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改革问题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领域。本研究以A省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供给侧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内部招生侧、培养侧、择业侧和供需关系侧影响机制,并提出就业供给侧内部结构性改革的策略。结果发现,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内部的课程教学、毕业实习、毕业生学业成就、就业创业教育对供需关系平衡的个别因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专业招生规模对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过程管理、创业教育对供需关系平衡的个别因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存在三条无效供给影响路径。深化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侧内部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包括:平衡专业规模结构,优化专业资源供给;改革课程教学管理,强化就业力培养;深化创业课程改革,实现专业课程协同发展;变革无效供给关系,驱动有效供给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现实问题,尝试探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新就业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性的影响.利用麦可思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Logit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规划有效增强了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显著降低了新就业大学生的离职行为,且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各高校要不断增强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精准化程度,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规划选择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心理因素,包括职业生涯认知、职业自我意识与职业个性等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状况、自我和谐水平程度影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选择,学校应重视构建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付超  朱丹丹 《国际公关》2024,(5):185-187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需求随之变化。本研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凸显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具体趋向。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趋向、择业标准以及个体感受。提出鼓励创新求职节目、新媒体平台开通多渠道“一对一”咨询服务、加强媒体信息中的价值引导等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认知、满足就业个性化需求,关注就业心理需求的疏导,助力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力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加强就业信息沟通等提高就业率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市场环境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薪酬又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6所高校2018-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毕业生薪酬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就业地经济状况等9项因素对高校毕业生薪酬具有显著影响。据此,从政府部门、市场主体、高等院校和高校大学生4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比较分析了城乡籍大学生求职过程与结果差异,并利用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工作起薪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求职结果上,城市籍大学生的工作起薪高于农村籍大学生,并且有更高比例的城市籍大学生进入了主要劳动力市场。而综合对求职过程的分析显示,相比于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籍大学生首先表现出选择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更大倾向;进而,他们通过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更高效的利用信息途径,并且以更少的求职时间获得了高质量的职业岗位。最后,对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城市籍大学生影响更大,学历对农村籍大学生工作起薪的贡献率更高,而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代际传递性在城市籍毕业生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度持续增大,就业压力与之俱增,人力资本之外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现状,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论述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合理性,提出了规避社会资本消极影响的措施:高校发挥资源优势,积累社会资本;家庭发挥能动性,提升社会资本维度;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拓展社会资本、转变社会风气,减少社会资本消极作用;学校将就业社会资本与学生素质挂钩;家庭将拓展社会资本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学生转变观念,不把社会资本作为就业的"救命稻草"等。  相似文献   

9.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贫困大学生以职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最大化或相同收入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而讨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收益-风险需要将其择业行为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结合厦门市四所高校539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加以研探,认为:职业风险成本、贫困因素、未来收入预期三个因素影响的择业行为对就业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求职信心,但可能会造成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从而增加就业的相对风险;合理的工资偏好有利于职业选择提高收益,职业指导是贫困大学生分散职业风险、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专业成功、专业满意度是造成未来就业预期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择业时选择专业对口有助于提高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10.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 ;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回答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发挥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减少可能的就业替代。在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验证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储备。研究结果还表明,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现代服务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空间;从个体出发,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从高校出发,国际化学习和赛事平台等支持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水平。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进一步遵循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基础上助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备受关注。以河北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消极就业心理的因素。借助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均可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其中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负荷量较高,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与自身和学校方面息息相关,家庭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因素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基于研究结果,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宝慧 《调研世界》2011,(4):50-51,55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全面扩招以来,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毕业时面临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甚至失业的原因,并通过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指出了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异质性、代际差异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 以受限截尾模型为基础, 采用集束化估计方法, 深入刻画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影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正规教育, 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效应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与个体行为、资源可及性及民生保障等层面市民化相比, 心理情感受到正规教育的作用强度更大。在代际差异上, 技能培训的作用均高于正规教育, 但对第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效应更明显。据此, 提出有策略分类型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构建文化课堂工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安徽某高校2019届458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资本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资本状况良好.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表明影响路径受到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影响方向和程度均不相同;采用probit和logit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及其控制变量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提出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总量及各维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就业难”就其性质而言是自愿失业,就其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收入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稳定的工作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区域;期望收入偏高、就业价值观呈现矛盾性是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特征。在大学生眼里,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就业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太多是形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和举办更多的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帮助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应用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2017届)的本专科毕业生数据,分析了家庭经济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上,其影响为正向;求职花费对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匹配度的影响最显著,在求职中有较低花费、中等花费和较高花费的大学毕业生在上述两个方面均比基本无花费的大学毕业生低;评价家庭经济状况对求职的重要性程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评价重要程度一般和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相对评价不重要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均低.提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优先提供就业见习机会、设立就业专项资助基金,以及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其职业决策,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就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呈更明显趋势,研究二者的发展及其相关性,促进职业决策效能感与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支持因素的正相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决策能力,进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离不开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帮助。这里运用抽样调查和样本分析的方法,就安徽工程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网络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社会支持类型和渠道,以及它们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