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使得未利用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从而评价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方法]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190.500 5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新增耕地省级自然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为7等、省级经济等为6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2等、利用等为12级、国家级经济等为11级。[结论]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选择渭北陇东黄土旱塬区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运用多因素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1级,国家级利用等为11级,国家级经济等为9级,通过土壤有机重构,增加灌溉设施等工程措施,补充耕地质量等别高于周边耕地,实现了耕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进一步认识,从耕地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和工程5个维度出发,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再运用加权求和法和影响因素逐级修正法构建模型,对广东省新兴县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兴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良等、中等和低等,主要为低等,耕地产能评价结果介于7~11等,主要为8、9等;耕地质量指数(不计入生物特性)和国家自然等指数、耕地产能指数和国家利用等指数均呈极显著相关,耕地质量等别和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和国家利用等之间衔接良好;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相比,采用该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等别变化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等别的提升效果。构建的县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衔接较好,且能够相对较明显地体现土地整治项目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方面的功效,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治沟造地工程对耕地质量等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耕地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然而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估却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采用耕地质量等别计算方法,对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耕地利用等别有所提升,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的等别有所提高,46.1%项目的国家自然等提升了1等;30.6%项目的国家经济等提升了1等。农作物预期产量得到了提升,整治前、后每667m~2标准量产量提升了98.70kg。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能够提升耕地质量等别,对于保证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提升沟道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平果县新安镇土地开垦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为例,研究不同评价因素对新增耕地国家利用等别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开垦工程措施可有效提升新增耕地质量,为后期桂西岩溶山地区土地开垦项目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相似文献   

8.
旱改水项目对旱塬区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项目是改造和改善原有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实施"旱改水"项目对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典型的台塬丘陵区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旱改水项目国家自然等别为12级,国家利用等别为9级,国家经济等别为8级,综合考虑等别为10级;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67.9786hm2,可创造粮食产能371163.16kg。本文可为实现台塬丘陵区耕地保护以及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土地整治规划及工业、商业等建设用地规划满足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项目采用系数法、类比法对贵州金沙县土地新增耕地潜力及质量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数量主要来源于15~25°坡地,其次为6~15°坡地,质量潜力来源于第6级、8级和第9级。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评价耕地整理面积及质量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指导政府投资决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阶段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拟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评价方法与思路。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方法,分别对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进行评价,并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内耕地质量等别和级别均有所提升,其中国家自然等别平均提升0.69等,最低提升0.04等,最高提升1.76等;国家利用等别平均提升0.50等,最低提升0.03等,最高提升1.36等;耕地质量级别平均提升1.10级,最低提升0.11级,最高提升3.18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地反映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内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海欧 《农学学报》2021,11(2):64-67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大,自然、经济、社会背景复杂,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制约的因素多,因此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问题,影响工程实施及项目质量。本研究根据中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科学评价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将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规模和新增耕地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全市所辖各区县和乡镇等进行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土地整治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率均呈现较高水平,而且从区县和乡镇的尺度看差异度不大;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项目相对较少,且补充耕地规模也不大,区域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高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精度,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现势性,本研究以博罗县为例,以ArcGIS为平台,以2015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计算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形成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以期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工程的最终产品和成果是新增耕地,新增耕地质量是检验和评价土地工程成败的关键,对新增耕地质量检测指标的管理、分析和数据融合十分重要.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整治工程中不同土地类型整治后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采用信息融合、物联网、Portal和工作流等关键技术方法,设计并实现了检测流程标准化、检测数据精确化、检测仪器自动化的LIMS系统.研究表明,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LIMS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构建了常态监测体系,解决了新增耕地质量检测指标的管理不规范、数据异构以及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实现了1个中心基地(陕西富平)实验室室内检测、5个野外监测站(榆林、延安、华阴、卤泊滩、澄城县)现场检测、1个流动实验车移动检测和多传感器在线监测的全方位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多地点、多检测手段和各种土地类型耕地质量监测提供了一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可行性途径,具有实用价值,并为土地工程其他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适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衡量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的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土地整治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耕地利用等别和自然等别都有所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便农户生活,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奠定了基础。说明构建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在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程度,有利于今后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为国土部门的常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上高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运用实地采样调研、室内分析化验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高县上轮耕地质量等级更新的方法、参数体系、评价因素及权重,对上高县2011、2012年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确定整治后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并分析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整治后耕地质量等级总体提升;整治后耕地田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养分状况变化不太明显,说明土壤养分跟土壤本底质量有很大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化;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关键。本文以黑龙江省2000-2013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耕地整治率、地理集中度、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对其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项目类型逐渐单一化;2)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整治率为9.06%,耕地整治率和整治项目数量分布均呈现两大平原地区高于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老爷岭地区的态势;3)2000-2013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分散再聚集于两大平原区域的变化特征,新增耕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建议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工作应继续以土地整理类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类型和目标,大力推动各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协同发展,切实提升耕地整治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及产能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新增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平均理论单产均随着复垦年数的增加而呈缓慢增加趋势,并最终趋于一个相对稳定值,总体上呈现S型增加趋势;研究区新增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平均理论单产均呈现东部高、中部中等、西部低的趋势。最后对新增耕地复垦后的管护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及产能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新增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平均理论单产均随着复垦年数的增加而呈缓慢增加趋势,并最终趋于一个相对稳定值,总体上呈现S型增加趋势;研究区新增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平均理论单产均呈现东部高、中部中等、西部低的趋势。最后对新增耕地复垦后的管护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