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乳癖一病,《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曰:“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就是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肿块。《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  相似文献   

2.
乳癖的辨证与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乳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乳结核候》:“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其经虚,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则结肿。……冷则核不消,又重疲劳动气而生”。《千金方》、《外台秘要》、《外科大成》等书对此均有载述。而乳癖这一病名的提出则首推《外科正宗》。清代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对乳癖的症状描述则为最详:“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考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国外最早是由Brodje(布罗地)于1846年报道。直到1883年Reclus(来支拉斯)才将其分为独立的一类疾病。最初命  相似文献   

3.
乳腺囊性增生病(或称纤维囊性乳腺病),是成人妇女,尤其是青壮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男子的患病率很低,但时有发生。发病年龄偏高,一般在45岁至65岁最为多见。它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属中医的“乳癖”范畴。《诸病源候论》指出:“癖者,癖倒在于两肋之间,有时而痛出。”《外科正宗》进一步阐述了乳癖的病因和病机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虑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病因和病机为:“忧郁伤肝,  相似文献   

4.
乳癖一证,《外科正宗》曰“乳癣,乃乳中结核。”清·吴谦等进一步论述:“乳中结核,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时时隐痛,皮色如常。”此乳中肿块。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之乳房良性肿瘤,如乳房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病等。现就乳癖的病机、证治探讨如下。 乳癖的发生多与精神因素有关。伤于七情者多忧郁伤肝,思虑伤脾,内生痰湿,导致气滞痰凝或肝失调达,气滞血瘀,郁阻乳络,聚结成核。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的概念颇有争论,包括单纯乳腺增生病和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乳腺增生病与祖国医学中“乳癖”、“乳中结核”、“乳痞”相类似,《外科正宗》谓:“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或由思虑伤脾,郁结而成。”《外科真铨》谓:“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治验初桂珍乳腺增生祖国医学称“乳癖’,本证在古典医籍《疡医大全中》称“乳疠 ”。《体科启玄》中称“乳核”。《医宗金鉴》始称“乳中结核”。笔者临床中采用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300余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一般资料自1985年以来用“乳癖汤”...  相似文献   

7.
定义与范畴 “乳癖”之名最早见于《中藏经》,至明清渐详,《疡医大全》引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与《疡医心得集》中言“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描述了“乳癖”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西医中所说的乳腺增生临床表现,其实与中医的“乳癖”、 “乳疠”、 “乳核”等病症相似.早在《中藏经》中就已有了“乳癖”病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医对于乳腺增生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了,比如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的描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近远期疗效观察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属祖国医学的“乳癖”范畴。这一病名始见于清代高锦庭所著的《疡科心得集》,对其症状描述较为详尽,文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作痛,或不  相似文献   

10.
乳癖的命名     
李中玉 《陕西中医》2002,23(9):850-851
乳癖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病”。此病从组织学上讲 ,泛指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数量上增多 ,形态上变异 ,排列上紊乱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一种乳腺病。因此病命名繁多 ,概念上也较为混乱 ,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以求共识。以往诸多医学文献认为“乳癖”最早记载来源于公元 2 0 0年前后以托名华佗著《中藏经》中 ,使人容易理解为当今所指的乳癖病在《中藏经》中已有命名 ,其实该书中“治小儿乳癖 ,胸腹高喘急吐乳汁”的记载并非是当今我们所说的乳房中结肿块、疼痛之乳癖病 ,而是指小儿不知饥饱 ,食…  相似文献   

11.
“痃癖”乃古病名,泛指生于脐腹部或胁肋部的弦索状的痞块。《太平圣惠方·卷十九》云:“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脐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癖者,侧在两肋之间,有时而僻,故曰癖。夫痃与癖,名号虽殊,针石汤丸主疗无别。此皆阴阳不和,经络否隔,饮食停滞,不得宣疏,邪冷之气,搏结不散,故曰痃癖也。”可见痃是指脐两旁有条状筋脉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潜匿于两胁之积块,平时循摸不见,痛时触之有物。古书对痃证之描述,与腹…  相似文献   

12.
调和冲任治疗乳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由来乳腺增生症属中医的“乳癖”范畴,最早见于《张氏医通》和《罗氏会约医镜》,此后在《疡科心得集》中有较详细的描述。历代文献对本病有较多论述,多数医家认为乳病与肝脾有关,治疗上从肝而治。以高锦庭为代表,其曰:乳癖“良由肝气不舒,郁积而成。若以  相似文献   

13.
正乳腺增生症(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A)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临床表现以乳房肿块及疼痛为多见。现将陈鹏主任医师用中药敷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肝郁痰凝证经验介绍如下。1病困病机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乳痞"、"乳痛"、"乳中结核"等范畴~([1])。《诸病源候论》有言:"癖者,所谓癖侧在于两胁之间。"指出病位在两胁乳房之处。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记载:"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概括了乳癖的临床特点,亦可知乳癖之病与情志调顺相关,情志顺则消,情志郁则长。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乳病的记载,颇为详尽。其病因病机的阐述,病型类别的划分,临证病象的描绘,以及内服外敷的治则,均有统一,准确而深刻的论著。本文仅就乳癖,乳痨等类的乳病,对其临床施治的点滴体会,讨论如下: 一、乳癖的临证施治乳癖在《疡科心得集》中记载:“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而究其病因多为“肝气不舒,郁积而成”兼有冲任失调”经期失司而致。据其病因,便于施治,我院将此症分为两型。  相似文献   

15.
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癖者本皮本色,不破溃,不热。对它的治疗早在《内经》就指出了“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张景岳提出了“除积之要知在攻补之宜”。俾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16.
闫玉慧 《吉林中医药》2006,26(10):29-29
“乳腺增生”明·《外科活人定本》称之为“乳癖”、“乳粟”或“乳痞”等.至清代对本病认识较为全面,从病因症状都有了新的进展,且主张以“逍遥散”对症加减治之.近年来,我科中医人员遵循此法,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中药水丸“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女性体检报告上所写的“乳腺增生”,是指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块,有胀痛或压痛感,边界清楚,推之可动。这种病古来有之,中医称其为“乳癖”,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载“妇人久郁,乳内结核如杏,二月不消……”。明代陈实功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  相似文献   

18.
乳房结核,一般多责于妇女,男性患者较为少见,但查考方书,《疡医大全》云:“男子乳房忽然壅肿如妇人之状,扪之疼痛,经年累月不消”可知男子亦有乳核一症。本病或称乳癖如陈实功谓“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宝汉卿氏谓:“乳癖五六十岁老人多生此疾,不成脓”,近一两年来,我院在门诊上遇到不少的男性患本病后惧为癌症而来就诊,亦有个别患者经过手术摘除其一侧,而另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病,临床以乳腺肿块和发作性疼痛为特点。相当于祖国医学“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本病大多由于情志不遂,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外科正宗》载,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采用肩井穴挑刺为主治疗乳癖3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乳癖的诊断标准选取31例乳癖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9年;已婚29例,未婚2例;发于左侧者11例,发于右侧者13例,双侧者7例.乳癖大小不等,一般直径在1~3 cm之间.所有病例均经彩超、近红外线乳腺扫描、X线钼靶摄片或活检确诊,并排除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