um,b=1.1614(4)um,c=1.1861(4)um,α=113.16(2)°,β =103.04(2)°,γ=94.56(2)°.晶胞体积V=0.6495(5)nm~3.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Z=1,空 间群为P1.结构测定的精度,其偏离因子为R=0.057.根据其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曾测 定的单斜星叶石 K_2NaNa(Fe,Mn)_4Mg_2Ti_2[Si_4O_(12)]_2(OH)_4(OH,F)_2对比,指出两者为不同种 矿物,建议单斜星叶石应重新命名.将星叶石、单斜星叶石、钡铁钛石及问叶石这一类 钛硅酸盐的结构与云母进行类比,提出了晶体化学中的功能性替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地电阻率的分数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建动力学相空间的方法,对唐山地震前后其周围几个台站及山丹地电台1990年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关联分维、李雅普诺夫指数及复杂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电阻率时间序列具有分维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其吸引子维数在2.5左右。由复杂度的计算结果得知,地电阻率变化远比其它已知的标准奇怪吸引子复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关联维的计算方法^[1],对四川西部道孚6.9级地震和青海共和6.9级地震过程中的垂直地形变序列分维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如下初步结论和认识:(1)上述两震区远场地形变序列分维数为0.63~0.73,而近场(震中区)序列分维数为0.12~0.49,近场出现明显的降维现象;(2)孕震期间地形变观测序列分维数为0.32~0.46,而震后时期则为0.72~0.85,孕震过程中地形变序列存在明显的降  相似文献   

16.
磁暴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了白家疃地磁台地磁月报和7日报中的K指数资料,将大于5的K指数全都折合成5的K指数。对磁暴扰动数N(K=5的个数)和华北地区1973~1992年的ML≥5.0地震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磁暴具有大约10年左右的活跃-平静-活跃的周期变化。在半周期中,从上升年到高值年或从下降年到低值年中最大震级有同量级成对出现的特征;取月磁暴扰动数N≥40时为异常,异常后4个月内发生的地震占总地震数的68%,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61%;震级越大,异常越明显。分别对ML≥5.0,ML≥5.5,ML≥6.0和ML≥6.3(MS6.0)的地震进行统计,有异常的地震占相应震级地震数各为61%、75%、89%和100%。  相似文献   

17.
大震前地震波频谱异常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德益  丁伟国 《地震研究》1994,17(4):319-329
本文使用数字地震记录,用相关函数谱分析方法计算功率谱,对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的20个地震、1988年7月至189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及1989年2月至1990年12月发生在常熟地区的25个地震的P、S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地震、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及1990年2月9日常熟ML=5.5地震前P、S波频  相似文献   

18.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20.
断层崖形成年代的数学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物质扩散方程进一步推导基础上,分别用数学方程模型Ⅰ、Ⅱ、Ⅲ对发育在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单一型地震断层崖和复合型地震断层崖剖面进行了拟合计算,并用最大坡值-断距(tgθs-2a)图分析了阿尔金断裂带和昌马断裂带上分布的离散型断层崖。结果求得:昌马断裂带断层崖的物质扩散系统数K值为2.1~3.4M^2/10^3a阿尔金断裂带上发育有4组距今年龄分别为0.6Ka,2-2.7Ka,4Ka和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