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及相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26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蓝光持续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采用蓝光间断照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3.1%。经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水平治疗后为(112.7±23.3)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5±18.6)μmol/L,不良反应发生率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应用在新生儿黄疸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持续照射和间断照射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能够明显改善胆红素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无禁忌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新生儿黄疸应用蓝光治疗效果分析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1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展开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患儿。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8.2%大于对照组77.2%(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5%小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间歇性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黄疸患儿67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n=34)选用持续性方案蓝光照射治疗,而研究组(n=33)则予以间歇性蓝光照射,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疗效96.97%,对照组为94.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胆红素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胆红素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12.12%,低于对照组的44.12%。结论两种蓝光照射方案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相当,但间歇照射治疗不良反应几率更低,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后应用护理干预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我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依从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护理后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患儿的依从性,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加快了黄疸消退,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断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8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1例,给予持续光照;对照组41例,给予间断光照,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5.61%),不良反应发生率(29.27%)也高于对照组(17.07%),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蓝光照射的临床疗效略优于间断照射,但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以此治疗新生儿黄疸时,需根据患儿实际病情及耐受情况,谨慎选择蓝光照射方式,以实现最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联合药物治疗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室收治的160例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单纯蓝光组(对照组),蓝光联合药物治疗组(药物组),蓝光联合新生儿抚触组(抚触组),药物联合新生儿抚触组(综合组),每组40例,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综合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抚触组与综合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与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患儿血清胆红素的降低和黄疸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实施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黄疸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间歇蓝光照射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蓝光照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50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6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800 mg/(kg·d),待新生儿溶血试验诊断明确即用药,连用1~2天,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情况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胆红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和48 h后,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有明显疗效,可以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减少治疗时间,阻断溶血现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间断性蓝光照射方式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新生儿10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肝太乐加持续双面光疗;实验组采用茵栀黄,妈咪爱加间断双面光疗,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间断双面光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双面光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130例,随机分成双面组和单面组两组,每组各65例。双面组患儿采用双面蓝光照射;单面组患儿采用单面蓝光照射。观察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双面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单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面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为47.69%,单面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为21.54%,双面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面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能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医生在选择时应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给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持续光疗和间断光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患儿均分成两组。给予实验组患儿间断蓝光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持续蓝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血总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下降水平组间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6%(9/7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86%(16/70),P0.05;(3)对照组患儿哭闹更为严重,影响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结论持续光疗和间断光疗均能有效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状,但后者的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哭闹情况均少于前者,有利于治疗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和培菲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A、IgG、IgM变化,比较两组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TBIL、IBIL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IgA、IgG、IgM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有效提高蓝光照射和培菲康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3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3%)高于对照组(86.67%)(P0.05)。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176.29±5.71)μmol/L低于对照组(194.77±6.20)μmol/L(P0.05),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冷光源蓝光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新生儿黄疸预后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80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加用冷光源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光疗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8.89%(89/90)],显著高于对照组[78.89%(71/9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4天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21/90),对照组为24.44%(22/9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95.56%(86/9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66/90)](χ~2=8.152,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冷光源蓝光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能够促进新生儿黄疸症状的早期消退,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退黄方内服、熏洗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12月诊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33)与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药退黄方内服、熏洗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24 h、48 h、72 h的胆红素水平及总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18例显效,13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中有11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88%,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24、48、72 h的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黄方内服、熏洗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黄疸新生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蓝光照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茵栀黄颗粒,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具备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汁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具备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汁酸水平(P 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具备更短的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P 0.05),同时具备更高的每天胆红素下降值(P 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取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不仅临床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8/2015-08四川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8)与研究组(n=42).前者予以蓝光治疗,后者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与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行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并行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6例,依据患儿病情及其监护人意愿的情况下,将患儿分为间歇组和持续组。间歇组患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持续组患儿采用长时间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和随访资料,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总体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经总体比较分析,间歇组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例数为17例,总有效率89.47%;持续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例数为15例,总有效率88.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组能够显著平稳地降低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减少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受到了患儿家属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将医院诊治的1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成两组,采用常规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定为对照组,55例,在蓝光治疗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的患儿定为观察组,55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8.18%和87.27%,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和1周,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5.12±1.21)d,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7.21±1.22)d,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常规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散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应用持续性与间歇性的蓝光照射效果以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该院在2020年5月-2020年12月选取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进行持续性蓝光照射,干预组进行间歇性蓝光照射,对比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