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褪黑素对下丘脑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纸电泳一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雄性小鼠下丘脑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in),及γ-氨基丁酸(GABA)3种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褪黑素(MT)对其影响。结果发现;下丘脑内3种氨基酸神经递质含量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MT使Asp、GABA的昼夜节律曲线上移,在12:00及20:00h升高Asp、GABA作用明显。不同剂量的MT腹腔注射能够升高Asp.GABA含量,以5μg·kg-1剂量为强,脑室注射MT的效果更佳。然而,不同浓度,不同时IMMT给药均不影响下丘脑Glu水平。利血平化小鼠的Asp、GABA含量升高,Gln含量则下降、给利血平化动物注射MT,则MT对Asp,GA-BA的影响消失,而使Gln含量进一步下降。提示:MT对Asp、GABA昼夜节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单胺神经递质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省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特征。方法:利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 扩增HGVNS5 区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河南株HGVNS5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 中HGV 对应位置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0% ~98.4% 和95.0% ~98.4% ;河南株存在本地区的独特变异点(23 位Alg→Gly,119 位Phe→Leu ,153 位Asp→Glu) 。结论:HGVNS5 区基因相当保守,是PCR方法检测HGV的适宜扩增区段;推测这三个变异点可能是河南株HGV 进化标志。  相似文献   

3.
纤维蛋白原B β318~320 KGD基序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Bβ链318~320KGD结构是否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配基及此结构在血小板止血和血栓形成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方法制备Fbg BβEGS重组克隆,转染中国仓鼠卵细胞(CHO),体外表达变异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收缩实验。结果:变异Fbg和正常Fbg比较,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BβEGS Fbg使凝块收缩反应的启始时间明显延迟,凝块收缩速率高于正常Fbg,变异Fbg与正常Fbg凝块大小相似。结论:血小板聚集率不受EGS结构的影响,EGS结构使凝块收缩反应出现异常,Fbg BβKGD结构可能是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结合的配基,参与纤维蛋白凝块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河南省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特征。方法 利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扩增HGV NS5区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河南株HGV NS5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HGV对应位置序列的同源笥分别为89% ̄98.4%和95% ̄98.4%;河南株有独特变异点(23位Alg→Gly,119位Phe→Leu,153位Asp→Glu)  相似文献   

5.
Graves病T,B细胞功能异常及甲巯咪唑体外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铭  冯凭 《天津医药》1999,27(3):139-141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T、B细胞异常及甲巯咪唑体外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将25例GD病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不同浓度的甲巯咪唑条件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6天后,同时检测T细胞亚群及sIL- 2R和IgG的含量。结果:GD病人PBMC中的CD_8~+T细胞亚群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D~+_4/CD_8~+比值显著升高 (p<0.01)。 sIL-2R及Ig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X10~(-5)mol/L的甲巯咪唑可明显升高GD患者PB- MC培养后CD_8~+ T细胞的百分率(P<0.01),降低CD_4~8CD_8~+比值及sIL-2R和IgG水平(P<0.01)。提示:GD病 人T细胞亚群对免疫应答发生调节失衡,甲巯咪唑具有调节GD患者T、B细胞功能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Inhibitory effects of copper-aspirin complex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铜(CuAsp)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Born氏法测定CuAsp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用荧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观察CuAsp对兔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和TXB2的产生及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结果:CuAsp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的释放(IC50分别为17和19μmol·L-1,95%可信限为9-33和10-30μmol·L-1),且抑制TXB2的产生(P<005).CuAsp10mg·kg-1灌胃选择性抑制AA诱导聚集.降低血浆TXB2,同时升高6ketoPGF1α的水平(P<005).结论:CuAsp体内外均有比Asp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含有actⅢ基因的质粒pIJ2346及其带有graORF1~4质粒pIJ5205~5208作探针与天蓝淡红链霉菌SIPI1482菌种的染色体DNA杂交。SouthernBlotting显示pIJ2346能与2.1kb的BamHⅠ片段杂交;graORF1能与约6.0kb和约10kbBamHⅠ以及约20kbBclⅠ片段杂交。除2.1kbBamHⅠ片段外,其余的同源片段克隆到质粒pUC18形成几个克隆子,并经SouthernBlotting确认这些同源片段的存在。含有约10kb同源DNA片段的pYG25,当转化加利利链霉茵31617时,发现能大大地促进该菌株色素的分泌,表明约10kbBamHⅠ同源片段含有某种调节基因。当将质粒pYG11的约6kbBamHⅠ同源片段克隆到pIJ680构成杂合质粒pYG26并导入变青链霉菌TK64,发现同源基因的导入能引起变青链霉菌TK64表型的显著变化,表明约6kb同源基因编码了某些与分化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测定生长激素(GH)在体生物活性的方法。方法:以去垂体大鼠体重增长(BWG)和胫骨骺软骨板宽度(TEW)为指标,观察动物性别,给药途径,次数和周期不同对效应的影响,同时进行4-dBWG,6-dBWG和6-dTEW法,测定GH的效价(平行线3×3设计)。结果:♀和♂sc和im给药以及每日给药1次和2次的BWG和TEW差异无显意义。给药6d比给药4d引起较大的BWG和TEW(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测定生长激素(GH)在体生物活性的方法.方法:以去垂体大鼠体重增长(BWG)和胫骨骺软骨板宽度(TEW)为指标,观察动物性别、给药途径、次数和周期不同对效应的影响;同时进行4dBWG,6dBWG和6dTEW法,测定GH的效价(平行线3×3设计).结果:♀和♂sc和im给药以及每日给药1次和2次的BWG和TEW差异无显著意义.给药6d比给药4d引起较大的BWG和TEW(P<005).4dBWG法和6dBWG法在0020-0500IU·d-1有较好的λ值(00660和01747)和r值(09000和09237);4dBWG,6dBWG和6dTEW法测得rhGH的效价为46132,39829和48023IU/amp.6dBWG法有较小的λ值和较低的ARFL值.结论:可在同一组去垂体大鼠体内同时用4dBWG,6dBWG和6dTEW法测GH活性,以6dBWG法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药物致癌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利用以塞替派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管上皮细胞 (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建立的癌前转化细胞 (BEAS TE)以及从软琼脂上筛选到了克隆化多倍体细胞 ,沿转化细胞代龄进行了转化进程中p5 3、p16和Ki ras基因突变情况的动态观察。结果 p5 3、Ki ras基因存在多位点、p16基因单位点的的碱基突变。结论 p5 3和Ki ras基因的多位点突变是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 ,p16基因非编码区单个碱基的缺失是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次要分子事件塞替派诱发人支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正常大鼠肝细胞和肝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培养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BEL401肝癌细胞,通过测定细胞DNA合成、细胞活性(MTT)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研究TGF-β对正常大鼠肝细胞和肝肿瘤细胞的影响方式及可能的作用途径。结果 实验发现,TGF-β可以刺激BEL7401肝癌细胞的增生,促进其DNA合成,并增强其活性STGF-β对原代培养肝细胞DNA合成无明显影响,对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还发现,TGF-β明显刺激BEL7401肝癌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增高,同时抑制原代培养肝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TGF-β对正常细胞和肝癌细胞BEL7401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这种结果可能是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丙氨酸转氨酶(AlaA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T)活力及K+浓度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二醛(MDA)用苯巴比土酸比色法测定.放射活力用液体闪烁测量仪测定.细胞病理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EGF显著降低AlaAT,AspAT及MDA水平,增加中毒肝细胞RNA和DNA的合成,且K+漏出与DNA的合成呈正相关.细胞病理显示EGF减轻CCl4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结论:EGF对CCl4所致原代培养肝细胞损伤有拮抗作用,肝细胞内K+转运是DNA合成起信息传递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多样耐药基因(MDR1)与p53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表达产物P-GP与p53基因产物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 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p53阳性率分别为40%和48.6%,随膀胱癌的病理分析和临床分期而增高。T2~T4期同Tis~T1期相比,MDR1及p53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MDR1与p53的表达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库普弗细胞(KC)是否参与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方法:给小鼠静脉注射卡介苗(BCG)5×107活菌后再静脉注射脂多糖(LPS)75μg以诱导免疫性肝损伤.以维生素A激活KC和以印度墨汁或硅砂封闭KC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谷丙转氨酶(AlaAT),谷草转氨酶(AspAT)的变化并检查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注射BCG后,再注射LPS75μg,可导致小鼠血浆NO,AlaAT,AspAT剧烈升高及严重的肝损伤.以维生素A激活KC后,肝损伤更为严重,而以印度墨汁或硅砂封闭KC后,肝损伤则显著减轻.结论:BCG+LPS诱导的小鼠肝损伤与KC的功能关系密切,来源于KC的NO在BCG+LPS诱导的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铜(CuAsp)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Born氏法测定CuAsp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用荧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观察CuAsp对兔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和TXB2的产生及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结果:CuAsp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的释放(IC50分别为17和19μmol.L^-1,95%可信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胆汁酸变化与肝功能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对患儿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其监测的早期敏感指标。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7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结果:①部分呼吸道感染患儿AST、GGT、ALP及TBA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上限,而针对同一指标,病情轻重不同,其异常率差别无显著性,其中以TBA的异常率最高;②重症肺炎组TA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河南省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变异特征。方法 利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扩增HGV NS5区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人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河南株HGV NS5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HGV对应位置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0%~98.4%和95.0%~98.4%;河南株存在本地区的独特变异点(23位Alg→Gly,119位Phe→Leu,153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培养方法制备纤维蛋白原(Fbg)β链K318E/D 320S变异蛋白,观察此变异蛋白对凝血反应的影响。方法:用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方法构建变异重组质粒;磷酸钙法将此质粒转染CHO细胞;经细胞培养表达变异蛋白;硫酸铵沉淀法和免疫亲和层析法获取蛋白。进行纤维蛋白多肽A、B释放实验和在3种Ca^2 浓度下的纤维蛋白聚合实验,并评价此变异蛋白的功能。结果:变异与正常Fbg纤维蛋白多肽A、B释放实验无差异。纤维蛋白聚合实验显示,在不同Ca^2 条件下两者间Lag period,Vmax和最终光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 β链变异蛋白可能引起Fbg D区结构的变化,使纤维蛋白聚合位点和Ca^2 结合位点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致使纤维蛋白聚合反应速度减慢及纤维蛋白纤维粗细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9.
宋诗铎  张同海 《天津医药》1999,27(10):602-604
目的:为获得与天然鲑鱼生长激素一致的基因工程产物,对已构建的鲑鱼生长激素基因分泌型表达质粒pOsGH153进行改造,删除所编码表达产物氨基端多余的9个碱基,方法:采用PALTER系统进行寡聚核苷酸指导下的基因定点缺失突变。突变质粒pOsGH158经限制性酶切图谱及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加以证,结果:含有表达质粒pOsGH158的大肠杆菌株经IPTG诱导后提取周质帽白,经SDS-PAGE及免疫  相似文献   

20.
消脂护肝胶囊治疗脂肪肝伴高脂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消脂肪护肝胶囊在脂肪肝治疗过程中的降脂作用及机理,我们于1994年4月-1996年5月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并与西药东宝肝泰片,不完全随机对照。结果发现:两组TC、TG均降低,HDL-C均有升高,治疗组降TC、TG均降低,HCL-C均有升高,治疗治疗组降TC、TG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升高HDL-C作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动物实验也表明:大、小剂量治疗组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