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过程的汽窜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汽窜的现象的发生、危害及汽窜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对八面河油田面120区稠油汽窜的油藏地质因素和工艺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汽窜的手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合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汽窜防治的措施。现场应用表明:通过采用井网调整、射孔参数优化、蒸汽吞吐工艺改进、油层改造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抑制和利用汽窜,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锦州油田稠油油藏油井汽窜产生成因、造成危害的分析,提出了以多井组合注汽,整体蒸汽吞吐为主,封堵窜和分层选注为辅的油井气窜综合防治措施。通过现场实施达到了防止气窜,提高注汽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汽窜现象、汽窜危害及汽窜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和认识,对杜84兴隆台西超稠油汽窜的地质因素、开发因素等进行分析,并对防治汽窜的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合该块蒸汽吞吐开发的汽窜防治措施,现场实验表明:汽窜增产技术试验可以有效地抑制和利用汽窜,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改善油层动用状况,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井楼油田一区稠油油藏经过20多年的蒸汽吞吐,已进入日产油量低、含水高、油汽比低和井间汽窜严重的高周期吞吐阶段,稳产难度增大,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下降,汽窜现象变得更严重。如何防治汽窜,确保油井有效开采,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变成油田生产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井楼油田一区油藏储层特征、原油物性、油藏分布状况及生产实际等方面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汽窜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块10年开发历程的跟踪及开发数据的分析,对井楼油田一区的汽窜现场表现进行了描述,揭示了井楼油田一区油藏的汽窜规律具有多向性、选择性、重复性等特征,结合汽窜特征、油藏地质特征和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分析汽窜的产生原因,包括油层物性好、原油粘度高、井距过密等。  相似文献   

5.
小洼油田属深层特稠油油藏,2007年东三段油藏开始蒸汽驱,年产油量占小洼油田年产量的24.9%。开发中存在中心注汽井蒸汽超覆、汽窜和针对汽窜缺乏配套技术的问题,2013年研制了适合小洼油田的新型高温调剖体系,由复合段塞高温调堵剂和高温泡沫调剖剂组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调堵剂具有封堵强度高、耐高温和封堵有效期长的优点。高温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封堵性能。现场试验表明,该高温调剖体系能够满足蒸汽驱注汽井调堵的需要,实现了封堵与泡沫调驱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潭口稠油为浅层特稠油油藏,通过对潭口注汽吞吐采油认识,结合现有工艺技术,优化吞吐参数,合理的注汽方式,达到高效注汽吞吐采油;通过注氮辅助配套及汽窜的治理,探索潭口稠油油田合理的注汽采油模式,提高蒸汽吞吐的有效性,提高其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稠油油藏进入注蒸汽多轮次次吞吐后期,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注汽时,因高渗透层反复吸汽、反复生产,造成高渗透层逐渐亏空,形成水窜及汽窜。近几年加密井的增加,该现象逐渐加剧。开发稠油蒸汽吞吐井暂堵增能复合技术,在提高油层动用程度的同时,提高油井的返排能力。通过研制耐高温、高效的新型深部封堵体系,抑制蒸汽的无效窜流;研制生成非凝析气的新型工艺。  相似文献   

8.
锦45块(Ⅱ类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开发效果,但受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油藏层间矛盾突出。蒸汽驱过程中出现蒸汽波及效率低,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衡,吸汽不均和汽窜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油藏地质、蒸汽驱开发动态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实施双井分注、化学调剖、双井分采、小型压裂等措施缓解层间矛盾,改变蒸汽流向,较大幅度的扩大注入蒸汽的波及体积、提高生产井周期采油量,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地保障了蒸汽驱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稠油油藏的蒸汽热采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在考虑汽窜通道内为蒸汽凝析特征的基础上,详细推导了非活塞驱替模型中的汽窜体积模型,利用该方法可确定井间窜通孔隙体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了调堵参数的优化原理,即调堵剂的用量以及调堵剂的位置,避免了调堵剂的浪费和油田开发中的调堵效果差,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注氮气开发油田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油田开发技术,美国和加拿大对不同的油藏进行了注氮气开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自89年起开展了应用氮气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果的研究,在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典型稠油油藏进行注氮气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研究和现场试验。我公司在2005年引进了美国NPU900型橇装式注氮设备,在克拉玛依稠油油田开展了规模注氮工艺,以氮气辅助蒸汽吞吐,解决油藏开发后期能量不足、蒸汽超覆、汽窜以及油层动用不均的开采矛盾,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许丹 《当代化工》2011,40(11):1163-1165
曙光油田超稠油油藏埋藏浅,油层纵向及平面上非均质性,汽窜干扰十分严重,且多数吞吐油井处于中高轮次吞吐阶段,油井周期递减加大.泡沫凝胶技术通过优选发泡剂、凝胶,氮气辅助形成泡沫凝胶体系,利用泡沫贾敏效应实现对油井的调剖,凝胶提高泡沫稳定性,泡沫能够扩大封堵范围,降低对油层的伤害;消泡后氮气可起到增能作用,现场应用后有效抑...  相似文献   

12.
郝建玉 《当代化工》2012,41(7):712-713,724
蒸汽吞吐开采是辽河油田超稠油主要开采方式.曙光油田杜84块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1306×10-3 μm2,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特点,极易发生汽窜,导致注入蒸汽热能不能充分利用,直接降低了注汽井生产效果,使油藏动用不均的矛盾加剧.邻井受窜后含水升高液量突升,温度升高,影响其生产效果或关井防喷.汽窜加剧油层套管变形或损坏.研制的耐高温堵剂有效封堵高渗透层,调整地层高低渗透层带间的吸汽差异,改变注入蒸汽的走向,达到缓解汽窜、消除井间干扰、扩大注入蒸汽波及体积、提高周期采油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鲍继红 《当代化工》2012,(9):895-897,918
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因为原油粘度高、纵向及平面上非均质性、井距近等因素影响,井间汽窜干扰、周期吞吐时间短等矛盾突出.为此,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将高温暂堵调剖和驱油助排结合,研发了调剖助排技术,现场应用后,在抑制汽窜的同时,降低产出液粘度,改善了吞吐效果.在超稠油吞吐开发领域内,实现了整体的工艺创新.  相似文献   

14.
稠油开发是世界性的大难题。在中国能源紧缺的今天,稠油资源无疑是中国不可忽视的能源之一。传统的稠油开采方法采用的是单一注蒸汽的热力开采方式,但单一的注蒸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汽窜、产量递减过快等问题。随着稠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发现在蒸汽中加入CO_2会改善注汽效果。本文进行了CO_2辅助蒸汽驱驱油进行了室内研究,通过改变CO_2与蒸汽的注入比、注入段塞的大小、注入速度来确定最优的注入参数。  相似文献   

15.
徐凤廷 《当代化工》2014,(5):742-744
曙光油田兴隆台超稠油油藏顶水发育,油水层间隔层厚度小,蒸汽吞吐后极易造成水泥环破坏引发窜槽出水。经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制出热稳定性、触变性好的封窜剂,并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现场应用后能够形成有效封堵,恢复油井产能,提高了管外窜槽顶水治理技术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大庆油田庆45区块稠油蒸气驱生产过程中,地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局部受效层温度过高,引起井底闪蒸。根据传热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井底温度计算模型,提出闪蒸预测方法,将计算的井底温度、压力与水饱和蒸汽临界温度-压力曲线相结合,依据井底温度和压力在临界曲线上的相对位置判断井底闪蒸情况。以庆45-22-K281井为例,进行现场测试和井底闪蒸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表明,闪蒸预测方法有效,为稠油蒸气驱生产井的闪蒸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疆油田重32井区齐古组稠油油藏汽窜严重的现状,研制了高温三相泡沫调剖剂GPT-C。在分析封堵汽窜机理的基础上,对封窜性能进行了实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GPT-C对渗透率5.2μm2的岩心的封堵率高于85%,突破压力梯度大于6.5 MPa/m,且其封堵性能与所用固相颗粒粒径有关,当固相颗粒粒径为180~270目时,封堵率最大、突破压力梯度最高。在平面非均质并联管实验中,GPT-C能够高效封堵高渗层,高渗岩心的残余阻力系数为低渗岩心的20倍、突破压力为低渗岩心的12倍,因此,GPT-C适用于稠油热采井高温调剖。  相似文献   

18.
低油价形势下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田边底水能量强、原油黏度高、油层厚度薄、储层物性差、强水敏等油藏特征,以及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成本高的特点,分析了当前低油价形势下稠油热采无效直井的治理对策。通过研究,提出了强边水油藏一线井提液二线井调剖、优化注汽参数、组合吞吐、分层注汽和氮气补充地层能量等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高含水井、无效益井的问题。现场应用表明,该系列技术对策有效提高了热采直井的开发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华北油田赵86油藏断块为一个高温高盐断块油藏,油藏内油水井之间的水淹水窜现象严重,常规的调驱手段存在有效期短和效果差的缺点,深部调驱作用有限,液流改向效果不理想,难以有效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近年来,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以其良好的调驱效果,逐渐在国内应用并发展起来。纳米微球在地面成胶,可降低矿化度、地层温度、地层剪切等环境因素对体系的影响。纳米微球初始尺寸小、粘度低、注入工艺简单、膨胀时间可控、可实现逐级封堵,在中、低渗透油田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