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肝炎的疗效机制。方法:将2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浆置换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氨、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氨、血浆内毒素、TNF-α、TGF-β1治疗前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HGF浓度呈上升趋势;治疗组甲硫氨酸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其他氨基酸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无明显上升。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氨、内毒素、TNF-α、甲硫氨酸等有害物质,抑制TGF-β1上升,而HGF上升,缓解炎症,抑制肝脏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为患者的自然恢复争取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 β_1)及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动态变化,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阐明ALSS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4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ALSS治疗前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TGF β_1水平,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和Griess法分别测定血清内毒素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它们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42例患者ALSS治疗前血清中TNFα(481.57±229.31)pg/ml,TGFβ_1(44.09±31.73)ng/ml,内毒素(1.05±0.37)Eu/ml,一氧化氮(71.15±33.09)μmol/L,其中内毒素与TNF α含量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相关性。ALSS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下降,TNFα(156.46±78.12)pg/ml,P<0.05;TGFβ_1(27.77±23.28)ng/ml,P<0.01,内毒素(0.28±0.22)Eu/ml,P<0.001;一氧化氮(58.11±29.30)μmol/L,P<0.001;其中血清一氧化氮与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氨浓度也具相关性。 结论 重型肝炎肝细胞损害机制中,内毒素血症和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可能是重要的两个因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3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6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进行治疗 ,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内毒素 (ET)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 ,比较重型肝炎不同期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 ,CHE、PTA显著上升 (P <0 .0 1) ;ET、TNF α、IL 8和sIL 2R明显降低 ,IL 10显著升高 ,IL 2水平无变化。重型肝炎早、中、晚期应用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存活率分别为85 .6%、70 %和 10 % ,人工肝治疗组总体存活率为 5 2 .8% ,显著高于对照组 ( 3 3 .3 % ) ,P <0 .0 1。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早、中期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对 2 5例重型肝炎治疗 5 6次 (治疗组 ) ,2 2例单纯血浆置换治疗 4 2次 (对照组 ) ,观察以上方法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分析其疗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精神状态改善、黄疸消退最显著 ,术前 7例肝昏迷患者术后神智均恢复正常。治疗后 ,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90例,治疗组46例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人工肝治疗,两组均常规用药物护肝、对症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71.74%(33/46)与对照组生存率47.73%(21/44)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骨髓干细胞(BMSC)分化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ALSS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入院后予内科综合治疗,ALSS组在相同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1周内开始接受ALSS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2周时的BMSC分化因子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ALSS组治疗前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为(689.10±337.68)n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FGF-4)为(124.88±87.67) ng/L,表皮生长因子(EGF)为(323.85±44.40) n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为(9.29±1.38)ng/L,治疗后血清HGF为(1081.50±356.66) ng/L,FGF-4为(110.76-79.71) ng/L,EGF为(347.80±71.73)ng/L,bFGF为(9.57±1.15) ng/L,其中HGF显著升高(t=10.042,P<0.01),且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6.670,P<0.01),FGF-4、EGF及bFGF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GF、FGF-4、EGF及bFGF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SS治疗可以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GF水平,同时不影响FGF-4、EGF和bFGF水平,可能有助于BMSC以转分化机制参与重型肝炎的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7.
陈文  邓存良  孙庆  杨春 《山东医药》2012,52(32):12-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对大鼠枯否细胞(KCs)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对40例重型肝炎患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收集治疗前后血清。基质偶氮显色法检测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GF-β1浓度。Ⅳ型胶原酶灌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KCs,用聚苯乙烯乳珠吞噬实验和过氧化物酶染色进行鉴定。治疗前后血清直接干预KCs,24 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GF-β1在KCs的表达。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TGF-β1浓度较健康者升高(P<0.01);血浆置换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刺激KCs产生TGF-β1较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通过直接清除作用以及减少内毒素对KCs的刺激,从而降低TGF-β1浓度,减少其对肝细胞再生的抑制作用,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肝纤维化模型组 ,C、D组分别为缬沙坦早期治疗组和治疗组。B、C、D组大鼠均给四氯化碳 ( 1次 /3d ,共 8周 )诱导肝纤维化 ,C、D组大鼠分别于第 1、4周予以缬沙坦 ( 2 0mg/kg ,每天 1次 )灌胃治疗 ,所有大鼠于第 8周处死。RT 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与其受体(TGFR)ⅡmRNA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 β1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 ,肝组织H E染色及电镜检测病理改变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生化技术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与B组大鼠比较 ,RT PCR显示经缬沙坦治疗 ,C、D组大鼠肝内TGF β1与TGFRⅡmRNA表达明显降低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组织TGF β1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 ,TGF β1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大鼠肝组织TGF β1在C组与D组表达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经缬沙坦治疗后 ,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纤维间隔明显变薄 ,血清透明质酸酶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功能好转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  相似文献   

9.
王英超  张敏  李永勤  耿坤静 《肝脏》2012,17(8):570-571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应用人工肝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血浆置换80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另有31例病情相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人工肝治疗组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缓解,缓解率达96.25%.血清胆红素平均降低55.38%,2个月存活率比对照组高24.52% (P<0.05),治疗组血压下降、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 5%,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即刻严重并发症及应用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患者耐受良好.结论 血浆置换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 10 9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 (PE)治疗 ,分析重型肝炎各期、并发症、病毒复制指标 (HBVDNA、HBeAg)等因素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 :PE治疗早、中、晚期重型肝炎有效率分别为 82 86%、 60 78%、 2 5 0 0 % ,三者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对有并发症的重型肝炎其有效率为 5 0 % ,无并发症者为 84 62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HBVDNA、HBeAg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应在其早期、无并发症时采用 ,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而病毒复制活跃与否对重型肝炎治疗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肝治疗老年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老年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老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共104例,根据是否采用人工肝治疗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评价两组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及存活时间。结果经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近期存活率(41.67%)高于对照组(17.24%)。早期接受人工肝治疗者远期存活率(66.67%)高于对照组(27.78%),中期(22.2%)和晚期(O)治疗者远期存活率与对照组(5.56%)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远期存活者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死亡者生存天数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提高老年重型肝炎患者的近期存活率,延长患者生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体内病理产物大量积蓄,严重抑制了肝细胞的再生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清除体内积蓄的病理成分成为重型肝炎治疗的重要环节。以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阻止了肝脏病变进一步发展,以达到肝脏功能恢复的目的。笔者对本院42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实施了ALSS血浆置换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WLXGX-888型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25例重型肝炎患者,与同期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23例作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血浆置换治疗组患者生存率提高,生存率为68.0%,对照组为40.9%(P<0.05)。结论血浆置换安全可靠,可以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的临床应用受到广泛研究。我院引进日本产PLASAUTO IQ中间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3 4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5 9例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为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住院患者。诊断符合 2 0 0 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 (西安 )修订的标准[1] 。随机分人工肝治疗组 3 4例 (男 2 5例 ,女 9例。年龄 19~ 72岁 ,平均 41岁 ,并发肝性脑病 8例 )。对照组2 5例 (男 18例 ,女 7例。年龄 2 4~ 68岁 ,平均 3 9岁 ,并发肝性脑病 6例 )。两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内含5×10~9以上猪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结合血浆置换装置,构建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HALSS),并用于治疗1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 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乏力、腹胀明显改善,腹水减少。总胆红素在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由(493.5±139.8)μmol/L降至(250.9±91.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24.5±8.4)%升至(30.6±6.3)%。15例患者中11例经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细胞迅速坏死得到控制,最终好转出院,4例患者病情无好转死亡。15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序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86例)采用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序贯治疗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血浆置换纽(80例)采用血浆置换序贯治疗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其预后。结果:联合治疗组内毒素、血氨下降的幅度,肝功能、症状的改善及生存率的提高均明显好于血浆置换组及对照组。结论:结肠灌洗联合血浆置换序贯疗法能有效地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的临床应用受到广泛研究。我院引进日本产 PLASAUTO-IQ 中间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3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 59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为2001年9月-2002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的标准诊断。随机分人工肝治疗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19~72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操作指南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操作方祛 国内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是一整套包含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血浆灌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治疗重型肝炎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单用或联合应用以上技术。 入院后重型肝炎患者均按常规检查和采用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苦黄、白蛋白、血浆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肝力克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 4 0 ?l4皮下注射建立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结束后 ,给予不同剂量的肝力克和秋水仙碱灌胃治疗 9周。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肝组织中TGF β1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GF β1mRNA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应用肝力克大、中、小剂量和秋水仙碱治疗后 ,大鼠肝组织TGF β1mRNA阳性表达均较肝纤维化模型组明显降低 (P <0 .0 1,<0 .0 5 )。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计分与TGF β1表达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80 1,P <0 .0 1)。 [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 β1mRNA表达程度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中药肝力克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 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5,(4):112-118
重型肝炎TGF-α、TNF-α、IL-1β改变的初步研究;日达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人工肝支持治疗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初探;肝功能指标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