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收集杭州某工程静载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方案中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及桩顶桩端沉降,经比较,持力层为中风化基岩的试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与持力层圆砾层桩端后注浆的试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相差不大,桩顶沉降量亦相差不大,但桩长上圆砾持力层注浆试桩则要减少10 m~15 m,节省20%~30%,可优选圆砾持力层结合桩端注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国家和地区规范、规程的相关规定,对福建省肿瘤医院诊疗中心大楼(26层,高99.9m)冲孔灌注桩持力层选用合理性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可知,采用不同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在不同桩长的条件下,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相近的结论,并经过沉降验算,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霞  张建新 《建筑施工》2006,28(6):429-431
目前,在对嵌岩桩的承载力计算时,一般只考虑岩块强度而未反映岩体成层性及其破损状态等岩体结构性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岩体的结构性对嵌岩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得到:岩体成层分布时,若桩端以下为硬持力层,则端阻所占总荷载的比例加大,沉降减小,侧阻的发挥受到限制;由于桩周岩体的风化破损程度不同,桩侧阻力沿深度分布不均匀,下部微风化岩石较上段侧阻力要大,但同一风化段内其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周红波 《建筑技术》2007,38(3):183-185
结合上海地区26栋高层建筑钻孔桩基长期沉降观测资料,分析桩端持力层的种类、桩端压缩层中砂土比、桩周土层特性等因素对钻孔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和压缩层内的砂土比对桩基沉降有较大影响,钻孔桩沉降受桩周土的影响明显小于打入桩基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灌注桩在桩端桩侧进行复式注浆的增强原理和施工工艺。通过静载试验,得出不同桩基持力层需否注浆的Q-s曲线和s-lg Q曲线,发现在粉质黏土持力层采用复式注浆技术,桩基静载最大沉降量可明显减少,但在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持力层,其沉降量变化较小。结合大量静载试验数据与单桩极限承载力增幅经验公式,可得出桩基持力层颗粒越粗,复式注浆效果越好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某工程主楼与纯地库一体建筑,主楼设计基底压力650 kPa,要求地基最终沉降量不大于70mm,指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层组合为密实砂层与粘性土互层,重点对3个可能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层位进行了详细计算及全面比选分析,最终采用了可塑低压缩性粘性土7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根据沉降观测成果,主楼结构封顶时的最大沉降值仅为21.14 mm,后经410 d持续观测,最大累计沉降值为25.96 mm,沉降时程曲线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是最广泛应用的桩型,这类桩基以坚硬稳定的岩层、密实砾砂或碎石层等作为桩端持力层,传力直接明确,安全可靠,设计时可以免去繁琐的沉降计算工序。而作为另一类桩型的摩擦桩或端承摩擦桩,虽然在多层建筑中也有不少应用,但由于这类桩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故在我区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使用较少,有关沉降变形的实测资料也就非常少。  相似文献   

8.
群桩基础整体工作性能及计算方法通过鉴定“群桩基础整体工作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课题,最近通过建设部组织的成果鉴定。本课题首次补充进行桩端为硬持力层的群桩模型试验,得出群桩效率大于1,并且小桩距群桩沉降变形特性与置于硬层上的实体基础相似的结论。重点对高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宁波某工程不同桩长桩的静载试验,对比分析钻孔灌注桩在两个不同持力层深度时桩底注浆与不注浆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第8土层——粉砂土作为持力层,桩长为55 m,并采用桩底注浆技术能显著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桩顶沉降;选择第13土层——含黏土的砂砾层为持力层,其下为基岩,虽然能有效地防止桩端刺入破坏,但由于桩长为88 m,施工时需要穿越第8层厚度达20 m左右的粉砂层,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这易导致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厚度较大,从而降低单桩承载力,使实测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优化选择桩基持力层,在确保工程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和方便施工,最终选择粉砂土层为持力层。  相似文献   

10.
上海高层建筑打入桩基长期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上海地区25栋高层建筑打入桩基长期沉降观测资料,分析桩端持力层的种类、桩端压缩层砂土比、桩周土层特性以及建筑物施工速率对打入桩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桩周砂土层的存在对软土地区打入桩沉降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嵌岩旋挖扩底抗拔桩工程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单轴抗压强度在14.4 MPa以下风化程度不同的泥岩、泥质砂岩互层的特殊地质条件,按照现行设计规范,抗拔桩基础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终孔地层,利用旋挖钻机成孔、扩孔施工工艺形成扩底抗拔桩解决上述问题,并根据现场原型试验,对嵌岩旋挖扩底抗拔桩承载规律进行研究。根据桩顶静载试验和桩身应变测量试验数据,分析抗拔桩的桩身开裂、桩身变形规律。分析后认为,嵌岩扩底抗拔桩极限承载力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扩大头抗拔力提供,桩侧摩阻力是逐渐发挥作用的,计算桩的极限抗拔力时不宜考虑全部的桩侧摩阻力,扩大头抗拔力在整个抗拔力中占较大比例。嵌岩扩底抗拔桩极限承载力主要受桩顶位移控制。极限承载力是桩顶位移达到极限值(即容许上拔量)所对应的承载力,而不是抗拔桩真正所能发挥出来的最大承载力。当上部结构对抗拔桩桩顶位移比较敏感时,宜采取措施控制桩身变形,而不是单一提高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真光中学教学实验楼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经过桩基抽芯检测显示,少数桩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不符合设计要求。后通过补充勘察,进一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各岩土层的岩土计算参数,经过桩基计算后发现,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的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对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的桩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补强加固。桩基加固后经过验算,其承载力可满足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结果显示变形符合规范要求,说明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桩基补强加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某工程岩溶桩基分析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某9层框剪结构商住楼,采用挖孔桩基础,持力层为微风化石灰岩,超前钻揭示桩底有溶洞溶洞大小不等,首先分析了溶洞发育状况尤其是石灰岩质坚硬寒带程度、岸芯取经(BQD)、再根据桩基荷载,对溶洞顶板进行了抗冲切、抗剪及抗弯验算,提出了相应处理方案,经实践及沉降观测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杭州地区某工程场地内3种差异明显的中风化持力层,设计了3种不同的工程试桩类型,在6根试桩施工过程中,从人岩界面的判断、岩样的判定、钻杆进尺速度和入岩总时间几个关键环节分别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控制标准,从项目实际运作情况看,桩基安全性、进度、造价和管理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筏板-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无厚度的接触面单元模拟筏板–桩–土之间的非线性接触特性,同时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特性,对桩筏基础进行了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筏板–桩–土接触表面上法向应力和摩擦应力的分布以及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筏形基础中筏板和桩的承载力分担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外荷载的增大,桩的承载力分担比增大,筏板的承载力分担比减小,但两者的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6.
软土地基螺旋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抗拔螺旋桩基础竖向抗拔承载性状,使用极限平衡理论和Meyerhof深基础承载力理论,提出抗拔螺旋桩基础首层叶片界限埋深和叶片控制间距,给出多层叶片螺旋桩基础竖向抗拔破坏模式,得到竖向抗拔螺旋桩基础的首层叶片界限埋深和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对14次工程桩试验分析和极限承载力计算,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一般在10%以内,说明所建立的螺旋桩基础抗拔破坏模式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螺旋桩基础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王旭东  宰金珉  凌华 《工业建筑》2002,32(12):15-19
以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为基础 ,建立考虑筏板实际刚度和桩的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复合桩基非线性共同作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塑性支承桩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分析 ,通过现场实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分析验证塑性支承桩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刘正锋 《工业建筑》2005,35(Z1):626-627
论述了桩基概念、桩基受力特点,各不同等级的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桩基础承载力标准值、设计值的确定。  相似文献   

19.
 充分考虑岩土力学性质的时间相关性,研究土的流变特性及桩–土的空间效应问题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土和土–土相互作用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对承载性能的影响机制。将土的流变学理论应用于桩基础工程中,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桩–土体系时空效应模型,并对多种桩型、桩径及不同受力特点单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机制随时间的变化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套桩–土承载性能时空效应剪切流变分析的新理论,并推导出单桩承载性能时空效应理论的闭合解析解和半解析解。结合试验研究进行验证。该理论可用于指导桩基础设计时预估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有效地控制基础沉降;同时用于桩基础施工质量的验收,计算基础的荷载–沉降关系,弥补目前桩基础检测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软土地基中的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分别进行1组等截面桩和3组不同楔角楔形桩的9桩复合地基对比试验,研究4组复合地基在相同条件下的平均沉降和平均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变化的规律以及荷载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楔形桩能有效地调节桩–土沉降差和地基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大楔形桩的楔角能使桩体较早地发挥其承载性能,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土应力比较夯实水泥土等截面桩复合地基的大;随侧壁倾角的增大,夯实水泥土楔形桩桩身轴力的衰减速率不断增大,随荷载传递深度不断减小,楔形桩的工作性状远优于等截面,且侧壁倾角越大,桩体的性状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