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炎症指标与肝内胆管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0肝切除治疗的38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最小P值法确定炎症指标截断值,将每个炎症指标分为高低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和复发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NLR(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2.30是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多发肿瘤比例高、淋巴转移和血管侵犯比例大。结论 NLR≥2.30是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术后总体生存率较差,肿瘤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否可以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价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膀胱癌根治术的214例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3,92例)和高NLR组(NLR≥3,1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MIBC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0.9%和55.8%(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吸烟史、病理T分期、肿瘤分级、围手术期输血、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密度及切缘阳性与MIBC患者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分析证实,NLR是影响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42,95%CI:1.212~3.786,P<0.01)。结论术前NLR是影响MIB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MIBC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7例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3,n=35)和低NLR组(NLR≤3,n=42),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因素,术后总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NLR组的术后总生存时间长于高NLR组(P<0.05),高NLR组与低NLR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3(HR 2.15,95%CI 1.23~3.73,P=0.007)、淋巴结转移(HR 2.04,95%CI 1.10~3.76,P=0.023)、血管侵犯(HR 2.10,95%CI 1.10~4.00,P=0.024)为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3可以作为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在辽河油田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67例75岁以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NLR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根据NLR的ROC曲线截点值(2.98)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3)和高NLR组(NLR≥3),其中低NLR组44例,高NLR组23例。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肿瘤分化程度低(P=0.040)、淋巴结转移率高(P=0.018)、TNM分期高(P=0.008)、CEA水平高(P=0.026);全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62.7%,其中低NLR组和高NLR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连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CEA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结论:术前NLR对高龄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高NLR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差异,分析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92例IC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53例)和非手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因素。结果:手术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同期非手术组患者(60.35%vs.28.21%、39.66%vs.7.69%、17.24%vs.0,均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手术组患者(24个月vs.9个月,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ICC对患者预后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对ICC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及存活时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对评估胃癌预后价值。方法 213例胃癌患者术前取外周血行血常规检测,按中性/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否大于4分为高NLR组及低NLR组,收集患者术后病理TNM分期情况并随访。以NLR为因变量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析NLR是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血小板计数等因素均与NLR升高有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3、N≥N1、血小板计数≥350×10~9/L患者中NLR≥4者的比例更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5岁、血小板计数≥350×10~9/L及淋巴结转移为导致高NL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NLR组(NLR〈4)1、3、5年累计生存率为92.6%、84.7%、64.1%,高NLR组(NLR≥4)1、3、5年累计生存率为80.1%、50.8%、44.4%,两组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NLR值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LR的截断值为2.4(敏感性:53.3%,特异性:71.4%),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4,153例)和高NLR组(NLR≥2.4,1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高NLR组较低NLR组肿瘤直径大、肿瘤浸润深度深、TNM分期高(均P0.05);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44.3%,生存分析显示,高NLR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χ~2=17.511,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NLR、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和TNM分期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和肿瘤大小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NL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高术前NLR值提示胃癌患者有较差的临床病理情况及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6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外周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 2. 560)和高NLR组(NLR≥2. 560)。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 8%、66. 1%、42. 6%和62. 6%、35. 7%、25. 4%,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 7%、81. 3%、61. 2%和83. 5%、72. 6%、46. 9%。两组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 973,19. 750; P 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ug/L,肿瘤直径≥5cm,肿瘤数目≥2个,血管侵犯,巴塞罗那分期B或C期,ALT≥80u/L,NLR≥2. 56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 0. 05);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2. 560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P 0. 05)与总生存期(P 0. 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可作为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评估预后的指标,术前NLR较高者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79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术中采取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的方法(观察组),43例术中未注射任何化学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且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8.5个月vs.5.7个月,χ2=3.927,P0.05);肿瘤最大直径≥5cm(RR=1.984)、病灶数目多发(RR=1.276)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肿瘤复发无关(P0.05)。结论: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限,但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不明显;肿瘤最大直径≥5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后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以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GIST病人170例,术前均未行靶向治疗并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术前NLR、FIB与GIST术后远期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进行ROC曲线分析、χ~2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远期生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共纳入GIST病人170例,随访期间有24例出现转移复发,复发死亡15例。建立诊断GIST的ROC曲线,NLR与FIB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758;当取NLR=1.864、FIB=3.24 g/L为分界点时,NLR、FIB诊断GI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NLR、FIB均与GIST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危险度分级间存在相关关系,且NLR与FIB之间也存在相关性。本组病人术后5年RFS为75%。NLR1.864组及≥1.864组5年RFS分别为90%和62%(P=0.018);FIB3.24 g/L组及≥3.24 g/L组5年RFS分别为95%和50%(P0.01);联合FIB与NLR并将其分为4组:组1 FIB3.24 g/L与NLR1.864、组2 FIB≥3.24 g/L与NLR1.864、组3 FIB≥3.24 g/L与NLR≥1.864、组4 FIB3.24 g/L与NLR≥1.864,4组5年RFS率分别为100%、78%、38%和92%(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IB(P0.01,HR=0.098,95%CI:0.029~0.333)、NIH危险度分级(P=0.001,HR=0.128,95%CI:0.037~0.443)是影响GIST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与FIB联合检测可预测GIST病人的术后预后。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在预测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根治性肝癌切除术1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及术后1月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变化,将患者分为NLR升高组和NLR降低组。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果〓NLR降低组(108例)和NLR升高组(47例)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80.4%、49.5%和80.2%、71.6%、42.5%(P<0.05)。肿瘤复发时间(TTR)中位数:NLR降低组为19.9月,升高组为15.2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NLR变化、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NLR变化是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NLR升高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3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应用ROC曲线获得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最佳判别值,并以肾透明细胞癌的NLR平均值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高两组,分别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脏良性病变组与肾透明细胞癌组的NLR值分别为(1.72±0.61)和(3.06±1.90),判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的NLR最佳判别值为1.92。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NLR3.1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生存率均明显低于NLR3.1组,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P0.05)和生存率(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Fuhrman分级、病理T分期、远处转移和NLR是以5年内死亡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外周血NLR有助于鉴别肾脏良性病变与肾透明细胞癌,NLR较高是肾透明细胞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NLR)对胰腺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胰腺癌根治术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的血常规结果计算出NLR值,取NLR中位数2.63为截点将患者分为高NLR和低NLR 2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年、第3年的生存率,并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低NLR组第1年、第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2%、40.5%,均高于高NLR组的65.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NLR为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高NLR是一个提示胰腺癌预后较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问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NLR分为低NLR组(小于5,105例)和高NLR组(大于或等于5,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与本组患者术后生存有关(P〈0.05和P〈0.01);多凶素预后分析证实,NLR是影响本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I.068,95%c1:1.009~1.129,P=0.02)。结论术前NLR大于或等于5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IC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将患者分为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和扩大清扫组,比较三组患者预后情况并釆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8例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9例,年龄30-81岁,平均59岁。根据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未清扫组纳入80例、常规清扫组纳入34例、扩大清扫组纳入64例。178例患者肝切除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为29.2%(52/178),总体中位生存时间25.8个月。未清扫组、常规清扫组、扩大清扫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80)、52.9%(18/34)、40.6%(26/64),三组整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常规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清扫组与常规清扫组、未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ICC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结论CA19-9,肿瘤最大径、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是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可行手术切除术的ICC患者,行腹腔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即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无需扩大腹腔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胃肠间质瘤(GIST)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计算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采用2.30作为分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67例(72.8%)与高NLR组25例(27.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92例患者的NLR平均值为2.35±1.66。当NLR值为2.30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4.6%。高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0%、68.7%、39.7%,低NLR组1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5%、88.5%、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9,P=0.004)。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危险度分级高、NLR≥2.30是影响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GIST复发和预后判断的一个独立指标,外周血NLR升高提示无复发生存期短,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该疾病起病较为隐匿、多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率较低,根治性切除仍是其可能获得痊愈的唯一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已多发转移、剩余肝储备不足、患者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等原因,其根治性切除率较低。因此,本研究探讨阳性淋巴结个数与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ICC手术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为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150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阳性淋巴结个数(N0:无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N2: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患者术后生存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 (CA19-9)水平、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切缘状态、淋巴结阳性个数与ICC患者术后生存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状态(P=0.003)、术前CA19-9水平(P=0.008)、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150例ICC患者术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