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高龄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85岁冠心病患者21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入路分为桡动脉组124例和股动脉组89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反应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在总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变特征、介入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1);在更改介入途径上,桡动脉组比例高于股动脉组(P<0.01);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P<0.05),围术期出血例数多于桡动脉组(P<0.05)。结论超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的远期疗效与经股动脉途径相似,其穿刺时间长,需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高,但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6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134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1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8%和100%、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0%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穿刺点血肿、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并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对36例不适合经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52例经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7.2%(35/36)、88.9%(32/36)、5.6%(2/36),股动脉组分别为98.1%(51/52)、96.2%(50/52)、26.9%(14/52)。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378,0.8087,P值均>0.05);但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6月期间,123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2007年7月~2009年6月中行急诊PCI术的患者共126例发病在12h内的STEMI患者,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6.83%vs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lntervention,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右侧桡动脉组(46例)和右侧股动脉组(56例),两组比较急诊PCI各操作时间、包括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各种并发症。结果:右侧桡动脉组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右侧股动脉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右侧股动脉组相比较少。结论:与右侧股动脉途径相比,经右侧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不增加操作时间。且并发症少、创伤小,可避免股动脉途径的一些致命并发症,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入路行冠脉造影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从不同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81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入路不同分为左、右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3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患者术后的舒适度,联合其他介入诊治的种类及成功率等.结果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右侧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稍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有一定的血管痉挛、术后的动脉闭塞发生率,而股动脉组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组桡动脉组的舒适度均高于股动脉途径组(P<0.05).3种入路均分别口I成功联合行其他种类的介入诊治.结论 正确地个体化选择造影入路可为患者及临床医师本身带来极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其技术要点、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方法 对52例不适合经股动脉途径造影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进行的83例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6.2%(50/52)、94.2%(49/52)、9.6%(5/52),股动脉组分别为100%(83/83)、95.2%(79/83)、8.4%(7/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均为0.000,P值均>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经桡动脉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2012-01至2012-12我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2600例,对超滑导丝推送困难或遇到阻力者通过造影导管行桡动脉或上肢动脉造影,对发现的桡动脉环随机分为两组,PTCA导丝组改用PTCA导丝尝试通过桡动脉环完成冠脉造影,改股动脉组直接改为股动脉入路行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成功率、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dose area product,DAP)、造影剂用量情况等.结果 经桡动脉造影确认桡动脉环52例,两组患者完成冠脉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 vs 100%,P=0.15),PTCA导丝组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高于改股动脉组[(922.8±124.2)s vs(699.2±99.5)s,P<0.001; (27288.1±6420.2)mGy/cm2 vs (22711.9±4850.4)mGy/cm2,P <0.05],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5.9) mlvs (45.1±6.2)ml,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造影遇到桡动脉环时通过改用PTCA导丝仍可顺利完成冠脉造影,一定程度增加操作时间及放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TDRA)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行脑血管造影的285例,其中TDRA组(146例),经股动脉途径(TFA)组(13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术中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耗材费、术后3 d重要事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手术时间、术后需要照顾时间、穿刺点疼痛)。 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中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术后3 d重要事件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RA组右侧锁骨下/椎动脉造影成功率高于TFA组(99.3% vs. 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Ⅲ型主动脉弓,TDRA组的手术时间、受线时间及材料费均低于T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极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RA组穿刺点血肿发生率较TFA组显著降低(1.3% vs. 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DRA手术成功率高,局部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舒适度高,费用低;对于Ⅲ型主动脉弓患者选择TDRA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vs100%,P&lt;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vs 8.2%,P&lt;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袁红梅  温宁笑  徐劲松 《武警医学》2014,(6):582-584,587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在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左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NSTE.ACS入院且符合条件入组的患者101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早期(24—48h)介入治疗组(49例)和延迟(≥48h)介入治疗组(52例)。比较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冠脉病变情况、治疗经过及结果,术前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n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来评价不同的介入治疗时间窗对术后生活质量、患者心功能及心肌重构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LVDd、LVEF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0d早期介入治疗组与延迟介入治疗组LVDd[(50.83±5.02)vs(52.15±4.79)]、LVEF[(60.98±7.06)vs(57.24±7.08)]相比,早期介入治疗组明显优于延迟介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延迟介入治疗相比,早期介入治疗有利于急性NSTE-ACS的左室功能恢复,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nm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行CTA检查的32例作为A组;未行CTA检查3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导丝未通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A组治疗成功和失败患者的CTO病变局部平均钙化积分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为73.17%,B组为42.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30) min,B组为(105±40)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介入治疗成功患者CTO病变局部平均CT密度值(400±72)Hu,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为(520±108)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介入治疗时间;CTO病变平均CT密度值、血管闭塞时间和血管病变长度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维吾尔族冠心病(CHD)患者525例;对照组582例,为同期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阴性或其他检查排除冠心病者。对所有纳入对象测定禁食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并结合冠脉造影情况,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346.45±102.4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18±101.26)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作用后发现,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7,95%CI:1.181~3.415;P〈0.05)。CHD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之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血尿酸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金航  曾蒙苏  葛梅英  恽虹  杨姗  陈锦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5-1188
目的:探讨单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全心自由呼吸导航三维采样冠脉MRA的成像参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由呼吸导航三雏采样全心MR冠状动脉成像序列,对17例志愿者完成基础状态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MRA扫描,并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析含服硝酸甘油对成像参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服用硝酸甘油前后受试者的心率分别为(68...  相似文献   

16.
赵磊  王泽锋  刘挨师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59-1261
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钙化积分影像控制前门控扫描长度并与采用定位片方式进行辐射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采用冠脉钙化积分扫描数据进行CTCA扫描范围界定,拟扫描范围为左冠状动脉主干出现层面以上1 cm至心尖部层面以下1 cm;B组37例...  相似文献   

17.
黄晗  何雪松  王锋  李伟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7):788-790,892
目的:比较在冠状动脉CT检查中所显示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96名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男性:52例)和202名非糖尿病患者(年龄:61±13岁;男性:120例),应用冠状动脉CT检查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程度.同时利用钙化积分来评估冠状动脉钙化情况.结果: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有较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4.1±4.2 vs 2.1±3.0;P<0.000 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的比例较高(P<0.001);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比例较高(37% vs 18%;P<0.000 1),而正常的冠状动脉的比例较低(20% vs 42%;P<0.000 1).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60岁以上行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86) 及非糖尿病组(n=9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术后资料,分析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OPCABG近期预后的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7.2% vs 17.8%,P <0.01)。糖尿病组患者的3支血管病变及冠脉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83.7% vs 62.2%,P<0.05;75.6% vs 52.2%,P<0.05), 两组桥血管数(3.2±0.8 vs 2.8±0.6,P<0.05),ICU时间[(3.6±0.9) d vs (3.2±0.6) d,P<0.05]等方面差导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主动脉球囊反搏 (itraarotic ballon pumping, IABP)使用率(7% vs 1.1%,P<0.05)、肺内感染(12.8% vs 4.4%,P<0.05)、二次插管发生率(9.3% vs 2.2%,P<0.05)等显著增加。两组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冠脉血管病变较重,但是OPCABG总体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SPECTG—MPI相位图,探讨其在CTO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中国CTO俱乐部的21例CTO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7(平均56.6)岁]。患者术前完成^99Tc^m-MIBIG—MPI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应用G—MPI所测LVEF评价左心室功能,并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组(11例,LVEF〉60%)和非正常组(10例,LVEF≤60%)。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LVEF、灌注/代谢缺损、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分析CTO患者中同步性参数[峰相位,相位标准差(SD),相位图带宽、偏斜及陡度]与LVEF的线性相关性。结果21例CTO患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相位SD和相位图带宽均高于健康参考值,分别为(30.8±28.3)°与(14.2±5.1)°,t=3.09;(58.1±39.4)°与(38.7±11.8)°,t=2.61,均P〈0.05。这2个参数与LVEF均呈负相关(r=-0.785、-0.883,均P〈0.01),而相位图偏斜和陡度与LVEF均呈正相关(r=0.755、0.666,均P〈0.01)。正常组患者LVEF高于非正常组患者:(69.3±4.7)%与(44.7±13.0)%,t=-5.65,P〈0.01;灌注缺损比例低于非正常组:4.0%与16.0%;Z=-2.23,P〈0.05;代谢缺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P〉0.05)。正常组相位SD及相位图带宽显著低于非正常组,分别为(18.7±19.0)°与(44.2±31.6)°,t=2.21;(36.4±12.7)°与(82.1±45.4)°,t=3.08,均P〈0.05。相位图偏斜、陡度正常组高于非正常组-5.11±0.75与3.55±1.05,t=-3.89;30.77±10.49与15.66±10.12.t=-3.35,均P〈0.01。结论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健康人差,核素显像相位图同步性参数可有效预测左心室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