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欧美国家的西方主流媒体,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形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热”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欧美国家的西方主流媒体,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形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热”现象……“世界正在向北京走来”是我不久前在《纽约时报》总部讲的。我四月份来过北京,看到北京到处都在建设,即使在纽约,发展也没有这么快。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软压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选择欧美国家主要媒体网站的“中国专栏”或“亚太专栏”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对中国报道的议题、报道标题、新闻框架、话语分析等。  相似文献   

4.
2008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和今年的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是对我国网络外宣媒体的两次重大考验。两次事件发生后,人民网外文网站(英、日、俄、法、西,阿)集中全力,客观及时地对事件真相进行了报道,揭露了达赖和热比娅等分裂势力的本质,传达了中国的立场,如实反映了民众心声,在这场与西方媒体的“舆论战”中发挥了重点新闻网站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当前媒体“西强我弱”的总体形式下,要促进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了解,在国际舆论中发出增强我国媒体的话语权,在涉及西藏、新疆的报道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以来,境外媒体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针对“民生”热词着重展开报道。无论是境外中文媒体还是西方各语种媒体,直接或间接将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与民生问题挂钩。  相似文献   

6.
正巴西是我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巴西主流媒体对我国的报道不断增多,但受西方媒体影响,误解与歪曲时有发生。如何促使巴西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打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我们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境外媒体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做了不少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都集中在了传统的西方媒体如何报道“7·5”事件上。其实在新疆“7·5”事件中,还有一个国家的声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与新疆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土耳其,而土耳其的主流媒体关于“7·5”事件的报道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9.
2020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搞"疫苗外交"的声音不绝于耳。西方媒体涉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报道基调总体偏负面,但其中也有一些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观点。此类报道常常将"疫苗外交"置于竞争语境中,并且用贴标签和添加背景来"坐实"中国搞"疫苗外交"。此外,这类报道覆盖领域之广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西方智库学者、政客、媒体还通过"三方共振""带节奏"来放大对中国的指责声音。在对外报道中,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回应西方媒体的疑惑和指责,把握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表态,为出现个别疫苗事件做好预案,多报道客观事实,避免调门过高。  相似文献   

10.
外界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与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往往是“大事件”型报道,因事而动,事毕则息,致使大多数时间里,外媒始终把握着中国民族问题常态报道的频率。 事件性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韩松  平川 《对外大传播》2009,(3):21-22,32
2009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也是“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一周年,海内外对西藏地区均十分关注。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的情况下,“西藏问题”将进一步成为西方政府、议会、媒体和民众聚焦我国的重点话题。不久前,中央媒体的报道小组已赴藏采访。3月28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正式设立,围绕这点,我们与达赖集团及西方媒体已形成舆论交锋。关于今年的涉藏外宣如何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我们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提出几点看法,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中国的“神七”发射引起了海内外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大家风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成功报道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独特的视角细致地展示“和平中国”、“人文中国”以及“科学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受到各国媒体关注。虽然目前最早的确诊病例在中国,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其他国家现存确诊病例早已超过中国。国际媒体的报道重心也由中国转向世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保守派媒体之一。自疫情萌发初始,该媒体就对中国疫情持续发表了多篇报道。其中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评论文章,明显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媒体人的傲慢与偏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愤慨.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7.
这是节选自《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一篇文章。该文列举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一年里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并分析了中国屡被误读的原因,发人深思。尽管西方对中国并不乏“正常的解读”,但这样的声音还是太小了。随着西方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如何避免中国被误读”是对外传播人士需要积极应对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塑造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方面,中国媒体作用甚徽。我们自身的弱点和特点是一方面原因。像中国外宣媒体的官方背景,过浓的宣传腔,报道不及时,对“敏感”事件不敢报道,技术和资金的约束,语言上不过关,等等,是我们作为外宣工作者不得不承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状的报道包含不同的角度,既有对成就的客观报道,也有对问题的挖掘,而且更多的是后者。从总的基调上来说,基本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20.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