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EB病毒也被称为人疱疹病毒4型,在体外只可感染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B淋巴细胞系统,并以潜伏的方式存在,其传播方式主要是经唾液传播,也可经过空气和血液传播,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主要是传染性单核细胞症及其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肿瘤,除此之外,EB病毒感染还可以引起血细胞、肝脏、肾功能等方面的损坏,且发现感染EB病毒  相似文献   

2.
埃及开罗消息;据22年前EB(EpsteinBarr)病毒的发现者 M Anthony Epstein称,抗此病毒的疫苗在几个月内即可应用。 Epstein在第五届地中海化疗会议上说,如果证实此疫苗对志愿受试者有效,将大规模用于EB病毒引起鼻咽癌的中国南部和引起伯基特氏淋巴瘤的非洲和其它地区。此外,在英国大学学生的前瞻性研究中,可能很快评价此疫苗是否能保护这些人免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病为西方国家常见的另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疾病。 Epstein解释说,目前进行研究的实验疫苗是从被EB病毒感染的细胞膜衍生的、特殊提  相似文献   

3.
【社论】EB病毒的生物学对于一个偶然的观察者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对于一个专门研究该问题的人,则更有兴趣。此病毒有多种值得注意的潜力,包括能使正常淋巴细胞在试管中无限生长的能力,这一过程叫做永生作用。与此有关的一种现象,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生长兴奋,构成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在免疫缺损病人发生的弥漫性淋巴瘤的发病机理。这种B细胞兴奋似乎也是与病毒有关的伯基特氏淋巴瘤的初始现象。寄居在永生化的淋巴细胞中的病毒是潜伏的。也就是说,成熟的病毒只是很偶然地由淋巴细胞复制;实际上如果  相似文献   

4.
重视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Epstain-Barr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成人感染率超过90%。EB病毒与鼻咽癌、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生症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重点介绍了儿童常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指南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EB病毒(Epstein-Barr Rirus)是在人类B淋巴细胞寄生的疱疹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在广东省和北京市2,300例正常人血清调查中,90%以上人群在3~5岁时已感染了EB病毒,EB病毒感染后,通常以潜伏感染的形式长期存在于人体内,显性感染则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许多实验提示,EB病毒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可能存在着病因学上的关系,这些肿瘤患者体内常出现高滴度的EB病毒壳抗原(VCA)特异性抗体。其他恶性肿瘤和引起免疫功能不足的疾病,亦常有VCA的IgG型抗体的升高;白血病时这种抗体的升高国外亦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6.
EB病毒是一种感染广泛的人类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嗜血细胞综合症、鼻咽癌、淋巴瘤等发生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EB病毒感染机体后少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果合并免疫功能异常者则预后不佳.本文就EB病毒流行病学,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表现,疾病转归及目前针对感染后的相关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EB病毒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典型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疲倦、头痛、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及出现嗜异性凝集抗体,可合并有肝脾肿大与肝功能异常。EB病毒感染是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病因。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为双链DNA病毒。人群对EB病毒普遍易感,初次感染后EB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被感染的B细胞内即形成持续的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8.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最先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的一种病毒,在分类学上将EBV归人疱疹病毒γ亚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DNA病毒。全球广泛分布,据估计全球约有90%以上人群感染过EBV。已证明EB病毒能引起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移植后淋巴瘤、何杰金氏病(HD)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明  李凡 《医学综述》2004,10(5):298-299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DNA疱疹病毒,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其中Burkitt’s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密切相关性已被公认;EBV与霍奇金淋巴瘤及T、B细胞淋巴瘤均有  相似文献   

10.
疱疹病毒(Epstein - Barr病毒,EB)又称人类疱疹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EB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更为重要的是,EB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目前,EB病毒感染临床上的治疗仍然偏重于抗病毒的对症治疗,应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以及干扰素,能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964年Epstein等成功地从Burkitt淋巴瘤培养出两株淋巴瘤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有似疱疾病毒形态的病毒颗粒,进一步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Epstein-Barr(EB)病毒。1966年 Old等首次用免疫扩散试验证明EB病毒和鼻癌咽的血清学关系。1968年Henle等证明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多数人认为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病因。现将EB病毒与人类某些疾病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月8~10日在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岛召开的“病毒与癌症”会议上,研究人员强调病毒感染是造成人类几种癌症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每两种癌症中有一种可能与病毒有关。会议上提到的癌症包括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肝癌,与人乳头状瘤一些病毒株有关的子宫颈癌,由入亲T淋巴细胞病毒I(HTLy-I)所致的T细胞性白血病,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这两种癌均与EB病毒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搜集的资料,可能为由病毒所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各类恶性肿瘤第2位[1],在国内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2],其发病机制及病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EB病毒是一种γ-DNA疱疹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人群中,其感染率达95%左右。以往的研究表明,EB病毒与多种肿瘤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3],例如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1990年BURKE等[4]首次报道在胃癌组织中发现EB病毒以来,其他学者[5-9]也通过PCR、原位杂交等手段发现EB病毒感染与部分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1993年TOKUNAGA等[10]首次提出,经EBER原位杂交证实胃癌细胞内存在EB病毒者,定义为EB病毒相关胃癌( 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本文就近年来EB病毒与胃癌的关系及其致胃癌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很多患者不知道他们是在何时感染了EB病毒的(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病毒的感染一般在幼儿时期突然发生。少数人虽在幼年时躲避了EB病毒,但是在青少年时期或更晚些时候又以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形式感染了EB病毒。EB病毒感染是一种容易被控制的疾病。但是,在100万例中约有1例EB病毒可激发一种链反应,使免疫细胞不顾后果地繁  相似文献   

15.
英国M A Epstein文章: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EB病毒在流行区引起伯基特氏淋巴瘤的一连串事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世界卫生组织在乌干达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达到了证明的高峰。看来此病毒通过感染并从而使一群B淋巴细胞不死而起作用。它们所在的细胞不断分裂,有助于3种特征性染色体移位中的任何一种去激活c-myc致癌基因。然而,由于EB病毒广泛存在,而伯基特氏淋巴瘤显然仅在有限的一些地区有高发病  相似文献   

16.
Epstein-Barr(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它能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Burkitt氏淋巴瘤、鼻咽癌的发病有关。Shapiro等的实验已成功地将E-B病毒受体嵌入上皮细胞。作者们最初从患病者的扁桃腺、腺样增殖体中人工培养生长出上皮细胞。这些细胞与E-B病毒无相关性,不受E-B病毒感染。荧光标记E-B病毒和荧光照像观察上皮细胞未发现病毒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例确诊有CMV病毒感染且具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总结;并与21 例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与EB组(B组)比较,HCMV组(A组)感染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炎少(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皮疹多见(7/9例),嗜异性抗体常为阴性,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1个月可以全部治愈.EB组(B组)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渗出性咽炎发生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明显,嗜异性抗体常为阳性.结论:HCMV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IM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肝损害发生较多,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进展为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长期慢性的EB病毒感染可导致淋巴细胞增生性  相似文献   

19.
最初,Epstein-Barr病毒(EBV)是在Burkitt氏淋巴瘤细胞的培养中被识别出的。它是一种疱疹类病毒,并很快被证实为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此病毒与Burkitt氏淋巴瘤及鼻咽癌密切相关。自从1976年,Ep-stein及同事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对抗此病毒的疫苗,他们希望能证实此病毒是Burkitt氏淋巴瘤及鼻咽癌的病因。这非常有利于非洲、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高危人群。以前,Epstein等鉴定出一种待用的免疫  相似文献   

20.
EB病毒(Epstein-Ban vims,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IM)的病原,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免疫耐受个体的B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病(H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