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RFID技术特点,分析RFID技术在重要场所安全管理应用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重要场所安全管理的工作需要给出系统功能结构图,并对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EPCglobal RFID技术标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简称RFID)。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3.
《中国防伪报道》2011,(1):72-72
目前,NXP Semiconductors发布SmartMX2系列的13.56MHz无源RFID安全芯片,目的是为单张智能卡实现的多种应用提供更强的安全保护,如移动支付、公交、门禁管理、设备验证和储备。据NXP称,目前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RFID技术及其在智能包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介绍国内外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智能包装中的应用,为RFID技术的后续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详细介绍RFID技术与智能包装的结合,在商品仓储管理、零售管理、医疗管理以及身份识别等场景的应用现状。结果 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通过与传统条形码的对比,RFID技术通过信息感应就能实现数据统计,不再需要逐个扫描,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但由于RFID设备造价昂贵,导致RFID电子标签成本偏高,严重限制了其在智能包装领域的发展应用。结论结合了RFID技术的新型智能包装可通过信息感应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统计,不需要人工逐个扫描商品包装,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关于制定我国RFID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由于具有移动物品识别、多目标识别、非接触识别以及无人干预等优点,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RFID标签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安全、生产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等众多领域,这些应用具有跨企业、跨行业甚至具有全球性,所以RFID标准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大RFID标准体系,即ISO RFID标准体系、EPCglobal RFID标准体系、日本UID RFID标准体系,它们对RFID应用的推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支撑这些标准体系的知识产权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以及这些标准…  相似文献   

6.
创新性的将RFID技术与无线通讯网络技术结合。将RFID定向识别模块、DSP模块、无线AP模块集成巡检器,选择性读取RFID信息后,将该信息通过无线模块发送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筛选出相对应的扩展信息通过网络回传给移动设备。从而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拓展RFID技术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不再是飘在天上的浮云。核心对话主题为"RFID技术与物联网"的第五届中国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据与会的上海市科委信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RFID技术进入社区,上海市科委日前启动了一个社区安全管理项目,长宁、嘉定两区目前已在试点物联网的RFID电子门禁系统。该负责人透露,两年内,上海  相似文献   

8.
《中国防伪报道》2008,(4):37-39
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手机移动支付是现阶段国内电信运营较为可行和现实的选择,但对于RFID技术而言,更大的机会在于商业组织内部的商业应用。基于RFID技术的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三流合一”的作用,其中包括我们平时使用的移动通信数据流,作为商品的交易物流,以及资金流交换。通过资金流把信息流和物流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弥补国防工程安全管理在人员巡查以及摄像头动态监视等技术手段应用下存在的局限性,并充分考虑信息化部队建设需求,将RFID技术与超声波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构建国防工程安全管理系统。文章对该系统的架构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论述了硬软件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结果证实整套基于RFID技术的国防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性显示国防工程中的人员信息以及装备信息,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防工程安全管理精确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RFID技术,在详细分析电影数字母版介质使用机制的基础上,建设了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电影数字母版介质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对电影数字母版介质应用过程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以编码的形式存储到RFID标签中,通过对电影数字母版介质应用轨迹的判断,实现电影数字母版介质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晏军  郭帷  荆海亮  蔡仁 《包装工程》2020,41(17):262-266
目的 针对当前人工影响天气行业在装备管理和保障等环节存在的不足,探析RFID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装备、仓储管理和物资配送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 详细介绍RFID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行业、作业装备管理、弹药及包装识别、仓储保障和物资包装储运等环节中的应用与主要功能。结果 通过与传统人工管理保障模式进行对比,RFID技术能有效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整个物资管理和保障环节更加高效、准确、科学合理。结论 RFID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实现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弹药的安全管理、仓储物资信息的动态监管和物流储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未来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气瓶溯源追踪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条码技术、RFID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气瓶从启用、瓶检、充装、配送、回空、报废全流程溯源追踪及实时监控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大多数气体企业(工业气  相似文献   

13.
李君  罗毅 《中国科技博览》2012,(28):242-242
随着网络安全的发展,涉密信息载体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对于载体监控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载体监控技术都是访问控制,忽视了载体在流转过程中的监控,本文通过对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提出使用自动识别技术中RFID可以有效地实现移动载体在流转过程中的监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当前军械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将RFID技术应用于军械物资管理过程,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军械物资管理方案和流程。  相似文献   

15.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发展与成熟,RFID技术其远距离识别、存储量大、标签唯一编码标识、环境适应性强等技术优势,逐步在溯源防伪领域取得了应用和推广。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接触外界信息的最主要设备,被称为个人感官的延伸。将NFC智能手机与RFID技术结合,应用于溯源防伪领域,具备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闫国卿  许振明 《材料导报》2013,27(3):12-17,31
信息存储介质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电子产品之一,其大量使用也导致了废弃信息存储介质的快速产生。其作为信息载体的特殊性,为这类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技术要求。根据信息存储介质的不同存储机理,提供了对应的安全销毁方法。对于磁存储介质,磁场消磁法具有技术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对于半导体存储介质,机械破碎法是最有效的销毁方法,同时也作为资源化的预处理节约了工艺流程。铝合金回收是硬盘资源化的重点,除漆则是硬盘铝合金回收的关键环节,实验表明热除漆法能够很好地达到二次熔炼要求。半导体存储介质中的半导体材料、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均是可回收资源,通过静电分选将三者加以分离是半导体存储介质资源化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RFID安全问题集中在对个人用户的隐私保护、对企业用户的商业秘密保护,防范对RFID系统的攻击以及利用RFID技术进行安全防范等多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是:①保证用户对标签的拥有  相似文献   

19.
线路巡检工作是企业提高生产运行可靠率、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的巡检系统,利用RFID技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技术等来实现对巡检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工人及时、可靠巡线,对提高巡检效率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建设发展,提出了RFID技术在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的应用方案。首先分析了RFID技术的具体特性,对利用RFID技术解决电池箱管理问题和电池箱管理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RFID技术在换电车辆管理的应用以及电池更换站电池箱的统一管理的应用;最后对未来该项技术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其他领域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