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磨子沟为四川映秀境内岷江左岸的一级支沟,乃一大规模古泥石流沟.汶川地震在沟域内形成大量的滑坡、崩塌堆积物,而213国道恰由沟口通过.因此,预测评价沟内泥石流爆发的危险性对213国道的防灾减灾及对该区古泥石流形成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地质分析及危险度计算的综合方法预测了磨子沟泥石流的危险度属轻度危险.  相似文献   

2.
雅西高速公路从拖别沟泥石流大型堆积扇中部通过,为查明拖别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析其对高速公路建设条件的影响,从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运动冲淤特征入手,对拖别沟流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访问,根据调查资料对拖别沟泥石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泥石流性质、流域特征、泥石流运动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判断和计算,为项目区内同等条件下的泥石流沟勘察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3.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吴新星  徐庆 《金属矿山》2010,39(8):160-162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论述了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发生机理、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多因素危险度评价公式对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得出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51,属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以拦为主辅以沟道清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翻身沟居民、省道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桑吉沟位于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坝轴线上游470 m处,沟口为拟建混凝土砂砾石面板堆石坝趾板线,沟谷泥石流对电站建设期间的人员及设备安全构成威胁。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对桑吉沟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特征、发生原因、规模、类型进行论述,并采用数量化综合评价方法对该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数量化综合判断结果表明,桑吉沟属中度危险泥石流沟。针对桑吉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建议采用以治为主、防为辅的防治原则,通过修建拦砂坝、谷坊坝及护坡,尽量减少物质来源进入沟谷,从而降低泥石流发生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庆  杨文  王浩 《采矿技术》2010,10(2):45-46,83
胜康沟泥石流为一老泥石流沟,位于甘孜州石渠县县城后侧,行政区划上属甘孜州石渠县尼呷镇。该泥石流地处翁曲河构造剥蚀高原低山丘陵地区,原始地表多被高原草甸覆盖,坡面平缓。近年来鼠害、过渡放牧、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区内草场破坏严重,形成了大量的坡面侵蚀物源。该沟主沟为低频率泥石流沟,支沟泥石流活动频繁,但多为小规模。采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胜康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胜康沟泥石流属于中等危险,需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治理措施来防止泥石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26日18:00—21:00时段,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定桥水库库区关沟发生泥石流,通过对关沟泥石流的实地调查,研究关沟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分析关沟泥石流如果再次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划定关沟泥石流危险区域等,对关沟泥石流治理的紧迫性进行评估,提出关沟泥石流治理措施建议,避免泥石流再次活动对永定桥水利工程各工程部位造成损毁。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小出路沟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对出路沟泥石流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分析和研究出路沟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和动力力学特性,得知出路沟为中易发、特大型泥石流沟,处于发展期,发生特大型泥石流周期为50 a,沟内松散物储量约为22915×10^4 m3,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的物源总量为2168×10^4 m3,沟口泥石流的流速达64 m/s,50年一遇泥石流洪峰流量为1067 m3/s,泥石流总量为308×10^4 m3,固体物质总量约为13×10^4 m3。根据地形、松散物分布、形成区、流通区位置,选择不同设备和位置开展监测,共安装了3台动雨量计、2台泥位计和2台含水率监测仪。通过对泥石流发生的产、汇、流条件进行研究,可为同类地质环境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撑,更好地为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哈尔木沟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属于"5·12"汶川震区重灾区,历史上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曾于1989年8月暴发泥石流堵断杂谷脑河。受"5·12"地震影响,泥石流灾害相对震前具有规模增大、频率增高、活跃期增长等特点。分析哈尔木沟自然环境背景,发现哈尔木沟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受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影响,沟域内发育大量崩滑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诱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较低,近5年每年均暴发泥石流。针对哈尔木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修建拦挡坝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排导槽将泥石流顺利排泄至主河。历经近5个水文年,表明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盆周山区泥石流活动进入活跃期,玄郎沟位于绵竹市西北山区,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崩塌强烈发育,大量边坡处于失稳或极限平衡状态,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堆积物淤积在沟谷河道内,加之沟内矿山开采、大量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作用,极易诱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应用雨洪法对其在设计频率下的泥石流流量进行计算,并依据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结果对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属于中度危险,50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为173.943 m~3/s,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194.517 m~3/s,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这一结果为玄郎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茂县属于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泥石流沟数量明显增加,泥石流对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茂县震后发育47条泥石流沟,泥石流呈现出:物源提供方式以崩滑为主、堵河溃决型比例显著增多、漂木使得泥石流危险性明显提高、演化趋势的逆转性和成灾滞后性等方面的特征,在震后的20~30年内是泥石流的高发期,建议通过:巡排查常态化、监测预警专业化和群测群防具体化等方式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丹祖沟泥石流的勘查研究发现,该沟主沟开阔平缓,沟口未见大型泥石流堆积扇,各支沟均暴发过不同规模泥石流并在主支沟交汇段淤积。该沟特有的主支沟沟道条件及水动力特征造成历史上支沟发生泥石流主要固体物质未冲出主沟口,洪水及高含砂水流沿主沟道地表径流及岩溶通道地下补给方式流入五花海、镜海,使海子内水体浑浊,从而影响沟内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2.
磨子沟泥石流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泥石流沟的特征和成因分析,可为泥石流的防治扣对工程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洛古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东缘的大凉山山脉,调查表明,库区内共发育泥石流沟谷8条。在系统分析泥石流发育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该文重点对库区泥石流沟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泥石流沟谷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对流域面积较大、活动性较强的3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容重、流量、冲出量等重要工程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泥石流沟状况与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库运行及施工期间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设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丹巴县磨子沟是泥石流灾害相对频发的地区。在分析了磨子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磨子沟泥石流存在再次发生的隐患。据此,总结了该地区泥石流的灾害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危险度分析,提出要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避让和工程治理方面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某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沟域最高点位于源头高程为4710m,沟口与下游河流交汇处高程为3217m,相对高差1493m。该泥石流沟类型以往属低频泥石流,目前进入活跃期,约每10年爆发一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泥石流沟所处地理地质环境并结合保护对象,对其进行拦挡+排导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双岭沟沟区降雨量丰富,多暴雨.支沟纵坡陡,沟谷内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于受降雨等作用影响,滑坡、崩塌发育,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务件入手,对双岭沟泥石流的发育条件、灾害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初步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为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香炉潭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条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在分析香炉潭泥石流沟流域情况和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首先简单论述了其地形、物源、水源条件,然后详细计算了泥石流的容重、流速、流量、冲出量等动力学参数,最后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变换分形"和"累计和系列变换"的方法,提出泥石流沟堆积区颗粒的一阶累计百分含量与粒径之间满足一阶累计和分形分布,并对所研究的21条泥石流沟的变换分维值进行归纳,得出所研究区域泥石流沟堆积区颗粒一阶累计百分含量与粒径间分维数一般所在的区间,及泥石流沟与冲洪积沟变换分维数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娃娃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的研究,阐述该沟泥石流灾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并结合泥石流沟谷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措施,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及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某库坝区位于川滇山地,沟谷深切,坡面第四系松散物源丰富,暴雨集中,泥石流活动频繁。通过大量的遥感解译、现场地质调查等工作,在查明各泥石流沟基本参数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库坝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总结240条泥石流沟的发育分布规律,并通过对典型泥石流沟的现场试验、取样分析等研究工作,分析总结其活动特征及危害性。以上总结研究旨在提高对库坝区泥石流灾害特点的整体认识,并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