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中延迟期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120例肝血管瘤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诊断为肝血管瘤的病灶在延迟期的特殊超声造影增强表现。结果26例肝血管瘤在超声造影延迟期呈无增强或低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中延迟期无增强或低增强是肝血管瘤的不典型表现,其强化形式由血管瘤的病理基础所决定,在诊断中需谨慎,必要时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3例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3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其中1例并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等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边界清。其中2例其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灶。1例MRI表现为T1WI序列呈等低信号,T2WI序列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不完整包膜。结论: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膀胱癌患者共63个膀胱癌病灶的CEUS资料,对其术前超声造影的影像特点对病灶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EUS术前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总的对照符合率为87%,其中T_(a-1)期6例,T_(2a)期27例,T_(2b)期24例,T_(3-4)期6例。CEUS对不同分期膀胱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T_(a-1)期的诊断符合率是94%,T_(2a)期的诊断符合率是89%,T_(2b)期CEUS的诊断符合率是94%,T_(3-4)期的诊断符合率是98%。结论 CEUS对膀胱癌的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对常规超声检测膀胱癌的一个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4.
王滨 《医药前沿》2022,(6):58-60
目的:对比分析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增强CT诊断与超声造影诊断,以手术病理活检、实验室检验、常规查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肝实质回声以及病灶进行观察,依次为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并登记真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收治腱鞘纤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1名手指腱鞘纤维瘤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患者3个病灶位于左手拇指、中指及无名指,形态多为椭圆形或者类梭形,超声表现多呈现均匀的低回声现象,病灶的后方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回声。2个病灶内可以探查到血流,1个病灶无明显血流。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技术在手指腱鞘纤维瘤诊断中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肝脏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脏囊性肿瘤性病灶26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12例,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7例,肝细胞性肝癌4例,肝内胆管癌3例。比较分析病灶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表现特点。结果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病灶囊壁、壁结节及囊内房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结节样、斑片样强化,延迟期充填直至与肝实质的密度相等。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囊壁均有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或延迟期为低-等密度。肝内胆管癌:肿块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和囊壁均有强化。结论肝脏囊性肿瘤在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不同组织来源肝转移CT表现规律,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转移瘤100例,其中结直肠癌43例,胃癌30例,肺癌18例,乳腺癌3例,胰腺癌6例。比较分析肝转移瘤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表现特点。结果 门脉来源肝转移瘤患者病灶门静脉期病灶边缘清晰度、钙化、囊变出现率及牛眼征表现明显高于肺动脉来源的肝转移瘤患者。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不同来源肝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9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记录检查结果。结果 (1)彩超共检出98例,诊断准确率为100%;(2)超声影像表现:(1)急性血栓:伴均匀低回声,病灶位置管腔增大,静脉管腔受阻;(2)慢性血栓:伴无规律强回声,病灶位置管腔变小,静脉管腔受阻,且其内表面粗糙。结论彩超诊断DVT准确率高,可有效呈现血管壁及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并分析36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超声图像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对胆道闭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和记录肝脏及脾脏大小、内部回声,空腹胆囊、餐后胆囊的变化,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存在与否。结果 20例患者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明显高回声斑块,5例高回声斑块较小。4例胆囊未显示,4例呈条索状,无囊腔,24例胆囊瘪小,胆囊发育及收缩不良,4例胆囊大小、形态正常,但餐后无收缩。全部病例肝脏不同程度增大及肝实质回声粗糙,15例腹腔存在少量积液,22例脾脏增大。结论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胆囊瘪小及收缩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经超声造影诊断为肝脏局灶病变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将病理结果作为标准,对比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术前超声共发现89个病灶,经由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检验,结果显示出,良性病灶25个,恶性病灶64个。常规超声检出良性病灶20个,检出符合率为80.00%,检出恶性病灶33个,检出符合率为51.56%。常规超声诊断敏感性为62.26%[33/(20+33)],特异性为39.22%[20/(20+31)],假阴性率为40.63%(26/46),假阳性率为48.44%(31/64)。在89个病灶中,超声造影检出良性病灶22个,检出符合率为88.00%,检出恶性病灶62个,检出符合率为96.87%。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为95.39%[62/(62+3)],特异性为91.67%[22/(22+2)],假阴性率为8.00%(2/25),假阳性率为3.13%(2/64)。结论与常规超声对比,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其阳性检出率更高,且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能够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鉴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肝癌介入治疗的113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3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30例患者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及粒子植入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分别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以判断肿瘤状态,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个月检查结果显示,113例肿瘤病灶中103例仍有残存病灶,10例病灶完全坏死。103例残存病灶中,超声造影技术和增强CT检查各检出97例和85例,10例完全坏死病灶二者均检出,超声造影技术对病灶复发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P<0.05),二者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检查结果显示,113例患者超声造影技术检查结果整体有效率为64.6%,增强CT检查结果整体有效率为62.8%,二者无显著差异(χ~2=0.077,P=0.782)。超声造影技术检出的完全缓解病例数显著少于增强CT检查(P<0.05),部分缓解病例数显著多于增强CT检查(P<0.05)。两种检查结果不同者共41例,占总病例数的36.3%,Kappa=0.485(χ~2=20.762,P=0.000),两种检查方法存在弱一致性。治疗前后超声造影技术和增强CT检查对病灶直径的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超声检查对病灶直径的测量结果显著小于超声造影技术和增强CT检查(P<0.05)。结论与增强CT检查相比,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残存病灶的检出率,评估疾病进展程度,是客观评价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分析子宫腺瘤样瘤的超声影像特点,探讨超声在子宫腺瘤样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6月份~2014年10月份收治85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超声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子宫腺瘤样瘤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子宫腺瘤样瘤回声性质绝大多数为实性,其中主要为低回声,病灶位置多为肌壁间(76.2%),肿瘤直径多为1~3 cm(55/84),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及内部少许或无血流信号。共有80例患者存在合并症,其中55例患者合并子宫平滑肌瘤。结论超声检查作为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对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使用超声检查方法对乳腺非肿块型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方法采用回顾式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使用超声检查行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80例女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0例非肿块型患者中,56例恶性病变,占70%,24例非恶性病变,占30%。经超声诊断得出:60例1级,呈片状低回声,14例2级,呈微钙化低回声表现,6例3级,呈微钙化分散。结论在乳腺非肿块型病变的超声诊断过程中,敏感度很高,特异性很低,在临床诊断中,要结合其他的影像资料进行鉴别,特殊情况下,可以结合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方法共同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静脉造影检查。以静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差异,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腔内回声及血管管径等特征,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显示完全阻塞患者腔内无血流信号,未完全阻塞患者血流充盈缺损;二维声像图表现为静脉管径改变,管壁弥漫性增厚,腔内可探及实质回声、类似无回声区,大部分为节段性或完全阻塞,乏氏试验结果显示静脉管径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加压探头显示管腔无明显变形或不变形。静脉造影检出54例(100.00%)颈内静脉血栓,无误诊、漏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52例(96.30%)颈内静脉血栓,2例(3.70%)因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未显示血流信号、横断面扫描表现为类圆形等回声而误诊为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的准确性与静脉造影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置信区间为0.857~0.948,标准误为0.015,特异性为94.80%,敏感性为92.4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管腔阻塞情况及血栓形态,在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纵断面与横断面扫查相结合,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依次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超声波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造影检查患者表现为门静脉延迟期的低增强和动脉的高增强,经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后发现准确率达89.18%。结论超声造影在提升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面意义深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对胎儿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检出的11例肝脏肿瘤胎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记录胎儿发生肝脏肿瘤时的胎龄、病灶部位、形态特点、病灶大小、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并通过随访结果证实产前系统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1例胎儿的肝脏肿瘤均为单发且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8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肝母细胞瘤。肝海绵状血管瘤中,6例病灶位于肝左叶,2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不均匀强回声,1例混合性回声,其他均为低回声,且边界均较清晰;7例血流信号丰富,1例血流信号较少。3例肝母细胞瘤均位于肝右叶,边界均十分清晰,且血流信号丰富。结论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检出孕中期和孕晚期的胎儿肝脏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不能明确区分肿瘤类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与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1例肝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结果 91例肝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肝泡型包虫13例,原发性肝癌30例,转移性肝癌6例,肝血管瘤28例,肝脓肿5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6例,局灶性非均匀性脂肪肝1例,肝内血肿1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例。常规彩超与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包虫病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可作为与其他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囊性病变的超声表现,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外膜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科12例血管外膜囊性病变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误诊4例,12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腘动脉,4例位于髂外动脉-股动脉,1例位于髂外静脉,根据囊肿形态及管腔的狭窄特点可分为偏心性囊肿和向心性囊肿,偏心性囊肿8例,向心性囊肿4例,超声显示患者受累血管外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宽,横切见血管外形无改变,管腔受压,内径变细,11例动脉受累的患者,囊肿与管腔之间可见3层管壁结构,狭窄处血流收缩期峰速度可加快,频谱形态呈湍流样改变,病变远心端动脉血流峰速度减低,病变位于静脉的1例患者,远心端静脉管腔增宽,血流缓慢,血管造影显示受累动脉处管腔狭窄,CT可见管腔外单腔或多腔肿物,管腔呈充盈缺损或变细,12例病例均行囊肿切除及血管外膜剥离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显示CAD患者囊肿的位置、形态和内部回声等,准确评价管腔狭窄特点、程度和血流状态,对CA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导管室和心外科被诊断为肺动静脉瘘的1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常规超声和经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左右心房、心室和肺动静脉血流情况。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显示:15例各房、室腔内径正常,各心瓣膜形态、活动正常,心腔与大动脉连续正常,房、室间隔无回声中断现象,彩色多普勒心腔内未见异常交通血;2例右肺静脉较粗;1例主动脉瓣少量返流;1例肺动脉略增宽。超声造影显示:注入造影剂后右房、右室显影,4~5个心动周期后左房显影,并可看到造影微泡从肺静脉涌入左房,而非房、室穿隔微泡,之后造影微泡迅速进入左心房和左心室,15例均提示肺动静脉瘘。结论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对肺动静脉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