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施行的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例中转开腹,2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时间230~380 min,平均290 min;术中失血量300~1 500 mL,平均620 mL;术后禁食1~3 d,平均2 d;术后住院时间8~14 d,平均10 d。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对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对4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先在手助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再改为完全腹腔镜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全组患者均完成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 154±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5±7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1.6)d.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3例,腹水4例,胰漏1例,伤口裂开1例.无围手术死亡.结论 改良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性好,操作方便,术中出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min,术中出血100ml,术后48h肛门排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且有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行15例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取右侧斜卧位,超声刀自下向上离断脾结肠、脾胃、脾肾及脾膈韧带,游离脾动脉并结扎,线型切割缝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切除脾脏;切割缝合器切断胃左动静脉,继续游离胃周血管直至食道下端6~8 cm,完成断流。结果 12例腹腔镜下完成巨脾切除,3例因难以控制出血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36~318 min,平均267.2 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ml,平均400 ml;术后住院时间5~12 d,平均7.8 d。1例出现胰漏,带管引流1个月后漏口愈合,无围手术期死亡。15例术后随访6个月,脾功能亢进纠正,钡餐示5例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余10例正常,未再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切割闭合器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3月~2006年10月,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食道下端静脉曲张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其中18例免切割闭合器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切除脾脏,即处理脾蒂时逐支分离脾叶动静脉,边分离边用血管夹夹闭或用丝线结扎后离断血管,并用超声刀离断小网膜后,逐一将贲门周围曲张静脉直接用超声刀或可吸收夹夹闭后离断,将脾脏放入标本袋,拉出扩大的trocar孔外,剪碎后取出。结果18例手术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80~320min,平均255min。术中出血量200~1600ml,平均450ml。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左膈下脓肿1例,B超引导穿刺治愈,轻度腹水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6~17d,平均7.5d。18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6.4月,术后20个月再出血1例,经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愈,余17例均无再出血。结论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可以避免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用切割闭合器,不仅节省费用,而且在腹腔镜巨脾切除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院为10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80~270min,平均(200±30)min,术中出血300~1500ml,平均(400±60)ml。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二级脾蒂离断法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3月至2005年10月间,对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其中13例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切除脾脏。结果13例在完全腹腔镜下成功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32±47)min,术中失血(480±232)ml。全组均于术后24-72 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6-14 d,平均8.7 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左膈下脓肿1例,B超引导穿刺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节省费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30例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30例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优于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收集2013年1月—2015年8月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伴有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需行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0例患者,将其分为全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0例,分别行腹腔镜或开腹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高于全腹腔镜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的止痛剂使用、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开始饮食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5)。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内结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内结扎法巨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经验。方法采用丝线结扎结合超声刀或LigaSure,进行腹腔镜巨脾切除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结果6例手术全部镜下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80-200ml,平均130ml,无输血,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50-210min平均190min。无并发症,术后5天恢复正常活动。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8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应用内结扎法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出血少,微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为2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助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67~237 min,平均187 min;术中出血量467~1 820 ml,平均510 ml;术后住院7~16 d,平均9.7 d;术后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微创、可行,明显降低了复杂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防止术中大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48例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资料。46例保守治疗止血成功后择期手术(Child-Pugh A级30例,Child-Pugh B级16例),内镜及药物止血失败行急诊手术2例(Child-Pugh C级)。结果48例均顺利实施完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04.7±4.2)min,术中出血量(106.0±16.4)ml。术中输血1例(2.1%)。无死亡,无术后输红细胞。术后住院时间(5.6±0.2)d。术后随访15~63个月,中位数42个月。1例(2.1%)术后34、47个月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黑便2次,保守治疗。其他患者均无呕血、黑便。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为72例巨脾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同时行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本组7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8~5.5h,出血60~400ml,2例中转开腹(2.7%)。2例术后腹腔出血,其中1例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创面止血,1例做小切口开腹止血;3例发生膈肌破裂,1例结肠脾曲破裂,4例术后发热(>38℃),1例切口血肿。术后1~5d肛门恢复排气,术后住院7~15d,平均10.5d。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安全、有效,适用于脾功能亢进和巨脾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术(联合术)和单纯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联合组11例、断流组18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DCFI)、间接门静脉造影(IPVG)、磁共振门脉血管成像(MRPVG)以及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的测定,观察两种手术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近期疗效.结果:MRPVG测得的PV和SV的血流量与DCFI测得的结果间差异无显著性.MRPVG对门静脉系统的成像效果好.断流组PV流量减少(417.48±239.37)ml/min,联合组减少(457.30±227.43)ml/min,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断流组FPP降低(3.83±1.73)mmHg,联合组降低(5.49±4.51)mmHg,联合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断流组.结论:MRPVG应作为PHT首选检查手段.联合术切断了门奇间反常的血流侧支,在降低FPP的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肝脏门静脉血流灌注,临床疗效满意,有望成为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腹腔镜巨脾切除病例与53例腹腔镜普通大小脾脏切除及35例开腹巨脾切除病例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腹腔镜巨脾切除23例,其中3例同时行腹腔镜巨脾切除伴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9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中转开腹。巨脾组和普通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42±29)min vs(92±18)min]和术中出血量多[(540±90)ml vs(210±80)ml](P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方面没有差异。巨脾组与开腹组相比,术后腹腔镜引流置管时间[(4.7±0.5)d vs(7.7±0.9)d]和术后住院时间[(5.7+0.5)d vs(8.4±0.9)d]短,术后并发症少(4.3%vs11.4%)(P均〈0.05),但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文静  唐勇  张宇  陈庆  万赤丹 《腹部外科》2014,27(5):373-376
目的比较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效果,评估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开展的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18)103例病人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plus perieardial devas—cularization,0S)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LS组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1.9%)。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S组[(334.2±41.2)rain与(241.7±49.1)min,P=0.027];而LS组与OS组比较,术中出血量[(793.3±113.2)ml与(914.5±89.1)ml,P=0.009]、术后腹腔总引流量[(834.1±95.4)ml与(1008.1±126.2)ml,P=0.016]均明显减少,术后排气时间E(42.7±9.3)h与(56.3±7.1)h,P=0.01]、术后住院时间[(7.5±0.9)d与(8.9±0.9)d,P=0.043]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