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波变换应用于暂态初始行波分析及故障选线选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输电线路故障后的行波过程的基础上,利用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原理,提出了一种仅使用电流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选线选相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行波保护,行波测距和暂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行波波速的不确定性往往给行波故障测距带来较大误差。目前消除波速影响的单、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中,常存在折反射后的行波衰减至不可测量的问题,此情况下该方法将失效或存在很大误差。在行波故障测距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不受波速影响的输电线路三端故障测距方法,检测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故障线路本端、对端以及相邻线路对端共3个母线测量点的时刻,由这3个时间参数得到的故障距离表达式中消除了波速的影响和线路弧垂造成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精度高且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的单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大量测距结果证实,采用小波变换技术的单端行波测距法的测距结果在可靠性和测距精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在单端行波测距法能够使用的条件下,测距精度能够满足现场对精确故障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了单端和双端行波故障测距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诸如母线,行波源,过渡电阻等因素对行波测距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对每种算法的测距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实现了行波测距,大量仿真表明,本方法有效且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5.
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了单端和双端行波法故障测距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诸如母线,行波源,过滤电阻等因素对行波测距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对每种算法的测距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实现了行波测距,大量仿真表明,本方法有效且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6.
提出利用故障生成的电流暂态分量进行故障定位的思想。通过与方向行波测距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利用行波表示的时间-距离对应信息上的一致性。与传统的电流行波测距法相比,该算法无需相邻健全线路的电流,从而具有更 好的适应系统运行方式的能力,并节省了测距装置的模拟和数字输入通道。仿真试验表明, 在合适的小波滤波器和小波分解算法的作用下,暂态测距与利用方向行波测距的精度基本相 同。其在测距精度上同样不受故障类型、接地电阻、线路长度、采样率、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波头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7.
探索综合利用故障初始电流、电压行波线模分量实现配电线路双端故障测距的新方法。根据不同配电线路的结构特点,分别提出了“电流-电压”、“电压-电压”和“电流-电流”3种双端行波测距模式。简要分析了小电流接地故障及相间短路故障的行波特征,阐述了故障行波信号的获取、故障过渡电阻、配电网混合线路、多分支线路以及行波波头的准确标定等影响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利用线路末端配电变压器传变电压行波,解决配电线路末端行波信号不易获取的问题。最后通过现场试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行波法与阻抗法相结合的单端故障测距方法。首先用行波法进行单端故障测距,利用故障点的反射行波与入射行波到达测量端的时间差计算故障距离。行波法不用区分故障点的反射波和对端母线的反射波以及相邻线路的折射波,故得到多个测距结果,再用单端阻抗法对行波法测距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接近的一个结果作为最终测距结果。仿真计算表明,所述测距方法不受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鲁棒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的两类基本原理,即D型双端行波原理和A型单端行波原理,并总结了实现行波故障测距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构皮滩水电站行波故障测距系统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对行波传播规律以及对暂态信号获取方法的进一步掌握,行波故障测距装置已广泛应用于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上,但行波测距方法有其固有的缺陷。文章在对行波测距盲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能消除行波故障测距盲区的故障定位算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故障线路重合脉冲来实现故障定位。算法1是将重合闸脉冲进行三次B样条分析后,根据合闸脉冲和合闸脉冲在故障点处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进行故障定位;算法2是利用故障线路重合过程中一端线路处于合闸而另一端处于断开状态,利用故障边界电流进行构造单端故障定位算法;并以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算法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进行故障定位,其精度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故障类型、对端系统的阻抗及故障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简单,但受行波波速的不确定、输电线路长度差异以及行波波头到达时间记录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大的定位误差。在常规双端行波故障定位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双端行波故障定位算法,通过记录故障初始行波到达线路两端的时刻、参考端记录的故障点反射行波和对端母线反射行波到达时刻,解方程组得到不受波速和线路弧垂影响的故障定位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2.
刘吉  苏波 《人民珠江》2012,33(5):43-49
采用澳门和香港两站的每小时一次的风廓线仪资料,TBB资料和MM5模拟资料,揭示了珠江口地区大气存在2~3天波,并初步研究其传播特征和机制。使用Morlet小波分析和MM5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对流活动强的2004年7月1—12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澳门和香港风廓线仪观测资料首先揭示了风速存在明显的2—3天波。而MM5模拟的风场和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模拟是成功的且都表现出了2~3天波。且小波实部表明,模拟和观测风场的2~3天波的正负位相是对应的。2—3天波的纬向传播,在850hPa低层为北传与南传两者交汇于27。N附近,而影响珠江口地区的2—3天波属于北传型。200 hPa高层以南传为主。经向传播在高低层都为东传。珠江口2—3天波的高低层经纬向的传播主要受天气形势中基本气流的影响。TBB资料分析初步说明2—3天波现象是和对流云团活动有关的。  相似文献   

13.
电弧故障是高压输电线路的多发故障,然而目前众多故障定位工频量算法多将故障过渡电阻视为线性定常电阻,本文借鉴其他学者对电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弧的理想电压-电流转移特性曲线和对应的电弧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耦合双回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单端信息短窗时域的新方法,此方法特点为(1)考察了故障边界的电弧放电实际;(2)考虑了电流互感器饱和因素,短时窗可以小于半个周波,位置可以是故障起始时刻;(3)不需要输入对端系统等值阻抗,解算中运用了最小二乘技术,从理论上保证了该测距算法具有较高的测距精度,大量数字试验表明,该方法正确,业已应用于昆明实际电网。  相似文献   

14.
管网故障水力瞬变检测实验系统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克服传统管网故障检测系统模型校验误差较大及基于恒定流模型检测的不足,尝试基于瞬变流模型方法设计开发一种能够兼顾模拟泄漏孔、局部阻塞在内的管网实验平台系统,用于水力建模的校验测试和故障检测,并提出相应故障辨识方法。该平台包括常规供水水箱、简单管网、实验控制系统、变速泵、管网故障模拟装置、低强度瞬变流激发器等,以RSView组态软件为基础研发了管网故障水力检测实验平台的SCADA系统,实现水位、流量、压力和阀门激励动作等计算机自动控制以及实时监测和采集。其中新的可控式低强度瞬变流激发器可取代传统阀门,能够产生阀门关闭激发瞬变水击波的类似效果,克服了传统管道试验平台末端关阀造成的水锤压力波动过大和不易控制的缺点。该实验平台拓展了管网实验室故障控制模拟和检测的思路,为支撑和推广实用化的智慧供水管网及故障检测技术研究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15.
A scale modeled discus data buoy was tested for it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action of wave group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a wave tank. The wave groups were theoretically simulated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Xu et al., (199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wave groups, Applied Ocean Research, 15, 217–226) and then converted to paddle displacement signals to drive the wave maker. The motion responses of the buoy model were measured using potentiometers as well as with a non-contact motion tracking camera system. The details of the model, instrumentation, testing conditions and the analysis are presented. The displacement and wave elevation time histories were analysed through statistical, envelope, wavelet transform and phase-time approaches to detect the wave groupiness. The effect of groupiness parameters on the surge, heave and pitch motions of the buoy are detail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Hydro》2009,2(3-4):195-205
A scale modeled discus data buoy was tested for it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action of wave group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a wave tank. The wave groups were theoretically simulated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Xu et al., (1993, 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wave groups, Applied Ocean Research, 15, 217–226) and then converted to paddle displacement signals to drive the wave maker. The motion responses of the buoy model were measured using potentiometers as well as with a non-contact motion tracking camera system. The details of the model, instrumentation, testing conditions and the analysis are presented. The displacement and wave elevation time histories were analysed through statistical, envelope, wavelet transform and phase-time approaches to detect the wave groupiness. The effect of groupiness parameters on the surge, heave and pitch motions of the buoy are detail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