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相似文献   

4.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喻琴 《兰州学刊》2007,(3):123-126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它整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的学术资源,打通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一种集"经验"和"批判"于一体的社会学批评理论.较之文化研究、文化诗学、重建文艺社会学的理论构想,齐马理论汲取和融合了它们的理论优势;又在弥补了一定程度上它们的一些不足.因此,它可以成为21世纪中国文艺学学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中的一元,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6.
"四唐说"萌芽于唐末评诗品诗的时代批评氛围.严羽受这种文化风气的影响,在论诗的过程中提出了"五唐"说,完成了对唐诗发展的大致分期.方回和杨士弘又将它运用到选诗和评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扩大了它的影响.到高棅,"四唐"说才得以完善和定型,并成为影响唐诗研究相当深远的一种分期学说.  相似文献   

7.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120-124
"左"倾文化惰性的根深蒂固,主要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发展国情决定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惰性"中呈现出的"左"倾特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之大敌.它产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整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内,体现了正统与革命色彩,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互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文化互动关系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的"失语"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提出了所谓的"失语症".但所谓的文化"失语症"并不是西方"话语霸权"对我们的强暴,而是面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我们缺少表达的新话语.为克服"本土文化的失语",我们首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审视,不能把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列为"霸权"行列;其次,要坚守本土文化的话语权.最后,必须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土壤,重建我们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中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的语言以新术语——主方语言和客方语言进行命名.这种命名建立在对西方"旅行理论"和"后殖民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亦是对二者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命名扬弃了西方"旅行理论"关于理论和观念自我流动与放逐的思路,突破了"后殖民理论"关于翻译研究中西方宰制与东方抵抗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模式,凸显出作为主方的译者和译语受众的主体性及其文化氛围对"跨语际实践"和意义生成的重要意义.这一命名引发的新问题在于:译语意指的历史扩充性边界何在?是否会落入"译语万能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后现代文化的话语场,在与各种当代理论的相互碰撞之中逐渐形成文化诗学的学术品格.在泛文化形态的历史批评中,它提倡文学研究从历史文本转向文化形式而建构跨越学科界限的诗学概念;在历史性的文化批评中,它主张在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实现跨越话语界限的批评理念.从文学研究的越界批评到文化理论的话语振摆,文化诗学以文化文本的概念重新引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思路,在泛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理论话语的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把握好"当代性"这个核心命题.这既是中国当前丰富复杂的文艺实践与多元共生的理论生态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革命性品格内在的必然要求."当代性"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其中直面大众文化的崛起,重视对消费社会征候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吸纳生态批评的思想成果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与此同时,"当代性"又应该是一种深具理论开新意义的文艺学建构,它必须摈弃粗浅的理论模仿与理论拼凑,以更加开放的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整合理论资源,以深刻的理论思维揭示当代文艺活动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后殖民批评认为,张艺谋电影是以东方奇观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而西方人眼中的张艺谋则是艺术创新者和政治批判者.中国后殖民批评误读了后殖民理论,误解了西方人,也抹杀了张艺谋的文化政治意义,它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既惧且傲的矛盾复杂心理.超越东方主义不是走向西方主义,而是真正吸收后殖民理论的精神和要义,把文化政治贯彻到本土文化的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13.
"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界革命"新名词"的运用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下所做的一种词汇选择;虽然它在推动中国古典诗歌走向"新诗"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却密切了诗歌与近代中国思想现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于文秀 《学术界》2005,(3):57-68
"文化研究"学派的知识分子理论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两个思想来源,对其精华进行了继承和整合,对其缺陷与局限有所超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时代学院内外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的重构理论.这对处于文化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形式,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形成文坛独特的"余秋雨现象".其中一些批评不是过度地吹捧,就是随意地贬损,缺乏深刻有力的论证和独立的价值言说立场."余秋雨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理论匮乏和批评家队伍媚俗跟风等问题.对此,建构中国文学批评"一体两用"的理论框架并强化批评家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的理论品格才是解决危机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审美的维度来说,"江南"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江南元素"及其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情怀和理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江南"作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审美元素,一种意义重构的精神元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具有一种精神导向性和理想建构性的功能,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能够以诗性的情怀传达出现代中国人渴望富强、迈向自由,置身于世界强大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心声.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词批评"源于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的创造性想法,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开创了把"关键词批评"作为社会和文化研究有效路径的独特方法."关键词批评"以核心术语为考察重心,从历时和共时层面梳理并揭示出词语背后的政治思想倾向与人文踪迹,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雷蒙·威廉斯视词语为社会实践的浓缩和政治谋略的容器,注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变化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其"关键词批评"具有鲜明的反辞书性,主要体现在非权威性与文论性两方面:非权威性指其突破了以话语权威的姿态对关键词进行"一锤定音"式或日"标准答案"式的定评界说模式,表现出了开放性与延展性;文论性指其不像传统辞书那样宣称客观性,而是在对词义的简略梳理和精当辨析之中,隐含地表现了自己的立足点与批评理念,具有隐在的体系性和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新怨恨”理论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怨恨"理论是现代中国人在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生存根基的一种具有持久反思与变革现实力量的有价值的心理体验效果单位.它是中国人在中西价值攀比与民族比较中由于强抑伤害而出现的一种隐忍心态.其具有极大的重构秩序与理想、再造世界与自我的心理能量,它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更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与现代性研究相关联的一种文化批判与文学批评的体验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重提"细读"的原因在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上.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反观"细读"的提出者--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则不难发现其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长期缺乏"细读"的中国文艺学界来说,在当下盛行新观念、新理论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确定"直面文本"的批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可行的细读方法和步骤,是当前文学理论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肖向明  杨林夕 《学术界》2007,4(2):246-25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鬼"文化观念和表现技巧通过或隐或现的方式流入现代文学的经脉里.具体来说,古代作家的"鬼"观念、作品隐含的"鬼"母题以及"鬼"文学的审美经验等都对现代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鬼"文化之要素及其流变,为现代文学民俗资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和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