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1年~2010年共10年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结果共有1653例围产儿死亡,平均死亡率为7.98‰,其中户籍人口为5.4‰,流动人口为8.8%(χ2=57.432,P〈0.001);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有: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系统不全面、产、儿科诊疗知识技能和医疗系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孕期保健意识薄弱,围产保健管理有待加强。结论通过加强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网络保健系统,特别加强对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提高医疗机构产、儿科诊疗技能水平;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减少出生缺陷;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上海杨浦区十年24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上海市杨浦区十年围产儿死亡情况,从围产儿评审的角度探求围产儿死亡原因,针对其原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所有医院产科的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十年围产儿共计47891例,死亡248例,十年围产儿死亡率5.18‰,其中十年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3.74‰,十年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10.05‰。结论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重点在于加强外来人口孕产妇管理,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外来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医疗部门要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同时要大力宣传婚前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婚前医学咨询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积极开展优生优育指导,普及优生优育知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掌握温岭市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2009年温岭市928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围产儿死亡率2009年为10.51‰,2008年为8.52‰,2007年为8.96‰,2006年为9.04‰,2005年为8.33‰。死因分类顺位为:出生缺陷、原因不明、新生儿疾病、胎儿因素、脐带因素、母亲因素、胎盘因素、其他因素。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而加强对围产儿保健工作者的培训是提高围产儿保健质量的手段。提高全社会的妇幼保健意识,特别是流动人口孕产妇,根据围产儿的死因特点,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努力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的98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98例,死亡率分别为8.09‰、7.52‰、4.18‰,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死胎53.06%,死产4.08%,新生儿死亡42.86%。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不明原因、胎儿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国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不断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余姚市5年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死亡构成、死亡原因及孕期检查等情况比较及400例个案死亡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400例,平均死亡率8.0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孕前检查、产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出生缺陷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大连市围产儿死亡的病因和变化规律,探讨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1996年~2005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对典型病例进行调查、分析、评审,查找围产儿死亡原因并不断调整干预措施。结果"十五"期间围产儿死亡率较"九五"期间明显下降;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出生缺陷、窒息、早产低体重、肺炎、颅内出血,1996年~2002年窒息始终是第1位死因,2003年以来出生缺陷上升为第1位死因,肺炎在死因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男婴死亡率明显高于女婴。结论积极推广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提高围产保健质量,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坚持产科、儿科、超声科业务的逐级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等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2001年~2005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产儿死亡率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围产保健技术和水平,是评价围生期保健和新生儿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对2001年~2005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孕周、出生体重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寻找死因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的98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邮地区2005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98例,死亡率分别为8.09‰、7.52‰、4.18‰,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死胎53.06%,死产4.08%,新生儿死亡42.86%。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不明原因、胎儿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等。结论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不断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围产医学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2009年共73例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10年总分娩人数6452人,围产儿死亡73人,死亡率11.31‰,死亡原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早产、畸形、新生儿窒息。结论加强优生优育教育,进一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产儿科诊治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0年10月-2005年6在西城区全部产科分娩的339例死亡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14.08‰。死亡围产儿体重〈2500g组明显高于≥2500g组(P〈0.05)。造成死亡的原因以母病因素为首位,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74.42%,且子痫前期重度-子痫致死亡明显高于此病其他阶段(P〈0.05);妊娠期糖尿病81.82%在34周以前发生围产儿死亡。致围产儿死亡的出生缺陷类型顺位依次为心脏畸形,多发畸形,神经管畸形,唇裂合并腭裂等。结论母病因素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首因,出生缺陷成为造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胎儿生长发育与妊娠结局有密切关系。加强孕产期保健与管理,普及优生优孕知识,科学地进行孕产期母儿监测与监护,做好孕产期母儿疾病与预后的客观评估,早发现、早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可以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同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5~2009年间围产儿死亡原因和死亡构成比的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围产保健质量,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间我院住院分娩围产儿数18 581例,围产儿死亡数149例,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8.2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占死亡率的8.75%,非本市户籍占91.25%。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胎儿因素、出生缺陷、脐带胎盘因素、母体因素、原因不明及其他。结论加强对围产儿保健者的培训,28周前发现畸形、预防早产、治疗妊娠合并症、加强监护有助于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提高围产儿保健工作和产科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两年半内137例围产儿的死亡率、新生儿死亡原因、死胎原因、围产儿与早产的关系、围产儿死亡畸形种类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的死亡率逐步下降,畸形为新生及死胎第一死亡原因。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占69.34%,流动人口占48.1%。结论,进行产科一条龙规范化管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的保证。产前诊断的开展提高了宫内畸形儿诊断率,畸形儿引产随之增加,防治早产提高早产儿救治水平仍是一项重大课题,切实做好深圳流动孕产妇管理亦是一大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与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方法本文对2007年~2011年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早期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5年间共有156例早期新生儿死亡,死亡率4.14‰,其中本市户籍死亡率1.98‰,非本市户籍死亡率12.28‰。早产、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围产期保健管理,并针对早产、畸形儿出生、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厦门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厦门市2000~2005年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对死亡孕产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6.09/10万、47.43/10万、16.37/10万、16.26/10万、25.99/10万、5.72/10万;孕产妇死亡的前四位原因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妊娠合并脑功能障碍、妊高征;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占全市死亡总数的48.48%。结论6年中孕产妇死亡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羊水栓塞死因居首,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偏高,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的应对措施,提高羊水栓塞的抢救技术,提高住院分娩率,整顿医疗市场,杜绝非法接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本地区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达到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方法本文对近三年来越秀区辖区内产科医院的国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3年期间辖区内十一间产科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病例共计1128例,围产死亡率平均为17.60‰,死胎占84.22%,死产占3.55%,早期新生儿死亡占12.23%,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为:胎儿畸形(占54.08%)、脐带因素(占17.02%),母体因素(占11.70%)、早产低体重儿(占7.53%)、胎盘因素(占4.60%)、新生儿重度窒息(占1.15%)。结论加强出生缺陷的监测,通过产前诊断尽早发现畸形,在28周前终止妊娠,从而减少围产儿死亡。做好产前保健,加强孕期监护,积极防治先兆早产,及时防治胎儿窘迫和妊娠并发症,提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质量及复苏后治疗护理水平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8年来本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变化趋势,寻求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高发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8年越秀区所有孕产妇死亡的上报资料和设产科医院的活产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重新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8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56.31/10万,以外地流动人口及转诊孕产妇死亡为主(占87.93%),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前五顺位依次为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妊娠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合并恶性肿瘤及妊娠合并肺部疾病。结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着手,提高基层医院对危重孕产妇的抢救能力,严格执行危重孕产妇的三级转诊制度。  相似文献   

17.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围产保健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国近年来产科和儿科,妇幼保健工作者对此均十分重视,为提高我国民族素质和健康水平,我院总结1987—1991年五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以找出预防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600例早中孕期高危妊娠管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高危孕妇产前检查资料的分析,寻求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厦门市思明区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早中孕期高危妊娠孕产妇监测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妇总数为2866例,早中孕期筛查出高危孕产妇600例,高危妊娠发生率为20.94%。结论应将保健范围扩大到围婚期,甚至青春期,提高早孕建卡率,以便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并予以管理、监护、处理,才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围产期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方法:对1991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妊娠肝病患者的围产儿死亡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肝病孕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7.99‰,而且以死胎为主,占65.00%。围产儿死亡有性别差异,男性死亡率为21.64‰,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10.11‰(P<0.01)。前后5年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下降(P>0.05),其中本市城区和郊区的围产儿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而外来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有上升趋势。母体患重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妊高征和胎儿及新生儿窒息。母体HBV携带者围产儿死因主要为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和窒息。结论:妊娠肝病可使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加,其导致围产儿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重症肝病引起的妊高征和胎儿宫内缺氧。外来人口、男性胜儿等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加强对肝病孕妇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孕期管理,积极治疗肝病,必要时尽早终止妊娠,提高产时处理及新生儿复苏水平是降低妊娠肝病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怀化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怀化市孕产妇死亡率,维护妇女的生殖健康。方法统计和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8年134例孕产妇死亡报告卡。结果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0.23/10万,与2004年相比下降率为46.06%,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产妇死亡的前4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孕期的保健服务和产科人员的业务技能对孕产妇死亡有重要影响。结论孕产妇死亡是由医学与社会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妇幼卫生投入、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落实孕产妇系统管理、完善县乡两级产科建设、提高产科技术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