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的损伤情况及依法克生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胰岛细胞置于体外培养,观察炎症因子IL-1β不同浓度(0.1~10 ng/ml)和不同作用时间(0~48 h)下对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影响。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IL-1β组和依法克生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在低糖和高糖环境下的胰岛素分泌,观察依法克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胰岛功能IL-1β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三组间胰岛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浓度下,随IL-1β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下降(P0.001),随作用时间延长,胰岛素分泌亦减少(P0.001),IL-1β浓度超过5.0 ng/ml、时间超过24 h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依法克生组胰岛素分泌较IL-1β组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无差异。胰岛细胞凋亡在IL-1β组(49.7±15.5)﹪高于对照组(9.7±2.5)﹪(P0.01),在依法克生组(15.7±5.5)﹪低于IL-1β组(P0.01),提示干预后胰岛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IL-1β抑制高糖环境下胰岛素的分泌,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依法克生加入体外培养的胰岛细胞中,可有效防止IL-1β诱导胰岛细胞损伤,逆转被抑制的胰岛分泌功能,并减少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坏死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IL-1β对周围正常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无血清低糖低氧条件下培养细胞,建立细胞坏死模型,收集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用于干预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设坏死上清组(NCS)、IL-1β组、NCS+IL-1RA组和对照组(Control)。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和迁徙能力,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MMP-2和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NCS组和IL-1β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CS+IL-1RA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低于NCS组和IL-1组(P〈0.05);对照组和NCS+IL.1RA组NF-κB、MMP-2和MMP-9均显著低于NCS组和IL-1β组(P〈0.05),IκB显著高于NCS组和IL-1β组(P〈0.05)。使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NCS组和IL-1β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性降低(P〈0.01);MMP-2和MMP-9的表达也显著性减少(P〈0.01)。结论坏死血管平滑肌细胞能够上调MMP-2和MMP-9的表达,促进正常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且这种促进作用与IL-1β的大量释放诱导NF-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FOXO1在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增殖凋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功能受损的分子机制研究是揭示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的核心问题.FOXO1是胰岛素信号下游的重要靶转录因子,参与胰岛的发育,但在分化成熟的胰岛β细胞中的功能尚未阐明.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FOXO1在胰岛的表达及细胞定位;通过基因介导的转移技术和siRNA干预技术,在培养的大鼠胰腺癌β细胞系(INS-1E)中特异高表达组成性活性的FOXO1(FOXO1-AAA)或抑制其表达水平,观察FOXO1表达水平的改变对β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O1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仅特异地表达在胰岛内.采用胰岛素与FOXO1的免疫荧光双标结合共聚焦观察进一步揭示,FOXO1主要表达在胰岛的β细胞中.Western印迹显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在体外培养的INS-1E细胞中过表达FOXO1-AAA或其特异的siRNA均能有效地上调或抑制其表达水平3H-TdR掺入实验结果显示,降低FOXO1的表达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反之,高表达FOXO1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与之相应,MTT检测结果显示,降低FOXO1的表达对细胞存活有显著促进作用,高表达FOXO1对细胞存活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降低FOXO1的表达使β细胞凋亡率降低,反之高表达FOXO1使β细胞凋亡率增加.研究结果证实,胰岛β细胞中的FOXO1参与β细胞的存活、增殖、凋亡的调节.病理性高表达FOXO1可能通过阻止β细胞增殖、促进β细胞凋亡从而减少β细胞的数量,在T2DM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竹节参皂苷IVa(CHS)对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HS给药低、中和高剂量组(25、50 和100 μM)。MTT法检测CHS对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CHS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试剂盒检测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Akt、mTORC1、S6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使INS-1细胞存活率降低,胰岛素释放减少,同时Caspase-3,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CHS可以明显逆转这一趋势(P <0.05)。此外,CHS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Akt,mTORC1和S6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CHS保护胰岛INS-1细胞的作用及对mTORC1和S6K磷酸化的作用被siAkt抵消。结论:CHS可以对抗胰岛β细胞的糖毒性,降低胰岛INS-1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姜黄素诱导大鼠Kupffer细胞Nrf2核转位对脂多糖(LPS)引起的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μM、20μM和30μM干预Kupffer细胞8h,诱导Nrf2核转位水平;将Kupffer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正常培养未加姜黄素和LPS,LPS组用10μg/mL的LPS加入Kupffer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2h;干预组用30μM姜黄素干预8h后,余处理同LPS组。Western blot检测Nrf2核转位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MDA、GSH水平,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和IL-6,放免法检测IL-1β。结果:①姜黄素诱导Kupffer细胞Nrf2核转位,核转位水平随浓度增加而增高。②LPS组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MDA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P〈0.01),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PS组GSH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干预组GSH水平较LPS组显著升高(P〈0.0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LPS组上清液TNF-α,IL-1β和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姜黄素通过诱导Kupffer细胞Nrf2核转位,降低LPS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Kupffer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
方茂楠  苏晓荣  卫静  谢利芳  刘涛 《生物磁学》2011,(19):3706-370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性胰岛素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情况下对β TC-3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13TC3细胞分三组,即低糖组、中糖组、高糖组(葡萄糖浓度分别取1.0mmol/L、3.Ommoi/L、20.Ommol/L)。每组分0、5、10、15、100、500、5000和50000μU/ml胰岛素八个亚组(其中0μU/ml作为对照组)。刺激10分钟后取上清液测C肽。结果:在高糖组中,C肽分泌量无明显差异;在中糖组中,10μU/ml和15μU/ml两组相对对照组C肽分泌量显著增加,50000μU/ml组C肽分泌量则相对对照组出现减少,其余3个亚组无明显改变;在低糖组中,c肽分泌量除5000μU/ml组减少外。其它亚组C肽分泌量无明显差畀。结论:胞外胰岛素在适宜葡萄糖浓度时,对BTC3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反馈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株U251,分为ATRA组、TMZ组、ATRA+TMZ组和空白对照4组,应用MTT法测定U251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维甲酸受体β(RARβ)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ATRA+TMZ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2±0.12)%、(9.87±0.87)%、(23.87+1.32)%及(35.74±1.44)%,ATRA+TMZ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TMZ(P〈0.01)。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ATRA+TMZ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2±0.11)%、(4.16±0.35)%、(8.44±0149)%、(15.27±1.03)%,ATRA+TMZ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TMZ有更高的凋亡率(P〈0.01)。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ATRA+TMZ组RARp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0.452±0.054、0.837±0.068、0.195±0.021、0.376±0.039,ATRA+TMZ组RAR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TMZ组(P〈0.01)。ATRA+TMZ组Caspase.的3蛋白表达相对水平为(0.832±0.059),明显高于ATRA组(0.334±0.041)及TMZ组(0.521+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替莫唑胺能更有效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增加其凋亡率,这可能与其增加RARβ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U25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IL-6是否通过Sirt1/p53/caspase-3通路介导胰岛β细胞凋亡.方法 Western 印迹检测Sirt1在小鼠各组织器官和胰岛β细胞系NIT-1细胞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Sirt1在细胞中的定位.IL-6(10 ng/ml)处理NIT-1细胞48 h,Hoechst3334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内Sirt1、P53、乙酰化P53(acety-P53)、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变化.结果 Sirt1在小鼠各组织器官和胰岛β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IL-6处理NIT-1细胞后,伴随Sirt1表达的显著减少,acety-P53明显上调,p53/caspase-3通路活化,NIT-1细胞凋亡增加.结论 IL-6通过下调Sirt1进而激活p53/caspase-3信号通路引起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Fang KY  Lou JL  Xiao Y  Shi MJ  Gui HZ  Guo B  Zhang GZ 《生理学报》2008,60(1):125-134
本文旨在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它们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关系。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大鼠DM,按病程分为2、4、8、12、16、20、24周、16周胰岛素治疗(16wA)、20,周胰岛素治疗(20wA)和24周胰岛素治疗(24wA)组(n=6)。其中胰岛素治疗组动物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每一时点均设鼠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糖、24h尿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脏指数。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Snail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素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nail1、TGF-β1和E-钙黏素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肾皮质Snail1和E-钙黏素mRNA表达。结果显示:(1)DM各组大鼠的血糖、24h尿蛋白、Scr、肾脏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1)。(2)TGF-β1和Snail1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见于DM各组大鼠肾小管,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弱阳性表达,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从16周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大鼠未见α-SMA蛋白表达;DM组大鼠E-钙黏素蛋白阳性染色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3)DM组大鼠肾皮质TGF-β1和Snail1蛋白以及Snail1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大鼠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钙黏素mRNA和蛋白表达与TGF-β1和Snail1呈相反变化。结果提示,TGF-β1和Snail1可能参与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胰岛素治疗可抑制两者表达并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介素-6(interleukin,IL-6)单克隆抗体(IL-6 mAb)治疗Lewis大鼠自身免疫心肌炎(EAM)的疗效。探讨IL-6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在EAM发病中的机制。方法:将34只8-10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EAM组(n=12),IL-6mAb干预组(n=16)。对EAM组和干预组注射心肌肌凝蛋白,干预组于免疫注射后第1、7至第20天腹腔注射IL-6 mAb1nlg,分别于急性峰值期(第21天)、慢性持续期(第84天)取材,观察心肌炎症浸润、纤维化、细胞凋亡以判断IL-6mAb疗效。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比较各组血清中IL-6、IL-10、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实时定量PCR测定外周血STAT3、RORγt、Foxp3mRNA水平,对EAM源性脾细胞进行体外IL-6mAb刺激,并用ELISA法测定IL-10、IL-17和TGF-β的浓度。结果:炎症积分、纤维化积分、凋亡指数IL-6mAb干预组较EAM组明显下降(P〈0.01)。急性峰值期(21d组)EAM组TH17和Treg细胞数量上调,干预组则受明显抑制(P〈0.01);21d干预组血清IL-6、IL-10、IL-17和TGF-β的浓度较EAM组明显下降(P〈0.01);21d干预组外周血STAT3、RORγt、Foxp3mRNA水平下降(P〈0.01);体外IL-6mAb刺激EAM源性脾细胞,IL-10、IL-17和TGF-β表达明显增加。结论:IL6mAb对EAM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L6mAb通过抑制Th17、Treg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实现对EAM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对急性肺损伤(ALI)时氧化应激,TNF-α和IL-1β变化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n=8):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C),②油酸损伤组(OA),③氨溴索+小剂量肝素治疗组(AH)。各组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6 h采血及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实验结束后肉眼观察肺病理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检测肺组织原位凋亡细胞变化、肺组织湿干比(W/D),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电镜观察结果以及W/D提示氨溴索+小剂量联合治疗减轻了ALI造成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②OA组中显著降低的PaO2均在AH组明显升高(P〈0.01)。③抗氧化指标GSH-Px和SOD活力检测,发现AH组比OA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而氧化性指标XO活力和MDA含量则较OA组显著降低(P〈0.01)。④除给药前IL-1β外,在OA组中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1),但在AH组中有显著的降低(P〈0.01)。⑤AH组凋亡指数(AI)比OA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OA致ALI时,TNF-α和IL-1β明显升高,参与了ALI的发生与发展。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释放,发挥对ALI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硫化氢(H2S)在脂多糖(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PS组(经气管内滴注LPS复制ALI模型)、NaHS+LPS组和炔丙基甘氨酸(PPG)+LPS组。给药后4h或8h处死动物,测定肺系数;光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化学法检测血浆H2S、NO和CO含量、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胱硫醚-γ-裂解酶(CSE)、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红素加氧酶(HO)活性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和蛋白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iNOS、HO-1蛋白表达。再将血浆H2S含量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气管内滴注LPS可引起肺组织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肺系数和肺组织MDA含量增加;BALF中PMN数目和蛋白含量增加;血浆H2S含量和肺组织CSE活性下降;肺组织iNOS活性、HO活性和iNOS蛋白表达、HO-1蛋白表达增强,血浆NO含量、CO含量增加。预先给予NaHS可显著减轻LPS所致上述指标的改变;而预先给予PIG可加重LPS所致肺损伤,使BALF中PMN数目和蛋白含量、血浆NO含量、肺组织iNOS活性和iNOS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但对血浆CO含量、肺组织HO活性和HO-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HS含量与CSE活性、血浆CO含量、肺组织HO-1活性呈正相关(r值=0.945—0.987,P均〈0.01);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r值=-0.994~-0.943,P均〈0.01)。结论:H2S/CSE体系的下调在LPS所致大鼠Ⅲ的发病学中有一定作用,内、外源性H2S具有抗LPS所致Au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效应、减轻PMN所致肺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及下调NO/iNOS体系、上调CO/HO—1体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DAR1 shRNA对人胶质瘤细胞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ADAR1-shRNA的干扰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胶质瘤U87细胞系,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选择转染效率最高的细胞系。取转染48h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DA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经ADAR1-shRNA转染48h后的转染效率最高,此时U87细胞系中ADA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显著抑制,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5)。②在转染ADAR1-shRNA后,细胞凋亡率为(28.14%±3.7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20%±1.57%)和空白组(2.80%±1.49%),细胞增殖率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shRNA抑制ADAR1的表达能明显促进人胶质瘤细胞U87细胞的凋亡和抑制其增殖,ADAR1基因可能成为治疗治疗胶质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陈晓明  游运辉  罗卉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7):3266-3269
目的:研究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来氟米特联合依那西普配伍组;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程度,半定量RT-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滑膜组织及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MMP-3含量。结果:①相较于AA模型组,来氟米特组、依那西普组和配伍组中大鼠的A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以配伍组关节炎指数为最低(P〈0.05)。②模型组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的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各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并以配伍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或P〈0.05);③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MMP-3表达阳性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用药后备组的MMP-3阳性密度降低(P〈0.01),其中配伍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来氟米特组和依那西普组(P〈0.01)。结论:来氟米特和依那西普联合使用可明显减轻AA大鼠的关节炎症,降低血清和滑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平,减少滑膜中MMP-3的表达,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来氟米特或依那西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n=58)和常规治疗组(n=58)。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血清IL-1β较治疗前下降(P〈0.01),罗格列酮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TGF—β1较治疗前上升(P〈0.05),罗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调控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介质和抗炎因子的分泌,可能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的MSCs;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30)。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采用170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ISO,连续4天给药;各组动物末次皮下注射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模型组LVEF〈70%的大鼠(n=20)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0)和培养液组(n=10),后大鼠开胸,细胞移植组将150μL(3×10^6MSCs)用微注射器分4点注射到左心室前壁,培养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与心肌内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心功能,并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和培养液组LVDs明显增加,EF和FS明显下降(P〈0.01);而和培养液组相比,细胞移植组LVDs明显下降、EF和FS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TNF—α、IL-1β和IL-6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降低(P〈0.05,P〈0.01,P〈0.01)。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同时下调心衰大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知母宁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小动脉Ⅰ、Ⅲ型胶原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周低O2高CO2组,4周低O2高CO2+知母宁组。采用图像分析、氯胺T法、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监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颈动脉平均压(mCAP)、肺细小动脉显微和超微结构、血CO浓度,血清及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小动脉Ⅰ、Ⅲ型胶原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低O2高CO2组mPAP升高,肺细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外膜胶原纤维增生,肺血管重建形成,肺匀浆羟脯氨酸含量升高,肺小动脉Ⅰ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增加;知母宁组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P均0.01)。此外,低O2高CO2组全血CO含量、血浆及肺组织匀浆HO-1活性升高,知母宁组上述指标较低O2高CO2组进一步升高(P均0.01)。三组间mCAP,Ⅲ型胶原及其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知母宁降低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减轻肺血管结构重建与其抑制肺动脉Ⅰ型胶原增殖有关,上调内源性CO/HO体系的表达为其可能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预脂毒性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分泌功能及氧化应激损害的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4组①正常组(NC),全程普通饲料喂养;②高脂组(HF),全程高脂饲料喂养。糖尿病组,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低剂量STZ(30mg/kg),48h后行OGTT试验判断成模情况后分组。③糖尿病对照组(DM),不给予药物干预;④血脂干预组(SIM),灌胃辛伐他汀5mg/(kg.d)4周干预脂毒性。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B、A细胞形态学特点,RT-PCR测定胰腺内胰岛素原mRNA表达水平,DHE荧光染色检测胰岛中活性氧化产物ROS水平。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干预脂毒性4周后血清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分别下降了22.9%(P〈0.01)和57.0%(P〈0.05)。OGTT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胰岛中B细胞相对量是对照组的2.6倍(P〈0.01),B细胞胞质内胰岛素水平增加了26.5%(P〈0.05),胰岛素原mRNA表达升高18.3%(P〈0.01);A细胞相对量减少了50%(P〈0.01)。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胰腺中ROS表达显著下降。结论辛伐他汀干预脂毒性4周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分泌功能和氧化应激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H20: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探明二苯乙烯苷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H20:组、辛伐他汀组、TSG组,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CAM-1及VCAM-1mRNA与其蛋白的表达。结果:200μmol·L。的H202作用内皮细胞24h后。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200μmol·L。的H202作用前用1μmol·L^-1二苯乙烯苷预处理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h,结果显示二苯乙烯苷能抑制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VCAM-1的mRNA和VCAM-1的蛋白水平表达,与H2O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I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H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ICAM-1和VCAM-1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表达降低,与H20: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可抑制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结论:二苯乙烯苷可通过降低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保护氧化应激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