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常规应用维生素K_1以前,荷兰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为1:8000。在1990年底,荷兰儿科学会提出了新生儿维生素K_1使用方案,但此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因此荷兰学者Hogen—birk等人采用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方法研究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出生时给一剂维生素K_1对新生儿维生素K_1及其有关凝血因子血浓度的影响。选妊娠37~42周分娩、出生体重>2500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预防研究的进展及预防情况.方法 检索近期有关文献.结果 许多国家已十分重视对本病的预防,预防使发病率下降90%~95%.口服和注射维生素K_l预防均有效,但仅生后补充一次不能完全预防本病.结论 应对所有新生儿从生后开始常规补充维生素K,口服每次2.5mg10天,一次服3~4个月.生后注射了维生素K者,20天后仍应继续口服补充,对有早产先兆的产妇应继续注射维生素K_1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维生素K缺乏致新生儿出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与研究,在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维生素K,评估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无死亡病例。结论 :维生素K缺乏是导致新生儿出血症的一个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必须做到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查找维生素K缺乏原因并去除病因,以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维生素 K_1(或 K_3)治疗百日咳4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总结双辽县医院25例,解放军00269部队医院7例,抚顺钢厂职工医院10例,计42例,应用维生素 K_1(或 K_3)治疗百日咳的疗效观察。最小者4月,最大者11岁。一、诊断标准:1.发病有地区流行性或有百日咳接触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娩期吸入氧化亚氮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280例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3 cm时,吸入氧化亚氮进行分娩镇痛为镇痛组;250例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产程、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产后泌乳情况的比较。结果:镇痛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产后泌乳、产后出血量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产程进展显著快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氧化亚氮用于分娩镇痛,具有对母婴影响小、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产妇清醒、不影响宫缩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K缺乏出血性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K缺乏所致出血性疾病在新生儿早期称为新生儿出血症,在生后2周~1岁的婴儿发病称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疾病。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于生后1-3个月发病,本病火多表现为颅内出血,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22例晚发型新生儿出血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出血病又名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1缺乏,使体内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凝血活力低下,导致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虽然为预防本病的发生,临床已经推广多年全部活产婴儿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11~3mg,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仍能看到本病患儿,尤其是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颅内出血,预后不良,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000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出血病患儿7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K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期及婴儿期,临床上将前者称新生儿出血症。后者称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原因与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利用障碍、合成减少及抗凝药物的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产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分娩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6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分娩出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33例产妇作为常规护理组,2015年4月—2016年3月分娩出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的33例产妇作为家庭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家庭护理组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状况和性生活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家庭护理组出院后6个月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和常规护理组明显降低(P0.05);常规护理组出院后6个月SAS、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家庭护理组产后性生活恢复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家庭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97.0%比57.6%)(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的产后焦虑、抑郁程度,有利于产妇产后性生活恢复,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口服维生素K_4(VK_4)的方法进行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VKDB)群体预防,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体位光疗治疗,评价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中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新生儿实行均分,2组新生儿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新生儿.参照组新生儿应用仰卧位光疗,实验组新生儿应用俯卧位光疗,将2组新生儿实行不同体位光疗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明显更高且哭闹明显减少,对比参照组新生儿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实验组新生儿心率对比参照组新生儿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治疗过程中采用俯卧位光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徐跃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89-549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但无低蛋白血症患者为对照组,后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胎盘早剥、子痫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死胎率及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率、胎盘早剥发生率和死胎率、产后出血量均差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体重及Apgar评分也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低蛋白血症产妇和新生儿妊娠结局均差于轻、中度低蛋白血症患者,P值均<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的妊娠结局较未并发低蛋白血症患者要差,此类患者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观察组在常规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滴剂治疗。比较两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和抑郁症发症率。结果产前1 d,观察组EP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 d,观察组EPDS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前1 d,观察组抑郁症发症率21.00%与对照组23.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 d,观察组抑郁症发症率7.00%少于对照组2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生素D可以减少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症,降低爱丁堡抑郁量表评分值,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6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纳入研究,根据测定的血钙值将其分为低钙血症组(n=74)和非低钙血症组(n=88),以低钙血症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及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和母孕期糖尿病与低血钙发生显著相关(P<0.05),且提示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发生、新生儿及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和母孕期合并糖尿病的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性越大。29例出现肢体抽搐的患儿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其中aEEG异常的22例患儿低血钙纠正后复查aEEG均正常。结论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发病与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及母孕期维生素D缺乏和母孕期糖尿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短暂的新生儿低血钙可引起暂时的aEEG异常。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5年12月至1996年12月共抢救重度新生儿窒息30例,通过临床实践,我认为出生后有窒息的新生儿,经过抢救复苏后,仍需要经心护理,严密观察防止再次出现意外。 1 静卧复苏后的新生儿,应按常规静卧3天,每日定时给予翻身。可进行床上淋浴,但动作要轻。为防止继发性颅内出血,常规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K_310mg/日。共3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h阴性孕妇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结果及应用抗-D免疫球蛋白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6月本院Rh阴性孕妇临床资料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产前行免疫血液学检查,根据有无应用抗-D免疫球蛋白分为应用组52例与未应用组46例,对比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死胎、新生儿RhD阴性血型)及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生率。结果:98例Rh阴性孕妇中检出D阴性93例(94.9%)、变异性D阴性5例(5.1%);D阴性中ccee表现型50例(53.8%)、Ccee表现型33例(35.5%)、CCee表现型6例(6.5%)、ccEe表现型3例(3.2%)、CcEe表现型1例(1.1%)。93例Rh(D)阴性孕妇中检出抗-D抗体阳性18例(19.4%),检出率应用组(2例,3.9%)低于未应用组(16例,34.8%)(χ~2=15.580,P0.05)。应用组产后出血量小于未应用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未应用组,新生儿贫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早产发生率、HDN总发生率低于未应用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死胎及新生儿RhD阴性血型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Rh阴性孕妇的Rh抗原以ccee表现型多见,其次为Ccee表现型,可通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避免同种免疫产生抗-D抗体,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疗法,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间隔1d照射1次,每次照射持续12~14h,共照射3次。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6%(75/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44%(43/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窒息一般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新生儿娩出时1 min内无自主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窒息造成的低氧血症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衰、吸人性肺炎、黄疸、低钠血症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重度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2].我们就循证护理模式对改善我院69例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K既往主要用于预防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自1974年黄天俊等首次报道维生素K_3对家兔离体肠肌的解痉作用和胆道蛔虫所致胆绞痛的疗效观察之后,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复杂的药理作用亦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兴趣。本文就有关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概述如下: 一、治疗胃肠及胆道平滑肌痉挛所致的疼痛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K对离体肠肌自动收缩及乙酰胆碱引起的肠肌收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性质既不同于吗啡,也不同干阿托品,而是直接松弛内脏平滑肌。临床应用观察已得到证实。迄今,国内采用维生素K_1或维生素K_3肌注治疗胆绞痛已数百例,有效率可达75~90%,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