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滴注是临床给药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剂量、滴注速度直接影响血浆药物浓度,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因此剂量、滴注速度以及滴注方案的选择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不但关系到病人的康复,而且也关系到是否出现药物毒性反应。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采用恒速静脉滴注,其剂量,滴入速度往往是经验的,臆断的。缺乏客观科学依据。本文介绍药动学中几种静脉滴注方案,以及如何计算剂量、滴注速度。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药动学是药理学和数学之间的边缘科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虽然抗生素已不再存在,但在一定时间内细菌的生长仍受到一定的抑制。其临床疗效分析主要协助临床医生制订最佳给药方案,指导临床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1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感染时,血药浓度并无必要始终维持在最低抑菌(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之上,所以在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采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时,PAE可比单独使用时间更长,提示PAE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加性,可延长…  相似文献   

3.
Xiao YH  Gao L  Li Y  Lü Y  Liu J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67-1871
目的比较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与头孢克洛三种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评估推荐给药方案的合理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三种抗生素对238株临床分离社区感染细菌抗菌活性,拉丁方设计研究三种药物在12名健康男性单剂口服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药代动力学方程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抗菌药物对各种细菌的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时间(T>MIC).结果头孢地尼除对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抗菌活性较差外,对其他细菌的MIC90为0.031~1 mg/L.头孢泊肟抗菌作用与头孢地尼相似,但对葡萄球菌抗菌活性较差.头孢克洛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作用不如前两个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口服头孢克洛250 mg后药物吸收较快,血药峰浓度为4.95 mg/L±2.41 mg/L,消除半衰期0.69 h±0.6 h;口服头孢地尼与头孢泊肟酯100 m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与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5 h±0.48 h、0.81 mg/L±0.19 mg/L、1.73 h±0.3 h与2.38 h±0.43 h、1.12 mg/L±0.28 mg/L、1.92 h±0.55 h.T>MIC时间测定表明头孢地尼每日3次给药对多数细菌可达到给药间隙的40%以上,头孢泊肟推荐给药方案对葡萄球菌基本缺乏T>MIC时间,头孢克洛口服250 mg对大多细菌低于期望值.结论头孢地尼对常见社区感染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100 mg每日3次T>MIC能达预期要求;头孢泊肟对葡萄球菌作用较差,头孢克洛250 mg给药剂量偏低,临床用药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用稳态血药浓度一点法监测10种药物,722例(次),根据血药浓度测定值用简单公式计算达有效血药浓度所需剂量,使给药剂量个体化该法取血次数少、计算简便,结果与临床药学有关书中方法一致,其估算值与病人血药浓度实测值基本一致,可作为调整给药方案,促进安全全理用药,做到给药个体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东阳 《广东医学》2006,27(3):431-432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半衰期及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可降低患者费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生素、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庆大霉素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间隔时间,国内方案很多,各不相同。本文作者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对庆大霉素进行了血药浓度的计算,以探讨其最佳给药方案。其具体意见如下: 1.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剂量似乎有些偏低,采用每次80mg,1天2次,肌肉注射,其间隔时间为6~8小时,最低血药浓度分别为0.038μg/ml、0.065μg/ml。有的单位采用每次40mg,1天2次,肌注。这样,血药浓度就更低,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2.静脉滴注给药每次300mg,4~5小时滴完,血药浓度分别为13.99μg/ml;12.42μg/ml,按一般血药浓度控制在10μg/ml以下的要求,有些偏高,似应减慢滴注速度,以防产生毒性反应。3.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老年人除外),肌内注  相似文献   

7.
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小儿血尿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小儿血尿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作者近11年收治的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血尿小儿20例,对发病年龄、药物剂量、给药次数、滴注速度进行观察,并对产生血尿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发生血尿17例(85%),药物剂量偏大,滴注速度过快,常规剂量一次性给药可造成小儿血尿,但预后良好。结论:儿科临床的用药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避免用药后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主要可分为以下2大类型:浓度依赖性抗菌药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主要为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等,其具有血药峰浓度越高,灭菌的效果越好的特点。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则主要为β内酰胺类药物,其灭菌的作用与药物的血药峰浓度无太大的联系,主要与药物对于病菌的MIC时间有关。抗菌类药物在进行杀灭病原菌的作用时,需要以下2种条件:(1)药物具备一定的浓度;(2)作用于靶位一定的时间。时间与浓度的关系在药代动力学中主要是由AUC(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表示[1]。使用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药物的浓度越高,则杀灭病原菌的作用越强,对于此类药物,通常的疗效预测指标为Cmax与MIC的比值。氨基糖苷类药物即为较典型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有研究显示,对于肺炎患者,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时,48小时内若Cmax与MIC的比值能够超过10,则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速度更快[2]。因此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通常要求在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增加给药剂量,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进行杀菌作用时,药物的浓度到达一定的量即会达到饱和,此时增加药物剂量对于治疗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于此类药物,T>MIC即为监控疗效的指标[3]。β内酰胺类药物即为最为常见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根据相关研究证实,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疗效与AUIC有显著相关性。本文就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在使用过程中的方案优化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t_(1/2)、Vd、Pb、F、fu、Cl、血药有效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抗菌药物的t_(1/2)应较长,这样有利于治疗血药浓度的维持;Vd 应尽可能大,从而保证药物穿透病灶组织;Pb 应趋向于低,以利药物渗出血管进入组织;F应大,使口服药物充分被人体吸收。fu 可供估测药物在体内消除方式及定量计算肾衰病人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应维持在致病菌种MIC 的2~10倍。  相似文献   

1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抗菌港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抗菌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由于本类抗生素的疗效较好,目前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因耳、肾毒性较大.并有阻滞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应用时应小心控制剂基和疗程.并应根据肾功能来调整给药方案。l一日一次给药可提高抗菌活性,降低耳、肾毒性。氨基糖咸类抗生亲传统给药方式为每列。或每12h一次,经实验研究表明,量效关系与Cmax’MIC比值和临床疗效成正比,当MIC不变,Cmax越高,其比值越大则临床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4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主要通过静脉滴注及口服给药等途径引发,原因为滴注速度过快及给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改善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300 mg和500 mg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4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300 mg与500 mg帕珠沙星单次和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 (RPHPLC-UV) 测定血浆中帕珠沙星浓度;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帕珠沙星对7种13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及5种90株菌的防突变浓度 (MPC),计算PK/PD参数. 结果 当血药浓度达稳态后,甲磺酸帕珠沙星300 mg与500 mg每12 h(Q12 h)静滴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肺炎链球菌的AUC0-24/MIC50分别为215.36与309.60和107.68与154.80,Cmax/MIC50分别是57.52与81.28和28.76与40.64;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AUC0-24/MIC均远小于40.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AUC0-24/MIC50和Cmax/MIC50均分别大于100和10;而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AUC0-24/MIC50均远小于100,Cmax/MIC50小于或接近10.仅甲磺酸帕珠沙星500 mg Q12 h静滴对MSSA具有较强的防突变能力,300 mg和500 mg Q12 h静滴对其它致病菌均无防突变能力.结论 甲磺酸帕珠沙星300 mg和500 mg Q12 h静滴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疗效相当,故推荐临床用药方案为300 mg Q12 h静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测定家兔静脉滴注茶碱过程中Gp-T数据,说明滴注的茶碱体内过程与输液量,输液速率相关,提示药物静脉滴注给药,要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需要控制输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控制腹膜透析者的严重感染,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和耐酶的特点,常用的有头孢他定、头孢唑啉、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等。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因感染而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药物经透析、体内排泄诸因素的影响,血药浓度降低而影响其疗效,为此需补充剂量。鉴于抗菌药物透析时代谢速率的关系,宜根据药动学参数,估算给药方案。对于透析剂量的估算,现试从头孢他定的有关参数作剂量调整的解析,其方法可供其他药物剂量调整时估算方法之参考。许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肾功能受损时要调整剂量。据记载:当肌酐清除率…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凯霞  牛学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4-255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对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查阅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参与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前后出院病历643例,分析基本用药情况,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并以限定日剂量( DDD)为单位计算使用强度(AUD)。结果临床药师参与前该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90%以上,AUD一般>85DDD,参与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可以降到60%以下,AUD一般在40DDD左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能有效地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抗菌后效应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e effect,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近年来国外对PAE的研究愈见深入和广泛,并将PAE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数和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用以指导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抗菌药物必须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的抗菌效果,故一般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的程度和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等动力常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以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菌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调查找院四年抗菌药物使用隋况的基础上,分析我院一年门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便进一步探讨正确的给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8月~2003年7月门诊处方24444张,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占抽查处方的6.04%,主要表现在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及药物配伍禁忌几个方面。结论 我院门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主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药动学和药效学在抗感染药物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概述抗生素的MIC、MBC、Cmax和PK/PD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关系。方法应用PK/PD的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和归纳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对获得最佳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的重要作用。结果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Cmax和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其Cmax/MIC及AUIC是重要的PK/PD参数,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而T〉MIC是B内酰胺类的重要PK/PD参数,是体内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既属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的药物,AUC/MIC是与疗效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结论依据PK/PD综合参数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南 《四川医学》2003,24(3):305-309
4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注意4 1 抗菌药物的有效体液浓度和细菌药敏间的关系 :抗菌药物能否起治疗作用取决于感染灶是否被清除。各种途径给药后 ,药物在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中达到杀灭和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时 ,即认为已达到有效浓度。组织、体液 (除血液外 )中的药物浓度又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因此 ,在制订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通常以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血药浓度的关系作为主要依据。一般而言 ,抗菌药物的组织体液浓度低于血药浓度 ,前者常仅为后者的 1/ 2~1/ 10 ,因此若要使感染灶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或抑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