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韵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122-126
“则被NV杀O也”句是元杂剧宾白中一种较常见的口语句式。其构成、句式都很具特色;句中N与V的语义关系也非单一的施动关系;在与同类句式的比较中,凸显出该句式的一些特点;并且通过文献调查表明,该句式是元杂剧的一种特有句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多义句式[A]“NPL V 着+NP”与多义句式[B]“NP+在+NPL+V+差”的变换分析,证明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有条件的可逆变换关系,考察这两个句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义句式的分化问题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清除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动词与名词之间可以加入“的”,构成“V的N结构。“V的N”一般情况下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偏正关系,但由于V与N复杂的语义关系,“V的N”结构也呈观出复杂性。动宾结构“VN”中一般可插入,“的”,插入“的”后,“V的N”有体词性和非体词性的功能区分。“V的N”功能适配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题元理论探讨隐形被动句中N受事+V+ Location一类句式的动词特征及该类句式与其深层结构、存现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动词语义上的准入条件为:[+致使义]、[+生命体参与]、[+主体控制]、[+位移义].(2)功能上N受事+V+ Location结构中的动词吸收深层结构中的施事题元与标志词”把”,指派能力不变.(3)N受事+V+ Location类句式只能与N受事+Location+V着结构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5.
"NP+了"结构具有口语性。能进入"NP+了"结构的NP主要有五种语义类型:阶段NP、时间NP、关系NP、处所NP和数量(名)NP,并且NP具有[+顺序义]、[+推移性]、[+特指性]的语义特征。含有"NP+了"的句子,句式不同,语义重心所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以汉语“NP+V起来+AP”句为切入点,搜集和整理汉语中各种“V起来”句,并基于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V起来”句进行归类、分析与对比,反思和总结汉语中动句的合法构句条件。通过对汉语“V起来”句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汉语中的“NP+V起来+AP”句和中动句并非一一对应,只有部分“NP+V起来+AP”句属于中动结构。汉语“NP+V起来+AP”中动句有三种构式:NP(受事)+V起来(行为动词)+AP,NP(受事)+V起来(感官动词/情感心理动词)+AP,NP(旁格)+V起来(行为动词)+AP。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V得-N-C”句式的句法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V得-N-C”句式是指这类句子:“累得五婶直喘气”。系“组合式述补结构带宾语句。”其中,“V得”是述语部分,“C”是”V得”的补语,“V得-C”是表状态的组合式述补结构,“N”是该结构内部所带的体词宾语.[1]一般认为,“V得-N-C”句式同“主谓结构作补语”句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通过变换与其他相关句式相联系,而后者不能:[2]“V得-N-C”句式:累得五婶直喘气→五婶累得直喘气→把五婶累得直喘气“主谓结构作补语”句式:写得谁都看不懂难写得都看不懂把谁都写得看不懂(“”表示变换式不成立)我们…  相似文献   

8.
格式“NP1+连+NP2+都/也+VP”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由于两种不同的语义共用一个格式及格关系源和语义指向源的不明;激发歧义的条件是NP1和NP2都必须是生命实体,有施动和受动能力,且VP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其动作双向具有可逆性;决定歧义度的主要因素是语义;分化此格式歧义的途径是选词、改变语序和设置语境。  相似文献   

9.
“N(非施)的V”结构与“N(非施)V”结构都是由名词性成分(N)修饰动词性成分(V)组成的偏正结构,“的”字 的有无有时似乎比较自由。通过这两种结构的对比,得出二者之闽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从结构、语义、句法、语 用多个层面入手,对偏正结构“N(非施)的V”与“N(非施)V”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总之,“N(非施)的 V”与“N(非施)V”分属两种不同的偏正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0.
洞口方言的介词“帮1”、“等1”、“跟1”、“替1”和“捉1”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给予句式“N1XN2VN3”和“N1V1N3XN2V2P”,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地位决定了五个介词不占竞争优势而处于消亡阶段。五个介词语义、语法功能的产生有三种模式:“替1”、“帮1”和“跟1”源于句式的重新分析;“等1”的虚化历程为“等待”→“容让”、“听任”→“给予”;“捉1”源于“把1”的词义渗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在 Np(处所宾语)”位于动词前、后的两种句式的构成及语法意义,并试图通过变换来找出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尝试以认知心理上的“完形”感知的基本原则来作出成因解释。  相似文献   

12.
"N1+N2+V"结构是组成名词短语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基于搜狗日志语料,对搜索引擎日志中的"N1+N2+V"型名词短语进行研究.针对语料自身的特点,从句法特征、短语的层次切分与拆分、句法功能和语义关系4方面,对这类短语进行了考察,着重分析了N1与N2、N2与V的语义关系.文中对搜狗日志的查询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证,...  相似文献   

13.
曾小红 《海峡科学》2004,2(5):18-20
本文以"N+Ad.+的+不+V"讨论表示否定的"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首先考察了"N+Adj.+的"的论元角色与谓语动词论旨结构的关系,指出当动词是二元动词或三元动词时,"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和"否定词+V/VP+N+Adj.+的"句式在论旨结构上具有平行性联系,认为"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实际上是由"否定词+V/VP+N+Adj.+的"中的焦点成分"N+Adj.+的"前置形成的焦点突显句式."N+Adj+的"作为论元,其所指与动词的论元属性及语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被字句“被 V 成 NP”,有其特殊的句法表现行为和内在的结构复杂性。以Chomsky的最简方案为研究视野揭示,这类被字句中出现“成”的动因是:“成”是一个轻动词,它的嵌入是为了给后面的宾语指派格,但由于在语义上被冲淡,没有能力指派论旨角色,宾语是从由主动词和“成”组成的复合谓语中得到论旨角色的指派,语义上表示“成为”的意思,对“NP 被 (NP) V 成/为/作 NP”这类被字句具有普遍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有一类包含助动词"想"的"NP+想助+VP"句式。考察"NP+想助+VP"句式的准入条件和构式特点,并借鉴叙事学理论讨论该句式得以产生的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动(形) 到 ……”句式,例如“我想到一个办法”,“她的脸红到耳根”。为讨论方便,以 V 代表动词或形容词,D 代表“到”,N 代表“到”后面的成分,结构形式写成:V D N。  相似文献   

17.
"V1着V1着,V2P"与"正V1着,V2P"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两个句式。二者有时可以互换,对上文语境都有一定的依赖,句式的信息焦点都在V2P部分。但二者在句式的构成、语体色彩、叙述对象、共现词、句式内部语义关系类型等方面,均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非典型的“N时的NP”定中结构增强了NP的话题功能并蕴含对比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理论对NP1+Vi+NP2句式进行分析,发现该句式主要出现在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中。该句式也是概念隐喻的一种表达形式,主要体现在名词化和动词化的隐喻上,有时会把物质过程隐喻为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N1和N2V”格式有四种不同的情形。本文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手段探造成“N1和N2V”复杂情形的原因,最后指出N1和N2的关系,“和”的性质也是形成“N1和N2V”复杂情形的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