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所有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随访期间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0.4±4.5)分提高至术后(83.5±7.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杨林 《当代医学》2013,(16):102
目的探究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0年6月-2007年6月患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并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9例,运用踝关节镜结合MRI等辅助检查,观察患者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踝关节的软骨损伤、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关节游离体等继发病变,运用AOFAS评分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对比分析前后两次的评分结果。结果修复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患者术前评分为(66.7±5.9)分;术后(88.7±8.4)分,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修复腓前韧带的患者术前评分为(67.9±6.6)分;术后达到(89.8±8.2)分,统计学意义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疾病状态,临床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所致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致踝关节不稳病人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例,观察组采用一期带线铆钉原位修补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c=2.059,P<0.05)。观察组术后1、2、3个月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8~4.29,P<0.05)。术后观察组病人距骨倾斜角度及距骨前移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4.213、3.672,P<0.05)。结论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所致踝关节不稳临床效果较好,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及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3例,采用腓骨远端截骨矫形钢板固定,带线锚钉固定修复外侧韧带,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踝关节不稳定。术前及术后行踝X线及MRI检查,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腓骨骨性愈合,踝穴形态恢复,术后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5.7±10.3)分,末次随访时为(88.3±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评分优28例,良5例。结论:采用腓骨远端截骨矫形钢板固定截骨端,带线锚钉修复外侧韧带,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恢复踝穴形态,同时增加踝关节稳定性,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5年10月因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58岁;右踝15例,左踝5例。17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损伤7例,慢性损伤10例。采用后内、外侧入路行关节镜下骨赘去除,软骨成形,关节清理等治疗。并予AOFAS后足-踝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7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的(35.8±1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9.4±4.6)分(t=17.561,P<0.01);VAS评分从术前的(6.7±2.2)分下降为末次随访时的(2.8±1.5)分(t=7.767,P<0.01);踝关节跖屈角度从术前的(30.2±2.3)度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43.1±1.4)度(t=-30.099,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且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全部Ⅰ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行踝关节清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征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具有微创,安全,针对性强,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的疗效。方法对踝关节前方撞击患者17例在踝关节镜下,采用陈旧骨折片取出、骨赘切除、游离体取出、滑膜清理等方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病例均获得12~1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改良Mcguire踝关节评分分别为(80.6±3.7)分、(87.1±2.7)分、(90.4±2.7)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58.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Mazur踝关节评分分别为(81.7±3.4)分、(86.7±3.1)分、(89.9±2.6)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60.3±5.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行前踝撞击部分骨片取出、增生骨质切除、游离体取出、滑膜清理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亢 《重庆医学》2013,42(20):2394-2396
目的探讨MINI带线锚钉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修复和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7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INI带线锚钉修复和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用石膏托固定于伸屈中立位并保证轻度外翻,观察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切口均未感染且愈合良好,前抽屉试验显阴性患者25例,阴性率为92.6%;术后触压痛和活动痛的视觉疼痛评价法(VA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指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术前X线片下应力位置的距骨倾斜角度平均值为(12.2±2.7)°,术后为(3.6±0.5)°,术前前抽屉试验距骨的移动平均值为(7.6±2.1)mm,术后为(3.4±1.3)mm,术前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为(42.9±3.1)分,术后为(87.2±2.4)分,以上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带线锚钉能显著提高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修复和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24.8±6.5)岁;均实施带线锚钉手术解剖重建外侧韧带,术后随访3-12个月,采用改良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改良AOFAS足踝评分优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2%。术后3个月改良AOFAS足踝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或P〈0.01);术后距骨倾斜角度、距骨移位距离、踝关节内侧间隙均小于术前(P〈0.01)。结论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能恢复韧带稳定性,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和功能进行评价,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对距骨软骨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10.3)个月。VAS从术前的(4.51±0.84)分下降到术后的(0.98±0.90)分;AOFAS H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5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1分。25例患者记录了术后核磁共振影像,软骨修复情况均较术前影像有改善。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简单、安全,效果可靠、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任珩  袁学峰  杨益民 《西部医学》2014,(8):1051-1053
目的 观察踝关节镜在中老年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行关节镜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Mazur评分以及AOF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改良McGuire评分:术前为(51.3±14.6)分,术后为(83.5±11.8)分;Mazur评分:术前为(56.7±12.5)分,术后为(84.3±10.4)分;AOFAS评分L术前为(52.9±14.8)分,术后为(82.0±11.3)分.经统计学分析,三种评分标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术前术后改良McGuire评分的差异和改良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cGuire评分优良率为96.0%;Mazur评分优良率为94.0%;AOFAS评分优良率为94.0%.结论 踝关节镜治疗中老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较易接受,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跗骨窦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跗骨窦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应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标准评估两组踝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采用迈斯林(Meislin)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为(91.54±7.67)分,关节背伸为(21.64°±1.32°)、跖屈为(42.53°±5.26°),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78.56±6.89)分、(16.47°±1.59°)和(35.83°±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优良率为78.38%(29/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14%(13/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跗骨窦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可以改善踝关节功能,增加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治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7例,均行踝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3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84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的差异;并进行主观疗效评定。结果:术后患足AOFAS踝-后足评分明显提高,分别从术前的58.5±16.2分提高至79.8±17.2分(P<0.01);主观疗效优良率81.1%。结论: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良好,病变程度及患者年龄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对照研究先进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5年5月-200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41例.根据LARS韧带的使用指征和患者自愿的原则,分别选择LARS人工韧带(LARS组,18例)或自体B-PT-B(BPTB组,23例)作为重建ACL的移植物,并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进行Lysholm、HSS(改良)、Tegner膝关节评分.结果 LARS组驻拐下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以及恢复运动的时间分别为(3.0±0.3)d、(20.1±0.8)d和(3.0±0.2)个月,均显著短于BPTB组的(6.9±0.3)d、(35.1±2.1)d和(6.1±0.4)个月(P值均<0.05).LARS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HSS评分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而BPTB组术后6个月才较术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两组术后12个月恢复均较理想.LARS组术后3、6个月时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BPTB组(P值均<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ARS人工韧带较自体B-PT-B的手术创伤小,韧带强度高,更适合于关节镜下操作,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线骨锚钉缝合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于腓骨远端置入2枚不可吸收带线骨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残端,观察手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19.6±6.7)个月。术后12个月时AOFAS评分82~100分,平均(90.23±14.62)分较术前(45.87±12.32)分有明显改善(P<0.05);优19例,良8例,优良率90%。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获得较好恢复。结论采用带线骨锚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锚钉修复与改良Brostr9m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对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全关节镜下锚钉修复ATFL,B组给予改良Brostr9m锚钉修复ATFL;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前、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随访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相关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24.27±6.20)vs(42.83±6.15) min]、术中出血量[(8.54±2.54)vs(35.09±2.60) mL]及术后恢复时间[(5.36±1.40)vs(7.49±1.51)周]较B组患者显著缩短(P<0.05);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2组患者VAS、AOFAS、JSSF评分均优于术前,且术后2周A组患者VAS[(1.84±0.50)vs(2.51±0.48)分]、 AOFAS[(80.15±7.84)vs(75.29±7.06)分]、JSSF[(88.13±8.30)vs(83.20±8.15)分]评分均优于B组(P<0.05),但3个月及6个月2组患者VAS、AO...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三角韧带行切开探查并行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内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随访评价指标包括X线检查、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0~84个月,平均47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8周(10~14周),未发生伤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8例,良8例,优良率100%,平均93分(85~100分)。VAS为0.94分(0~2分)。结论:在处理踝关节骨折时,应重视是否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如损伤严重,手术修复或重建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59-1360
目的:探讨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法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踝关节疾病患者,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4例,距骨坏死3例。病程1~8年,平均5.2年。术前进行VA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5.6±9.3分,采用内外侧入路利用三柱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4月。2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皮缘坏死,2例患者术后3周伤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9~16周X线片提示达到骨性融合,平均12.3±0.8周。无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3±4.5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进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暴露充分,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踝关节镜技术诊治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踝关节镜技术早期处理28例踝关节运动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患者AOFAS评分术前平均(48.93±18.588)分,术后12个月平均(90.63±8.845)分,平均提高(41.7±19.474)分,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患肢疼痛、功能及力线均得到有效矫正,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应用踝关节镜技术诊治踝关节运动损伤,较传统手术方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36例,对外踝骨折AO分型,均为A1型陈旧性骨折,采用带线锚钉修复外踝陈旧撕脱骨折同时修复外侧副韧带。术后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足的功能。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部疼痛。 结果36例术后均获随访10~25个月,平均14.8个月。AOFAS由术前(62.5±14.4)分改善至术后(94.6±5.2)分(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改良Baird-Jackson 评分:优26例,良9例, 可1例,优良率为97.2%。踝部疼痛VAS评分术前(7.2±0.6)分改善至术后(3.7±0.6)分(P<0.05),末次随访评分优25例,良10例,可1例。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基本恢复,疼痛缓解。 结论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重建外侧解剖结构,可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