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小胃癌及微小胃癌51例。方法用低张胃双对比造影结合内镜检查进行诊断。结果本组20例均于内镜检查前先做胃双对比造影,12例诊断为小胃癌,3例疑系早期小胃癌。25例X线检查在内镜检查后其中12例并经活检诊断为癌之后进行,与内镜对照均找到病灶。根据25例X线表现,10例诊断为小胃癌,5例诊断为早期胃癌,3例可疑胃癌,2例误诊为糜烂性胃炎,5例误诊为良性小溃疡。6例内镜活检诊断为早期胃癌,未做X线检查。结论低张胃双对比造影是检诊早期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小胃癌及微小胃癌51例。方法用低张胃双对比造影结合内镜检查进行诊断。结果本组20例均于内镜检查前先做胃双对比造影,12例诊断为小胃癌,3例疑系早期小胃癌。25例X线检查在内镜检查后其中12例并经活检诊断为癌之后进行,与内镜对照均找到病灶。根据25例X线表现,10例诊断为小胃癌,5例诊断为早期胃癌,3例可疑胃癌,2例误诊为糜烂性胃炎,5例误诊为良性小渍疡。6例内镜活检诊断为早期胃癌,未做X线检查。结论低张胃双对比造影是检诊早期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体上部癌肿X线征象的特征,以利于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方法 对27例胃体上部癌肿全产行常规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内窥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肿块型胃癌4例,侵润胃癌型17例,溃疡型胃癌6例。结论 适当的检查方法和良好的显示粘膜皱襞技术能充分显示病变,发现病变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邹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9):150-15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片特点,提高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探讨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11例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结果:胃平滑肌瘤10例,胃平滑肌肉瘤1例。11例均见腔内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5例黏膜改变,4例胃壁改变。7例经X线气钡双对比检查确诊,诊断率63.6%,误诊为胃癌1例,胃溃疡2例,胃息肉1例。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的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要与胃癌、胃溃疡、胃息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糜烂性胃炎是指组织学上胃黏膜缺损而未累及黏膜肌层。当缺损一直延伸到黏膜下层时,则为胃溃疡。我院1999年~2003年2月在160例胃双对比造影检查中发现了糜烂性胃炎16例,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具有典型的X线征象。特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6.
冯延中  张建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07-2407
<正>糜烂性胃炎是指组织学上胃黏膜缺损而未累及黏膜肌层而言。当缺损一直延伸到黏膜下层时,则为胃溃疡。我院从1999年至2003年2月在160例胃双对比造影检查中发现了糜烂性胃炎16例,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具有典型的X线征象。特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小胃癌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7例小胃癌,对其行X线双对比造影片与胃切除标本对照,分析造影所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病例均为病灶大小在5.1~10 mm间的早期胃癌,其主要X线表现为限局性胃壁伸展不良,浅凹陷面和黏膜纠集等征象.结论:合理的X线检查能准确发现小胃癌,良好的双对比造影对小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双对比造影 (Double Contrastbariumenema,DC)是在胃内既服入钡剂 ,又充以足量的气体形成对比分明的影像。这种检查通常在透视下摄取一系列的照片 ,以阅片为主。由于胃腔扩张 ,粘膜皱襞展平 ,可显示出胃壁的微细结构 ,可发现常规造影所不能发现的病变。对早期胃癌 ,糜烂性胃炎、细小溃疡等有特殊的诊断价值。1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 :胃常规造影发现的可疑病变而难以定性者 ;临床怀疑有肿瘤而常规造影又无所发现者 ;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肿瘤者。禁忌症 :同胃常规造影 ;低张药物使用禁忌者。2 造影技术2 1 术…  相似文献   

9.
胃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法(以下简称“双对比”)是把作为阳性造影剂的硫酸钡和用作阴性造影剂的气体同时注入胃腔。利用胃壁上附着的薄层钡剂与胃内气体形成的鲜明对比,对胃进行X线检查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鲜明对比,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胃粘膜面上的微细结构和微小病灶,特别是对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价值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近年来“双对比”检查已在国内较普遍开展。我们通过800余例双对比检查,初步体会到双对比检查优于常规钡餐检查。现将手术、胃镜、病理、X线检查资料完整的胃癌病例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伟民  刘静  吴云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28-1029
目的评价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 26例中,腺癌13例,间质瘤7例,腺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10例,检出率37.5%;CT检出率10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2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性(60岁以上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非老年性(小于60岁)出血患者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胃溃疡所致出血最多23例,占20.91%,其次为胃癌18例,占16.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复合型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出血,老年组患者肿瘤发生率、胃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胃癌。  相似文献   

12.
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166例胃镜检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谢永武  郑瑞丰 《河北医学》2008,14(2):129-131
目的:了解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Olymus-GIF-XQ240电子胃镜对我院175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175例胃镜检查有异常者为166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5.43%,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并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胃溃疡以胃窦溃疡多见,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生率为94.86%,小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十二指肠炎,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多见,慢性糜烂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也不少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9.04%,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检测幽门螺杆菌均为阳性。结论:目前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要重视胃镜检查,要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海南海岛76例60岁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回顾性病因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44例,占57.8%。胃癌9例,上11.」8%,食道静脉曲张7例,沾9.2%,慢性胃炎6例,占7.8%,急性胃粘膜商变占5.2%,肝癌胃转移1例,占1.3%。病涸未明5例。在消化性溃疡中以胃溃疡最多。对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除考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外,还要注意到消化性溃疡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的探讨胃助显超声对胃部病变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胃部不适患者130例,首先行胃肠助显超声,然后将结果与胃镜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130例中,胃部疾病113例。胃助显超声诊断99例,阳性检测率为87.6%,与胃镜及病理结果相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8.2%。胃助显超声诊断胃炎44例,胃癌13例、胃间质瘤7例、胃溃疡17例、胃息肉15例,食管裂孔疝3例。 结论胃助显超声无侵袭性,无辐射,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胃部疾病有良好的诊断符合率,可以作为筛查胃肠道疾病首选方法,为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补充,为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69例痘疹状胃炎的研究,本组X线发现率为2.77%,观察结果表明:本病40岁以上多见(73.91%),多发性多见(97.10%),胃窦局限型多见(84.06%)。胃窦局限型与弥漫型的溃疡伴发率无显著差异。文中对痘疹状胃炎X线征象与病理基础的相应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痘疮征”是本病的基本的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又指出胃双重对比薄钡相是检查本病的最有效的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经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疾病3 700例(占71.2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70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22:1,其发病以慢性胃炎最多,其次为消化性溃疡,此后依次为息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癌肿、食管裂孔疝、Barrette食管、憩室、贲门黏膜撕裂症、胃石、贲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热极治疗对胃隆起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内镜热极治疗疣状胃炎、黄色瘤及胃息肉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内镜热极治疗疣状胃炎42例计185枚,胃黄色瘤11例计16枚,胃息肉17例计30枚,4周后复查胃镜,疣状胃炎、胃黄色瘤均一次治疗全部消除,愈合率达100%。胃息肉一次治疗消失16例,愈合率为93.33%。1例2枚直径〉1.5cm亚蒂息肉基底局部组织仍有溃疡面,予第二次热极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平复。结论热极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隆起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100例慢性胃炎低张双对比造影片进行了X线测量分析,同对以20例正常胃低张双对比造影片作对照。提出了胃低张双对比造影诊断慢性胃炎的标准,并且对胃小区作了分型。重点探讨了胃小区显示与否在诊断慢性胃炎中的价值,认为:①正常胃由于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尤其是胃粘液屏障作用元胃小区显示。②胃小区的出现或(和)胃小区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胃小沟增宽、粗细不均,边缘模糊不清是诊断慢性胃炎的可靠依据。③胃粘膜纹增粗,且有局限横行不消失的粘膜皱壁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